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亮,刘亚翃
(中北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山西 太原030051)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高低的重要指标。[1]为此,各高校都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提到了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日程上,建设数字化校园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必然要务。高校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集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其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每位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日常学习、工作的展开。[2]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相关应用磅礴而生,由于教育信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应用需求的不断扩展,信息孤岛的问题与矛盾也就日益凸显。[3]在实际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由于高校各业务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的时间不一致,使用的数据格式也不尽相同,导致数据不能有序流转及信息不能真正实现共享,从而形成“信息孤岛”,使数字化平台形同虚设,无法实现其真正为高校服务的目的。[4]因而,对这些分散开发、自主使用的业务系统进行及时的数据对接和整合工作就变得刻不容缓。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利用高性能数据库对数据信息进行管控,而信息标准又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5]所谓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是指能够满足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使得信息在产生、传输、交换和处理过程中能够使用统一的规范、数据定义格式、存储模式等,尽可能地使数字化校园的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高校各业务部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及资源的全面共享,从而更好地为全校师生进行服务。[6]对于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的建设而言,应该按照国家标准、教育部标准、高校内部标准来兼顾各个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兼容性和扩展性。同时,需结合高校自身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各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信息管控、数据等来组织编写和制定符合高校自身特色的信息标准。[7]
高校数字化校园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仅仅有一个平台,而各个业务系统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和联系,导致各种关键性数据的交换流转无法进行实时共享的问题。[8]广大师生也仅仅是对一般的信息进行浏览、发送等基本应用,远没有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际初衷,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个业务系统太分散,数据编码标准不统一,无法通用。如同一数据被重复存储,造成存储空间的不断扩张和浪费,而且分散的数据无法提供全校综合性业务的数据分析。
2)现有的部门业务系统太过陈旧,无法适应目前教学、科研、管理的需求,各项功能需要进行完善和提升。
3)面对过多的系统,广大师生需要使用和保留不同的用户名、密码,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工作热情。
4)对系统的管理缺乏科学的权限划分,目前各项权限分配不统一,对校内的突发情况无法做到灵活应对。[9]
对于高校来说,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数据标准和代码标准,其中数据标准如图1 所示。
图1 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的体系结构
数据标准规定所有数据集都要按照科学、统一的规律制定、生成、存储和调用,以实现数据命名、数据属性、数据格式设计和数据使用的一致性,这些都是真正实现数据共享的基本前提。根据实际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数据集基本可以分为12类,包括:通用数据子集、学校概况数据子集、学生管理数据子集、教学管理数据子集、教职工管理数据子集、科研管理数据子集、财务管理数据子集、资产及设备管理数据子集、OA 管理数据子集、档案管理数据子集、其他数据子集等。同时,每个数据子集又可按照各业务部门工作流程的不同,划分属于自己的数据类及数据子类。
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建设的另一重要工作为规范代码标准的编写和制定,具体代码标准结构如图2 所示。一般情况下,代码标准大致可以概况为三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管理使用标准。编制代码标准需以下面三个原则为宗旨:
1)只有在已规定的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没有出现的代码,才可被编制为新的代码,这是编制代码标准最重要的原则。
2)对于学校使用的各类代码应逐一修订,与数据标准规则一致,都应该以各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为基准,做到个性化的修改及定制。
3)对通用及基础性代码要注意充分利用,如教师教工号、学生学号、部门编号等,这些代码使用频率高,影响范围大,一定要具有有效性、科学性、稳定性和可移植性。
图2 数字化校园代码标准的体系结构
2.2.1 信息标准需求分析
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的建设是一个集体行为,离不开学校各业务部门的全力支持和积极配合。第一,学校领导的参与是必须的,没有领导的认可和参与协调,很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第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应积极配合。各个业务信息系统要整合到整个数字化平台当中,没有对相关业务流程熟悉的人参与和协调,无法理清工作思路,更无法对信息标准中各类数据集进行明确划分。第三,对各个业务部门充分调研,了解其真正的功能需求,对后续信息标准的建设至关重要。
2.2.2 明确各业务部门工作流程
在高校实际的业务工作中,对于各职能部门的设置是不尽相同的。有些高校职能部门的划分很不明确,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设置,存在一定弊端。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重新对各业务流程进行规划和明确,对各职能部门的职能域进行调整和规范,保证在信息标准建设时,能够按照高校实际的业务流程进行,而不是盲目地笼统地进行编写和制定。
2.2.3 对用户视图进行规范和统一
对用户视图进行规范和统一,是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统一用户视图,并对用户视图进行规范化设计,不仅可以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全局的分析和整体规划,实现资源信息的有效共享,更可对所有用户信息进行统一化管理,实现对各个子业务系统的可配置式管理,进一步提高各个信息系统的质量和利用率。统一用户视图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对整个高校数字化校园的组织架构和所有涉及到的用户信息进行全局管理,提供一个类似目录结构的信息展示平台,对于需要共享资源的提供分类访问接口,具体的用户视图设计结构如图3 所示。
