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理论研究现状剖析

2015-08-24 07:19黄国彬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图书馆建设 2015年11期
关键词:标识符科研人员图书馆

郑 琳 黄国彬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理论研究现状剖析

郑琳黄国彬(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科研人员重名、别名情况屡见不鲜,为用户查找科研成果带来不便。当前,已有学者对此问题做出研究,主要包括4个方面: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支撑技术及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实践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后续研究应重点探讨如何解决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互操作问题、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元数据问题以及如何实现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与图书馆服务的紧密结合。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人名规范控制

1 引 言

规范化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图情领域的研究重点,而科研人员是科研活动的行为主体,对科研人员的姓名进行规范化控制有利于识别科研主体和科研成果,方便学术评价,促进学术交流。文献检索无论是使用发文量、被引量、H指数等在微观层面上对科研人员进行测评,还是利用各种方法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大范围的学术评价、探讨学科结构和科学发展趋势等研究,都离不开使用科研人员姓名为检索点获得相关数据及对这些数据加以深度分析[1]。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及科研人员数量的与日俱增,如何实现在互联网上对科研人员进行精准的标识与定位,已经超出了传统人名规范方法所能控制的领域,科研人员的重名、多名、姓名不规范等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信息检索的效果和科研成果的传播与共享。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有必要对科研人员进行人名消歧。

通常情况下,人名消歧可以有两种手段:①计算机自动消歧;②为科研人员指定唯一标识符[2-3]。计算机自动消歧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通过设计各种算法以实现对科研人员姓名的自动匹配与消歧,常见的方法包括向量空间模型算法[4]、相似度计算法[5]、监督式学习算法[6]等。而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方法主要是通过为科研人员赋予唯一标识符,在二者之间建立一对一的映射关系来实现对人名的消歧。所谓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是指一种由数字、字母、符号、甚至命名空间所构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有序排列,用来表示并帮助识别科研人员唯一身份的一组符号体系。相比较而言,计算机自动消歧方式可以有效处理大量人名和人名信息数据,但是无法保证毫不出错。而为科研人员指定唯一标识符则更能保证人名消歧的准确性[2]。唯一标识符的概念早已有之,早在1998年Cleveland就提出,对于图书馆来说,对作者的姓名进行标识和为图书赋予ISBN是一样重要的[7]。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都针对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以揭示目前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发展现状。

本文分别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及Google Scholar上进行了中英文文献的搜索。使用“作者”“责任者”“研究人员”“科研人员”“身份”“名称规范”“姓名”“唯一标识符”及其对应单词“author”“contributor”“researcher”“identity”“authority control”“name”“identifier” 进行了题名和关键词的组配检索,共得到中英文文献100余篇,通过学科精选和主题分析,进一步筛选出相关文献54篇,其中,中文文献24篇,英文文献30篇。

本文对得到的文献进行初步分析,从时间跨度来看,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最早的研究起始于2005年,早期的研究着重强调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对于提高知识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8]。学者Bohne-Lang等人指出,与科学研究发展的早期相比,当前科研人员姓名歧义问题更为严重[8]。这是因为,在科研早期,科学家不仅数量较少,且多为男性,不仅重名概率较小,且姓名不会随着婚姻状况的改变而改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科研人员数量增多,这不仅导致科研人员总体数量的增多进而增加重名的概率,更导致科研人员的姓名随着科研人员的婚姻状况而改变。因此,有必要为科研人员指定唯一标识符,以提高知识管理水平。总体而言,自2005年出现相关主题的研究后,有关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研究成果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14年达到最高峰,年均发文量达到17篇。国内外及总年发文量如图1所示。

从当前国内外的情况来看,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了为科研人员指定唯一标识符的重要意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支撑技术及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图1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年度发文量统计

2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重要意义

在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重要意义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加以阐述。我国学者张学梅从信息检索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重要作用,认为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能够极大限度地提升信息检索能力,进而提升对科研人员乃至整个学科发展进行的学术评价[1];Aerts从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连接作用出发,认为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不仅可以实现研究成果与科研人员之间的有效联接,还能将科研人员与其所属机构、参与的科研项目甚至是其他学术内容生产价值链中的潜在关联实体相链接,从而实现科研生态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的紧密相连[9]。而Fenner[10]和OCLC[11]的报告则从科研活动参与主体的角度探讨了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对于科研人员来讲,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能够实现对科研人员的有效标识,从而提升对科研人员所发表科研成果的检索效果,达到广泛传播研究成果的作用;现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允许用户持续修改并更新已有的科研成果,从而帮助科研人员管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个人档案;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对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中其他科研人员信息的追踪达到寻找合作伙伴的目的。

