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现实情境

2015-08-25 23:54房晓兰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现实面积数学知识

房晓兰

[摘 要]

教师们常把创设现实情境作为数学课堂上重要的教学方式。有效的现实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课堂上的数学和生活中的数学有很大区别,儿童的理解能力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所以,无论是基础知识课还是操作技能课,并不一定必须从现实中引入、在现实中应用,为了追求“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不根据学情研究片面地从实际生活导入数学知识是不科学的。

[关键词]

数学的本质;儿童的眼光;实用的价值

“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和“加强数学学习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的两个重要教学理念。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教师们就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以现实情境创设作为数学课堂上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课堂上的数学和生活中的数学有很大的区别,数学知识并不是完全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还源于数学内部的矛盾或数学研究的需要,由数学自身纯逻辑地提出”(曹培英《数学,还是那个数学》);第二,儿童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模型之后,不应过早地让他们去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境,过早地解决具体的生活问题”(徐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剖析》);所以,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并不一定必须从现实中引入、在现实中应用;为了追求“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不根据学情研究片面地从实际生活导入数学知识是不科学的。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上的现实情境创设要注意以下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现实情境应该融入数学的本质

数学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现实情境创设作为情境创设的一个分支,目的也是如此;只不过它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数学课堂上创设的现实情境必须融入数学的本质。

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元、角、分”一课为例。有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和学生进行了一番关于“钱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商场买过东西吗?谁能给我们说一说,你们买了什么东西?

生1:玩具。

生2:我和我妈妈一起去买很多东西,有衣架,有好吃的。

生3:我买过饮料。

学生一直在回忆,用了将近5分钟的时间。他们的生活经验倒是挺丰富的;可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呢?数学课堂上的现实情境创设不能是简单的“数学课堂上的生活情境”,而应是深刻的“数学化的生活情境”;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再看看另一位教师在这节课中创设了什么样的现实情境。

师:现在,我是售货员,你们是小顾客;数学课上的小顾客不是随便当的,老师的要求是:你们付钱的方法要各不相同。

生1:我付1元的纸币或硬币。

生2:我付2张5角的。

生3:我想付10张1角的钱。

师:10角就是?

生:1元。(板书:1元=10角)

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两个5角也是1元呢?

生1:1张5角就是5个1角,2张5角是10角,就是1元。

生2:10分成5和5,10角可以分成5角和5角,5角和5角就是10角,就是1元。

比较起来,后一个案例在数学和现实的联系中把握住了教学的本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现实情境应该遵循儿童的眼光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数学课堂上的现实情境创设也应该遵循儿童的眼光,要创设儿童感兴趣的、能被儿童理解和接受的现实情境。不能被儿童亲近的现实情境对儿童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过分追求童趣,也会致使学生关注数学以外的内容,从而影响数学的学习;所以,这个度的把握很重要。

下面以“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为例。

案例1:

(课件出示:大量生活中需要测量面积的实例,如“测量建筑面积土地”“测量篮球场的面积”等等)

师:面积的测量在生活中应用是不是很广泛?

师:如果我们选用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来测量不同的物体,结果会怎么样?

生1:不统一。

生2:没办法比较。

生3:乱了。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为了准确计算、测量面积的大小,要统一面积的计量单位。

案例2:

(投影出示如下两个面积相同的红、绿正方形,另外准备1、2号纸片)

师:兔妈妈送给小白两块手帕,小白先用1号长方形量红手帕(学生量、数红手帕的面积有2个1号长方形那么大),再用2号长方形量绿手帕(学生量、数绿手帕的面积有4个2号长方形那么大)。

师:这样,是不是就说明红色比绿色的面积大吗?(课件演示两块手帕的面积相同)

生:它们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师:面积相同的手帕,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

生:用来量它们面积的1、2号不一样大。

师:为了准确计算、测量面积的大小,要统一面积的计量单位。

案例3: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面积。想一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测量物体的面积?

生1:需要测量操扬的面积。

生2:教室的面积。

生3:桌面的面积。

生4:黑板的面积。

(师要求同位同学一个用数学课本的面,一个用文具盒的面去量一量桌面的面积)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应当用同一种东西来量才好比较。

师:为了准确计算、测量面积的大小,要统一面积的计量单位。

以上三个案例,均是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的现实情境。第一个关注了现实,却不是孩子熟知的情境,学生的回答只是为了配合老师,不是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第二个是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情境,但远离生活,有舍近求远之嫌;第三个让学生在身边生活的认识冲突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的正是有效的儿童化的现实情境。

三、现实情境应该具有实用的价值

有的教师为了求“新”、求“异”吸引学生或听课老师的眼球,挖空心思创设了与生活有关但是却很冷僻的现实情境;这种情境创设只能带来表面的新鲜,不能让孩子参与学习。

下面分别是两位教师对“角的度量”一课的导入环节创设的现实情境。

案例1:

师:生活中你见过大小不同的角吗?

生1:牙刷上的角。

生2:滑滑梯上的角。

生3:椅子靠背向后倾斜形成一定的角。

课件出示生活中各种不同的角以及设计的作用,比如“树枝支起小树”“木板做成斜坡”“放风筝的线”“足球的射门”等等。

师:这些角的大小是有实际作用。是不是很神奇?(学生纷纷点头)

师:角的大小要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测量角。

案例2:

师:要准确测量角的大小,你知道用什么工具吗?

生:量角器。

师:你们已经了解到了,量角器就是统一用来测量角的工具。

师:长度用什么工具测量的呢?

生:尺子。

师:用称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道理是一样的,长度、重量、角度都有各自的计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案例1看起来新奇又热闹;但是,虽然角在实际生活中到处存在,可当我们在用树枝支起小树时、或用木板做成斜坡时,谁还会想到:这是锐角的作用呢?连大人都体验不到的数学应用,向孩子们展示不是更没有必要了呢?还有,这些实际生活中的角也并不是我们小学课堂上测量的平面角,这样的情境创设不是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吗?其实,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统一计量单位和计量单位的本质特征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学习“角的测量”前学生已经通过对长度、面积等的计量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知识经验,所以案例2所用的简单又实用的迁移方法是可取的。

总之,数学课上的现实情境不能只流于“生活化”的形式,而应把数学的本质、儿童的眼光、实用的价值有机地结合为一起。

[参 考 文 献]

[1]孙企平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M].上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2]余文森主编.名师怎样观察数学课堂(小学数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现实面积数学知识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巧用面积求坐标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