2.2.4 绘制业务数据流图
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简称为DFD)就是组织中信息运动的抽象表示,即以图形的方式描绘数据在系统中流向和处理的过程。绘制业务数据流图,把各个业务部门的数据流向表示清楚,将对之后的系统体系结构建模起到关键性作用。例如,对于高校的人力资源处来说,要理清哪些是需要输入的数据,数据从哪些业务部门流出,这些部门和人力资源处是上下级关系还是平行协作关系,还要分清哪些是需要输出的数据,及需要输出到哪些责任部门等等。总之,通过对数据的流向进行分析整合,人力资源处逐步得出了整个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图3 统一用户视图设计结构图
2.2.5 构建主题信息数据库
在真实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由于各业务部门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繁多,所以数量众多的应用数据库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必须建立高效、统一的主题信息数据库,以将数据结构、数据应用及处理数据的过程独立开来,既保证了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可以做到分批输入,更实现了数据和资源的共享。另外,在数据标准统一和数据筛选的基础上,建立信息交换和共享的主题数据库,也能实现将已经分散开发的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充分整合。
2.2.6 对系统体系结构进行整合建模
将各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统一起来,建立系统体系结构模型,通过UC 矩阵对数据源进行描述(U-从数据中心获取数据并加工利用,C-提供权威数据到数据中心),形成详细的数字化校园权威数据源UC矩阵表。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建设流程具体如图4 所示。
图4 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建设流程
2.3.1 教职工工号编码
1)代码规则
长度限制:8位;
数据类型:支持数字型和字符型;
编码规则:X1X2X3X4X5X6X7X8。
X1X2X3X4为4位参加工作时间;X5X6X7X8为4位流水号,每一年的工号从000 1号开始编写。
2)参照标准体系
本代码规定了教职工的代码。信息编码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资源,可有效实现信息交换与信息资源共享,保证信息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等,特制定本规则。
本代码具有以下特性:
唯一性:教工号是全校教职工身份的标识,具有唯一性。
稳定性:教工号代码一经编制完成,不得随意更改。
人事处为本代码的权威制定部门,各单位在使用中不得自行编码。本代码的编制和解释权归人事处。人事处编制好教工号后,各单位开发的应用信息系统要将教工号设置为不可更改项,所有个人信息均应以教工号为主索引字段。
在已开发的应用系统中,若所包含的工号代码编制规则与学校统一的信息编码规则不一致,则应在其应用信息系统中建立对应和连接关系。各单位新开发的应用信息系统必须严格执行本编码规则。
2.3.2 学生学号编码
1)代码规则
长度限制:10位;
数据类型:支持数字型和字母;
学 号 编 码 规 则: X1X2X3X4X5X6X7X8 X9X10,共10位。
X1X2表示年份后两位,X3X4 表示教务自编学院代码,X5X6表示教务自编专业代码,X7X8表示班级序列码,X9X10表示学生顺序号。
2)参照标准体系
本代码作为学生在校内身份的永久、唯一标识,不应随着学院、专业、班级等的变更而发生改变。
2.3.3 部门代码
本代码采用三层五位数字码,第一层用一位数字表示DWLBM 单位类别(JY/T 1001DWLB单位类别代码),第二层用两位数字来表示高校各院系所部处,第三层用两位数字表示院系所部处下设机构。单位号编码如果只表示单位的,可以将第三层两位数字设为零。具体代码表格如表1 和表2 所示。
表1 DWLB单位类别代码
表2 DWH 单位号
由于信息标准的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且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必须有一个单独的常设机构来对信息标准建设进行管理和维护。该委员会不仅需要为学校制定和完善信息标准提供建设性意见,更要对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的建设进行全程监管,以便快速推进学校教育信息标准化建设。
校内各职能部门在替换信息系统或对目前拥有的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到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平台中时,必须强制执行学校已经制定的信息标准。[10]各个业务系统在建设与升级时必须提供与其他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后期系统集成时,众多子信息系统实现各自资源间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该部门需要对学校自主采购或研发的子业务系统是否执行学校制定的数据标准进行全面监管,并在系统开发完成后对系统是否符合制定的数据标准进行评定,从而保障数字化校园整体系统的平稳运行。
信息标准建设是讨论、分析、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方式和数据存储等技标准的过程,是成功实现一体化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前提。有了高质量的信息标准,并按照规范和要求去实施信息标准,才有可能实现数据、内容、业务流程、用户和权限等的整合。[11]因此,在实际的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需要科学、合理、严谨的制定信息标准,降低由于数据定义格式及编码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高成本、高出错率、重复性劳动等问题,真正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科类和不同业务部门管理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全面提高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效率。
[1]沈锡臣,陈怀楚.高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529-531.
[2]周杰.高校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5):218-220.
[3]尤小宏,周静.高校数字化校园总体设计[J].福建电脑,2012(12):154-199.
[4]温钊健,刘向.信息标准研究述评[J].情报科学,2011(1):141-149.
[5]李欣,韩洪梅,刘金彪.基于IRP 的高校教育信息管理系统集成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3):1024-1026.
[6]黄富革,周晓芳.高校信息化数据标准的制定与实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89-91.
[7]李林林.关于高校信息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5):79-80.
[8]罗雅过,赵宁社.高校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4(9):217-221.
[9]张贤伟,陶祥亚,贾长云.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信息标准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8):62-64.
[10]王娟琳,封红旗,丁宪成.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化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221-222.
[11]颜如钻,施芝元.论高校数字化校园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计算机,2013(2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