(2)对于科研机构来讲,科研机构可以利用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实现对科研人员知识产出的有效追踪;科研机构可以利用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实现对科研人员发文量与被引量的有效检索,从而实现对科研人员的学术评价。

(3)对于资助方来讲,资助方可以通过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实现对其所资助科研人员学术成果的有效追踪;可以通过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中的科研人员信息寻找感兴趣的受助科研人员。

(4)对于出版商来讲,出版商可以通过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实现对科研人员信息和学术成果的规范化管理,简化出版流程和同行评审流程。

综上可知,目前国内研究主要认为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价值体现在其对信息检索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学术评价的准确性。而国外研究则认为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重要价值在于促进科研主体之间的信息跟踪、交流与合作。实质上,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除具有上述价值外,还具有提升信息组织、控制信息质量、帮助版权保护等重要意义。因而,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图书馆、出版商,都应该积极使用并推广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与效用[12]。

3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综合来看,现有研究认为,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3.1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可推广问题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的出现虽然对信息检索、知识传播与共享等多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却不得不面临可推广性的问题。陈金星等学者认为,由于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目前仍处于初步阶段,众多功用尚未体现出来,将导致其在推广应用方面面临很多困难[13]。因此,现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应该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积极寻求与高校、图书馆、出版商、数据库甚至网络搜索引擎之间的合作,以实现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推广与普及。Fenner等学者指出,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很容易陷入一种群众行动的困境:即使明知道加入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会为大众带来普遍利益,但是如果没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愿意加入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的用户仍旧很少[14]。只有当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成为发表文章的必要因素或是科研人员所在单位要求其提供唯一标识符时,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才能真正被普及。

3.2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信誉问题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科研人员的信誉问题。陈辰等人认为,科研人员在唯一标识符系统上创建个人简历、填写个人信息方面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因而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应要求科研人员严格守信,如实填写个人资料[15];Simonsen也指出,一旦科研人员不如实填写信息,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就会成为科研人员装饰其学历与科研成果的地方,从而丧失其应有的意义与价值[16]。现有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授权的方式对信息的准确性加以控制:即授权某个期刊为某个作者增加作者著作列表,其他未授权的机构或者个人则没有添加和修改数据的权限[15]。但是这种方式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缺陷:不仅会缩小可更新信息的科研人员范围,还会增加授权机构的工作负担进而降低信息更新的实时性。

3.3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信任问题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安全性重点在于使用的授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科研人员对其信息使用者的信任以及科研人员对拥有其信息的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的信任。前一种情况中,Fenner认为,科研人员将信息提交给唯一标识符系统,意味着这些私人信息的全部公开与可以被广泛应用,这需要科研人员对使用者强烈信任,以确保自己的私人信息不会被不恰当的使用[10];后一种情况中,科研人员提交个人信息需要对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运营者的绝对信任,以保证自己的信息不会被泄露甚至倒卖等。已有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与私人公司相比,科研人员更愿意信任那些非营利性的、由国际级协会等权威机构建立的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11]。

目前,已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就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以ORCID(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为例,其不仅支持用户对自己的信息设置访问权限(用户可以通过将其个人信息设置为公开、对可信人员开放和完全隐私3个状态),还就用户获取其API数据进行了访问权限的控制。ORCID将其API权限分为两个层级:公共级和成员级。公共级的用户无需缴费或注册,但是只可以读取那些标记为公共性质的数据;成员级的用户需要注册及缴费,但是需要获得科研人员的同意后,才可以对数据进行阅读、编辑、新建等操作[17]。

当前研究虽然对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及其系统的作用与价值持肯定观点,但是仍然对其发展抱有诸多顾虑,如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信誉问题、信任问题、可推广问题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还存在着不同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的互操作问题、同一科研人员拥有多个唯一标识符问题及信息的有效更新问题等。上述的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到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应用发展。

4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支撑技术

尽管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能够实现对科研人员的唯一标识,但是面对同一科研人员拥有不同唯一标识符及如何将同一作者的姓名变体划入统一唯一标识符下的问题,仍然要结合采用人名识别的相关技术。

