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章衣萍等中国作家与《秋野》

2015-08-22 03:17洪惠云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李杜暨南大学鲁迅

洪惠云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鲁迅、章衣萍等中国作家与《秋野》

洪惠云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秋野》月刊(1927-1929)是由原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秋野社创办的一份兼具鲜明时代色彩和南洋色彩的文学刊物。鲁迅应邀来秋野社演讲,在《秋野》上发表文章,与秋野社成员、《秋野》作者互相往来,关注指导《秋野》办刊等,都是鲁迅对《秋野》直接影响的体现;而以鲁迅为中心的中国文坛作家群中,在《秋野》办刊期间与之有过直接往来的作家如章衣萍、汪静之、章铁民等都是《秋野》重要的编辑、作者。这些中国作家对《秋野》有着不可磨灭的“哺育”之功。

《秋野》;鲁迅;章衣萍等作家;关系

一、《秋野》及其作者群简述

《秋野》月刊(1927-1929)是由原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秋野社创办的一份兼具鲜明时代色彩和南洋色彩的文学刊物。目前海内外学术界尚无他人对《秋野》月刊及其作者群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且该期刊在国内收藏甚少,,不易找全,若不及时加以挖掘整理和研究,恐怕将是一个不可弥补的资源流失。

真茹时期的暨南大学,学生团体之多,学生课余活动之频繁,在江南八大学堂中,可以说是无可匹敌,当时有资料可查的学生团体就达40多个,学术、文娱、艺术、体育,都是一派热闹景象。有按照学科组成的学术探讨组织,也有跨系组成的兴趣组织。在这些文艺活动中,秋野社的成立与其社刊《秋野》的出版引起了较大反响,温梓川先生就说:“在许许多多的文艺团体之中,最为外间人士所熟知,与外间的文艺界人士较多接触的要算是‘秋野社’”,[1]另外,在2006年的暨南大学百年校庆上,由陈枫、陈洁等人整理撰写的纪念文章中也说《秋野》在当时的上海滩“可谓名噪一时”。

《秋野》以南洋侨生作者群为主要创作主体,并有不少中国现代重要作家参与。如夏丏尊、叶公超、章铁民、顾仲彝、汪静之、章衣萍等。此外,暨南大学当时汇聚了一大批中国文坛名流,他们中有不少人也参与了秋野社的活动和《秋野》月刊的撰稿,包括鲁迅、徐志摩、郑振铎、梁实秋、余上沅、王任叔、曹聚仁等。秋野社以《秋野》为平台,频繁与中国文坛名流对话和往来,请他们参与文艺演讲和社团活动等,这些都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秋野》月刊承载的意义不仅是纸质上呈现出来的文学成果,更在于它是一群青年侨生积极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潮流、虚心求教于文坛前辈、并勇于尝试创作的实践结晶。

《秋野》的作者大部分是秋野社的成员,也有部分社外撰稿人,如梁实秋、王任叔(阿Q)等。笔者将《秋野》的作者群体分为四类,一类是侨生作者群;一类是中国作家群,他们多是当时业已成名的文坛名流,曾在《秋野》上发表过作品,对《秋野》有所贡献的中国现代作家;还有一类既非侨生身份,也不在中国作家行列,他们在《秋野》上表现较突出、有个性可寻,或者原为秋野社成员,此类作者归为“一般中国作者”;除前三类以外的作者归为“其他作者”,是一些原名不详、背景模糊、在《秋野》上成绩亦不突出的作者。以下表格是《秋野》作者的分类:

《秋野》的作者分类表

二、鲁迅与《秋野》

1927年9月,鲁迅离开广州,10月定居上海。在这个迁徙过程中,有一个事实也在悄然发生。原追随鲁迅转学到厦门大学的陈翔冰和郑吐飞,因鲁迅行踪变动前往上海,两人也于下半年同返上海,复学暨南大学。1927年10月间,由陈翔冰、郑吐飞、陈妤雯、陈雪江等人发起成立秋野社,同年11月初便有第一期的《秋野》月刊面世。这说明,陈翔冰与郑吐飞两人几乎是与鲁迅同时离开南方回到上海的,他们是紧跟鲁迅身影而来的;同时也说明,他们主办的《秋野》月刊从一开始就和鲁迅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于鲁迅与郑吐飞和陈翔冰的关系,从《鲁迅全集·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可以见到不少相关记载,如:

“……得郑泗水信,二十六日厦门发。”[2](1927年6月1日)

“ 上午复郑泗水信。”[2](郑泗水即郑吐飞的原名)(1927年6月2日)