在这一问题上,Bennett等学者于2006年撰文详细介绍了ORCID、ISNI(International Standard NameIdentifier,国际标准姓名标识符)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所采用的VIAF(Virtual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File,虚拟国际规范文档)人名匹配技术[18]。VIAF的名称匹配算法的思路是:对两个记录进行比较时,用以匹配的每一个作者特征都被认为是一个匹配点。匹配点可以按照强度分为强、中、弱3类。强匹配点为那些具有高分辨力的作者特征,如科研人员所发表科研成果的ISBN、题名、生卒日期等。一般情况下,一个强匹配点就足以判定某一姓名是否属于同一个人。中匹配点的分辨力相较强匹配点而言较弱,主要以科研人员所发表科研成果的出版社、个人角色及主题范围等为判定的匹配点。一般情况下,需要多个中匹配点才能实现一个匹配。弱匹配点的分辨力最低,只可以用来区分本来就很模糊的匹配,包括该科研人员发表科研成果的主题范围、使用的语言、出版国等特征角度。

Scopus Author ID在其主页上介绍了其开发的人名消歧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学科类别、联系地址、归属机构、科研成果的来源出版物名称、出版物被引用日期以及合著科研人员等信息在其与所标识的科研人员姓名之间建立匹配关系,以解决科研人员姓名标识的两个常见问题:区分带有常见姓氏的科研人员、查找以不同名称形式被引用的科研人员。在前一种情况中,Scopus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搜索返回的可能匹配科研人员的列表中,将提供科研人员感兴趣的学科类别或归属机构以帮助对拥有常见姓氏的科研人员加以甄别。例如,如果搜索返回两个名为J. Smith的科研人员,用户就可以参考这两个科研人员的归属机构或感兴趣的学科类别,从而确保其搜索式选中正确的J. Smith。在第二种情况下,将多个科研人员姓名分配在同一唯一作者标识号下时,Scopus 会考虑所有可能的姓氏与名字的组合、姓氏变体以及姓名中带有或不带首字母的情况。这样在搜索某个特定的作者时,将会同时搜索一个首选的姓名和该首选姓名的变体。这样即使对科研人员进行引用时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该技术也能在执行搜索时返回该科研人员所著的文献[19]。

除此之外,肖晶等学者在分析NSTL的篇级元数据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匹配算法的人名消歧规则:对于作者机构名、关键词等特征采取模糊匹配以缩小消歧范围,再通过对唯一度较高的作者名进行精确匹配,从而达到更好的消歧效果[20];Branting提出使用soundex语音匹配技术,即利用英文字的读音来计算两个名称的近似值[21],如Smith和Smythe拼写形式不同,但是发音相同,可以按照单词的发音而不是拼写形式来进行编码,然后进行代码的匹配,就可以判定这两个人是同一个人。

5 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实践应用

鉴于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重要作用,当前已有一些组织和机构建立了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22],用以对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进行分配与管理。其中,国内的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主要有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发的ThuRID[23]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iAuthor[24];国外的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包括ORCID[25]、ISNI[26]、OpenID[27]、ResearcherID[28]、Name Project[29]、OKKAM[30]、Author Claim[31]、Researcher Name Resolver[32]、DAI[33]等。综合来看,目前影响力较大的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主要有ORCID、ISNI、OpenID、ResearcherID及Name Project。上述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不仅在明确科研人员身份、促进科研成果传播与共享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更启迪了图情领域的学者对其探索并加以研究,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与潜能。从当前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数字图书馆的身份认证、图书馆与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的整合方面。

在数字图书馆的身份认证方面,钟远薪将现有3种身份认证机制(独立认证、私有第三方身份验证、OpenID验证)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与其他两种身份认证方式相比,OpenID很好地解决了用户标识的唯一性问题,使用户跳出了重复注册、多次输入密码的循环,从而减轻了用户的负担[34],因而建议高校图书馆网站借鉴OpenID的身份认证方式建立其身份认证系统。黄也认为,与其他身份认证系统相比,OpenID 具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5]。因而,数字图书馆可以考虑采用OpenID进行用户的身份验证,进而在保护用户利益的同时,为用户带来方便。

在图书馆与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的整合方面,Rosenzweig等学者介绍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与ORCID的整合情况[36]。密歇根大学于2012年9月与ORCID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便密歇根大学拥有创建、存储及编辑ORCID记录的权限。在积极推广员工使用ORCID的同时,密歇根大学图书馆还试图将其机构库Deep Blue与ORCID加以整合,以实现对员工数据的规范管理,确保每个员工拥有一个唯一标识符。除此之外,密歇根大学还试图将其机构库与其他责任者元数据库互联,责任者元数据库的覆盖范围包括MCommunity、Michigan Experts及 M-CV,从而实现了其与其他责任者元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

6 讨论与结论

总的来说,现有研究对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相关问题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发现。更重要的一点是,现有研究并不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还进行了实践方面的探索。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存在差异。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国内方面的相关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不仅相关主题论文及研究报告的数量与国外相比较少,更重要的是,在实践应用方面,国内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及相关应用不仅数量较少,且开展时间也相对较晚,影响力还有待加强。而国外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已多达数十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Author Claim[37]),ORCID、ISNI等系统更是已经具备了国际影响力。

(2)对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互操作问题关注不够。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科研人员的推广、真实性及安全性问题,却忽略了不同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之间的互操作问题。随着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的逐渐增多,其互操作性能不高的局面将大大影响到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良性发展,因此后续研究应该将关注焦点投放在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上,探讨不同系统及标识符的扩展和互操作模式。

(3)对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元数据问题关注不够。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元数据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元数据的质量控制、元数据的标准控制与应用。在元数据的质量控制方面,上文提到现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对科研人员输入元数据的质量缺乏监督机制,虽然也有少数学者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但是其所提策略不仅太过表层,还会为元数据的更新带来困难。因此,后续的研究应该试图解决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元数据质量控制的问题。在元数据的标准控制及应用方面,现有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具有元数据标准不一致的特点,不同的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要求科研人员填写的元数据不同。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的互操作,并且限制对元数据的开发与应用。

(4) 与图书馆的结合不够紧密。虽然钟远薪[34]和黄[35]曾先后于2010和2011年撰文建议图书馆借鉴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开发属于自己的身份认证系统,Rosenzweig M等学者于2014年撰文介绍了高校图书馆、机构库与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系统的整合与互操情况[36],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中如何引入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等相关的研究仍然较少。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能为图书馆带来的好处远不仅于身份认证和数据库整合两项,其在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信息质量控制、促进学术成果传播甚至是版权管理方面也将为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好处。因此,后续研究可以将关注点投放在图书馆对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的应用方面,深入探讨图书馆应如何利用科研人员唯一标识符提升其服务能力与水平。

[1]张学梅.科学论文作者身份唯一标识符研究[J].图书馆界,2014 (4):8-10,47.

[2]Kurakawa K, Takeda H, Takaku M, et al. Researcher Name Resolver: Identifier Management System for Japanese Research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 2014,14(1-2):39-58.

[3]Arendt J. Author Identifiers: Introducing Several Approaches[J]. 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 2011,49(6):500-502.

[4]University of Washington|Tacoma. [EB/OL]. [2014-12-15]. https://www.tacoma.uw.edu/sites/ default/files/global/documents/ institute_tech/Y_Li.pdf.

[5]Torvik V I, Weeber M, Smalheiser S N R. A Probabilistic Similarity Metric for Medline Records: A Model for Author Name Disambigu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56(2):40-158.

[6]Han H, Giles L, Zha H, et al. Two Supervised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Name Disambiguation in Author Citations[J]. Jcdl '04 Proceedings of Acm/ieee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2004:296-305.

[7]Cleveland G. Digital Libraries: Definitions, Issues and Challenges [EB/OL]. [2015-03-26] http://www.ifla.org/VI/5/op/udtop8/udtop8.pdf.

[8]Bohne-Lang A, Lang E.Do We Need a Unique Scientist ID for Publications in Biomedicine?[J] Biomedical DigitalLibraries,2005,2(1):1.

[9]Aerts R. Digital Identifiers Could Keep up with Authors' Moves [J]. Nature, 2008(454): 575-575.

[10]Fenner M. Author Identifier Overview[EB/OL]. [2015-03-26]http://libreas.eu/ausgabe18/texte/03fenner.htm.

[11]OCLC.Integrating Researcher Identifiers into University and Library Systems[EB/OL]. [2014-12-15].http://oclc.org/content/ dam/research/presentations/smith-yoshimura/altman-smith-y oshimura-researcher-identifiers-cni-2014.pptx.

[12]OCLC. What's in a Name? Managing Researcher IDs & the Library's Role[EB/OL]. [2014-12-15]. http://oclc.org/content/ dam/research/presentations/smith-yoshimura/researcher-idslibrarys-role-arl-fellows-2014.pptx.

[13]陈金星, 祝忠明, 刘玉婷, 等.责任者唯一标识符应用研究[J]. 情报杂志, 2010(12):134-140.

[14]Fenner M,Gó mez C G, Thorisson G A. Key Issue Collective Action for the Open Researcher & Contributor ID (ORCID)[J]. Serials:The Journal for the Serials Community, 2011,24(3): 277-279.

[15]陈辰, 宋文. 责任者唯一标识符构建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J].图书馆论坛, 2013(2):125-129,151.

[16]Simonsen R J.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J]. Quintessence International-English Edition, 2006(26):231-231.

[17]Fenner M. The Way ahead for a Global Initiative for Author and Organisation Identifier System: ORCID[EB/OL]. [2014-12-15]. http://scholar.google.com.hk/scholar?q=%E5%9 C%A8%E6% A0%87%E9%A2%98%3A+The+way+ahead+for+a+glob al+initiative+for+author+and+organisation+identifier+system& btnG=&hl=zh-CN&as_sdt=0%2C5.

[18]Bennett R, Hengel-Dittrich C, O'Neill E T,et al. 虚拟国际规范文档——连接德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规范文档[J].顾, 译.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6(4):87- 91.

[19]Scopus .Scopus Author Identifier[EB/OL]. [2014-11-27]. http:// help.elsevier.com/app/answe rs/detail/a_id/2845/p/8150/incidents. c$portal_account_name/53030.

[20]肖晶, 梁冰, 张晓丹, 等.一种面向篇级数据的作者名消歧规则和算法[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12(5):55-59.

[21]Branting L K.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Name-Matching Algorithms[C].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ACM, 2003:224-232.

[22]PBworks.International Repositories Infrastructure Wiki[EB/OL]. [2014-11-27]. https://repinf.pbworks.com/Author-identification.

[23]清华学者.项目简介 [EB/OL]. [2014-01-17]. http://rid.lib. tsinghua.edu.cn/thurid/about.html.

[24]iAuthor中国科学家在线[EB/OL]. [2014-01-17]. http://iauthor. cn/welcome/index.xhtml.

[25]ORCID.Homepage[EB/OL]. [2014-11-27]. http://orcid.org/.

[26]ISNI.Home[EB/OL]. [2014-11-27]. http://www.isni.org/.

[27]OpenID. Homepage [EB/OL]. [2014-11-27]. http://openid.net/.

[28]ResearcherID [EB/OL]. [2014-11-27]. http://www.researcherid. c o m/H o m e.a c t i o n?S I D=3 C 2 C n R 3 P V L 9 M 7 o u EEeW&returnCode=ROUTER.Success&SrcApp=CR&Init=Yes.

[29]Name Project [EB/OL]. [2014-11-27]. http://names.mimas.ac.uk/.

[30]OKKAM. Welcome to OKKAM! [EB/OL]. [2014-11-27]. http://www.okkam.org/.

[31]Author Claim Registration Service[EB/OL]. [2014-11-27]. http:// authorclaim.org/.

[32]Researcher Name Resolver. Home[EB/OL]. [2014-11-27]. http:// rns.nii.ac.jp/resolver/search.go?AD=init.

[33]DAI[EB/OL]. [2014-11-27]. https://www.surf.nl/en/themes/ research/research-information/digital-author-identifier-dai/ digital-author-identifier-dai.html.

[34]钟远薪.OpenID在高校图书馆网站中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10(21):26-29.

[36]Rosenzweig M.Implementation of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 (ORCID) at a Large Academic Institution [EB/ OL]. [2014-12-15]. http://scholar.google.com.hk/scholar?as_q=Implementation+of+Open+Researcher+and+Contributor+ID+%28OR CID%29+at+a+Large+Academic+Institution&as_epq=&as_oq=&as_eq=& as_occt=title&as_sauthors=&as_publication=&as_ylo=&as_ yhi=&btnG=&hl=zh-CN&as_sdt=0%2C5.

[37]Author Claim [EB/OL]. [2014-11-27]. http://authorclaim.org/.

郑 琳 女,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情报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法学。

黄国彬 男,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法学、信息分析,已发表专业论文120多篇。

Overview of Theoretical Study on Researcher's Unique Identifier

It is a common situation for researchers that they have same names or another names, which brings difficulty for user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ome researchers study on this issue and got fruits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significanc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er's unique identifier. The current research achievement is still insufficient, so the further study is suppose to concentrate on the interoperability, metadata of researcher unique identifier, and combination of researcher unique identifier with the library

Researcher; Unique identifier; Name authority control

G254

A

2015-03-27 ]

猜你喜欢
标识符科研人员图书馆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基于底层虚拟机的标识符混淆方法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基于区块链的持久标识符系统①
DOI标识符查找文献的方法
图书馆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