“上午得陈翔冰信,六日厦门发。”[2](1927年6月16日)

由此可见,在1927年6月间,陈翔冰与郑吐飞在厦门大学,而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的时候,两人就与鲁迅有过通信往来,这一点进一步证明两人一直都紧随鲁迅,即使是在鲁迅离开厦门大学前往中山大学任教时,他们依然在厦门与鲁迅保持着书信联系。

秋野社成立之后,规定主要社务之一是邀请名家演讲。当时的暨南大学有很多鲁迅的熟人,略计之,见于《日记》的就有20多人。其中章衣萍是秋野社的主要成员,又与鲁迅交往甚密,《日记》从1937年10月至12月的3个月内,提到与章衣萍往来的就有14天之多。因此,由章衣萍出面邀请鲁迅演讲是顺理成章的,《日记》1927年12月21日也记载:“ 午后衣萍来邀至暨南大学演讲。”[2]鲁迅应允演讲之后,到12月21日,便见暨南大学“教务处日志”载:

秋野社敦请鲁迅先生于本日下午二时到校演讲,布告大中两部学生届时均可出席听讲。[3]

鲁迅演讲的题目为《文学与政治的歧途》,大意是讲文学者与政治者之背离不合,具体内容将在下章展开分析,此处暂不多述。当时前去听讲的暨大学生温梓川后来回忆说,鲁迅先生的讲座听众远不及胡适、张竞生在暨南大学讲座踊跃,甚至以“天渊之别”[1]来形容两者的差距,可见当时鲁迅名气虽大,追随者甚众,但前去听讲座的人其实并不很多,这估计与鲁迅的口才不济或方音太重有所关系,当时在暨南大学有这样一种情况:“ 在暨南教国文,完全新的不行,完全旧的也不行;既要懂得国学,也要懂得新文艺。两样皆能,拙于口才,也还是不免有‘命苦不如趁早死’之叹!”[1],由于在暨大读书的多数是华侨留学生,对国文的要求相对比较高,所以语言的使用情况也是学生接受的重要标准之一,而鲁迅的口才不济和满口绍兴话是众所周知的,无怪乎他的演讲不很叫座。他在广州中山大学任职期间,做过一次讲座,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先是座无虚席,后来因为听不懂,很多人便中途离场了。[1]

这次演讲的稿子系由《秋野》编辑之一的章铁民做的记录,发表于1928年1月1日出版的第一卷第三期《秋野》上,而且是经过鲁迅审阅过的。[2]不久,上海《新闻报》副刊《学海》于1928年1月29日至30日连载了这篇文章,所记文字与《秋野》上发表的有不少出入,笔录者署名“刘率真”,题为《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934年出版的鲁迅《集外集》收入的就是这个版本,以后其它版本的鲁迅文集、文选也沿用这个版本。但是1958年版注释本《鲁迅全集》却将文章“最初”发表处记为《新闻报》的副刊《学海》,“本篇最初分两次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二十九日、三十日的上海《新闻报》《学海》副刊第一八二、一八三期。”,[3]此说法虽然符合事实,但却遮蔽了另一个事实,即鲁迅的这篇演讲稿有另一个最初发表的版本,即《秋野》上发表的版本。根据之前所提《日记》中记事,并结合温梓川的回忆,以及王锡荣深入分析而做的《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的两种记录》,[3]可以确定三点事实:一是鲁迅的这次演讲稿最初以《文学与政治的歧途》为题名发表在《秋野》第一卷第三期上;二是发表在《秋野》上的这篇《文学与政治的歧途》是经过鲁迅审阅并同意发表的;三是《新闻报》副刊《学海》所发表的《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是讲座的另一种记录,为鲁迅讲稿的另一版本。《集外集》和《鲁迅全集》中收入的都是这个版本。

鲁迅的这次演讲由秋野社举办,出面邀请人章衣萍,记录者章铁民,以及将稿送审的章衣萍或陈翔冰都是秋野社成员,讲稿最初发表处也是秋野社的刊物《秋野》,这个完整的过程说明鲁迅与秋野社及《秋野》月刊的密切关系,也有力地说明鲁迅对《秋野》这块“园地”曾有过直接的“灌溉”之恩。他对文学与政治、文学家与革命家和政治家关系的清醒认识和深刻见解,对暨南大学学生,尤其是《秋野》同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记》还记载了鲁迅从1927年11月26日至1929年1月22日与秋野社及《秋野》同仁的来往:

“下午小峰、衣萍、铁民来。”[2](1927年11月26日)

“……得陈妤雯信。”[2](1928年6月5日)

“星期。午后肖愚来。得郑泗水信。”[2](1928年11月18日)

“下午复郑泗水信并还稿。”[2](1928年11月19日)

“……章铁民等来,未见”[2](1929年1月22日)

郑泗水、(陈)妤雯、章铁民都是秋野社的重要成员,他们出现在日记中的时间刚好都在《秋野》办刊期间。其中《秋野》主编陈翔冰在《日记》中出现较为频繁,多为书信、见面往来,共计16次记录,其中有13次都发生在《秋野》办刊期间。由此可知,《秋野》主编陈翔冰,秋野社要员及《秋野》重要作者郑吐飞、妤雯、章铁民等人与鲁迅都有直接往来,并且时间都集中在《秋野》办刊期间,即1927年10月到1929年6月间。双方往来期间的信件已散佚,无法确知所谈及的内容,但可以初步推知,很有可能是与讨论《秋野》办刊事宜,或以《秋野》为题请教鲁迅有关。不论是否确实以讨论《秋野》为主,在《秋野》办刊期间,《秋野》的重要作者与鲁迅的这些往来,都说明《秋野》的成长与鲁迅的直接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章衣萍等中国作家与《秋野》

《秋野》的作者在《秋野》办刊期间与鲁迅有直接往来关系而在《日记》中有所记录的,除了前面提及的陈翔冰、郑吐飞、陈妤雯以外,还有章衣萍、汪静之、章铁民等人。《日记》1927年12月3日与1929 年6月15日分别载:“ ……收汪静之寄赠小说一本。”[2]“……午后汪静之来,未见,雨。”[2]陈翔冰、郑吐飞、陈妤雯是《秋野》侨生作者群的重要成员,而章衣萍、章铁民和汪静之都是中国文坛上的成名作家,又刚巧都为安徽籍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文学世界》中写道:“五四胡适出山后,文坛又涌出三个安徽青年章衣萍、汪静之、章铁民,《情书一束》、《蕙的风》等等都是他们的成名作,也是震撼壁垒森严的封建意识形态的几束炸弹。”

章衣萍,1900年生,原名章洪熙,安徽绩溪人,在北大读书时,与鲁迅、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钱玄同等交往甚密。《鲁迅全集·日记》中提到他的记录甚多,数以百计。他为《语丝》长期撰稿人之一,因《情书一束》成名。其他著作有《樱花集》、《古庙集》、《种树集》《枕上随笔》、《衣萍随笔》等多种,擅长写小说和随笔。1927年任暨南大学附中国文教员、出版课副主任及南洋文化事业部委员,后任暨大郑洪年校长秘书长。他是秋野社的主要成员之一,《秋野》的发刊词便是他撰写的,他还代表秋野社出面邀请鲁迅到暨南大学做了演讲,在《秋野》期间,他与鲁迅之间的密切往来是促成这次演讲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他在《秋野》上发表的作品还有一篇简短的译介文章《寒窗琐记》[4],文章介绍外国诗人吉卜生的诗作《日常面包》,极力推崇吉卜生在作品中表现的写实精神,称他为“写实诗人”,而对中国的新诗却不抱好感,认为“近年来的中国新诗,有一种共同缺点,就是抒情的分子太多了,写实的分子太少。”这篇文章所强调的“写实”正是章衣萍文学思想的一个核心,他的文风向来率真、叛逆、露骨,他在中国文坛上作品颇丰,很有才华,但却由于在表现男女情爱上的大胆露骨,以及曾被鲁迅嘲讽过,最后与鲁迅断交诸原因而一直被淹没在忽视和偏见中,只有李殴梵等个别学者肯定过他的成就。

汪静之(1902-1996),“五四”运动后以爱情诗著称的现代诗人,中国第一个新诗社团湖畔诗社的主要代表,1922年以诗集《蕙的风》成名。1928年由章衣萍引荐来暨南大学教书,教的是国文,所用讲义就是他的论著《诗歌原理》和诗集《蕙的风》。他也是《秋野》社的编辑之一。他在《秋野》上的作品主要是诗歌评论,其中《李杜比较论》分两期连续发表在《秋野》第一卷第五期和第六期上。这篇文章是汪静之早些时候就已做好的论著《李杜研究》之中的一篇,论著在两年前就卖与商务书店,因没有及时刊印,所以先在《秋野》上发表,发表时间为1928年4月1日,正文前有一段作者写的导言:

这是我一九二四年冬和一九二六年春两次做成的《李杜研究》中之一篇,现在秋野社诸君嘱我做文章,我因没有工夫,便从杂乱的旧稿中抽出这一篇以应命。几年前的东西,或有不妥之处,此刻亦无暇重阅一遍。《李杜研究》全书计十万余言,亦于一九二六年春卖与商务,至今尚未印出,此处不能发表全稿,只将全书目录附在篇末。[4]

这篇《李杜比较论》是《李杜研究》中篇幅最长、也最为重要的文章。文章高屋建瓴,有很多个性鲜明、深刻独到的见解,对李杜之间的异同做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是《秋野》上所发表论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文章。

一个月后,商务书店才出版了这本《李杜研究》。2006年由西泠印社出版的飞白、方素平所编《汪静之文集·文论卷》在《李杜研究》之前加有注释:“《李杜研究》作于1924年,1925年发表于《北京晨报》;1926年作者对初稿修订后交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28年5月出‘国学小丛书’初版,1933年1月出‘国难后第一版’。”[5]可见,《李杜研究》应该最早于1925年发表在《北京晨报》,但《秋野》中发表的这篇《李杜比较论》是《李杜研究》中七篇之一篇,作者导言部分说这部作品是“一九二四年冬和一九二六年春两次做成”,因此可以得知,《秋野》中发表的这篇《李杜比较论》与《北京晨报》中发表的《李杜研究》中的《李杜比较论》很可能不是同一篇,《秋野》中发表的是更完整的版本,即“1926年作者对初稿修订后”的版本,应该比《北京晨报》上发表时的内容要多出一部分。1928年4月《秋野》月刊发表该文之后,隔月才有了商务印书店出版的《李杜研究》面世。确切说,之后我们所见《汪静之文集》中的《李杜研究》之《李杜比较论》最早是发表在《秋野》上的,笔者经过仔细阅读,发现两者内容基本一致,但文字上略有出入,这可能是因为商务印书店出版的修改稿与在《秋野》上发表的修改稿略有差异的缘故,或者文集中收录的文章是在商务印书店出版后又经汪静之本人修改过的版本,都有可能,有待进一步查证。但《汪静之文集·文论卷》之《李杜研究》“编者注”中却没有说明《秋野》最早发表完整版的《李杜比较论》,显然是一个遗漏。

章铁民,浙江淳安人,祖籍安徽,北大数学系毕业。1927年在暨南大学任出版课主任,兼中学部教员、南洋文化事业部助理。他译过不少文学名著在北新书局出版,如英国娜本泽丝的《少妇日记》、奥门娜福路依特的《少女日记》和挪威哈姆生的《饥饿》,翻译成就颇受肯定。[1]章铁民也是《秋野》编辑之一,在《秋野》上发表了不少作品,共计7篇,其3篇外国文学翻译:E.L.Grant Watson的《绮丽橄榄的恋史》(小说)、高尔斯华绥的《生之乐》、波罗雷王的《朦胧》。另有《关于朵斯退夫斯基的通讯》也是关于外国文学的。小说《悲哀的少女》主题与《秋野》发刊词相呼应,写一少女在人生的追寻途中产生苦闷、幻灭之感,最后,恒星只能给她“一种至高的虚无”,但“少女感着更深的悲哀了”[4],借此抒写苦闷、彷徨之情。严格来说,这不是一篇小说,而更像散文诗。章铁民在《秋野》上发表的作品还有诗歌《大风歌》,也在“野语”栏目中写过杂文。整体上来讲,他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译介方面,这也是他对《秋野》在作品方面的主要贡献。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鲁迅应邀来秋野社演讲,在《秋野》上发表文章,与秋野社成员、《秋野》作者互相往来,关注(可能还有指导)《秋野》办刊等,都是鲁迅对《秋野》直接影响的体现;而以鲁迅为中心的中国文坛作家群中,在《秋野》办刊期间与之有过直接往来的作家如章衣萍、汪静之、章铁民等都是《秋野》重要的编辑、作者,可以说是鲁迅对《秋野》间接影响的体现。由上述中的作家与《秋野》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些中国作家对《秋野》有着不可磨灭的“哺育”之功。

[1]温梓川.钦鸿编.文人的另一面[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王锡荣.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的两种记录[A].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鲁迅研究资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陈翔冰主编.秋野[J].上海:暨南大学秋野社,1927-1929.

[5]汪静之.李杜研究[A].飞白,方素平编.汪静之文集·文论卷[M].杭州:西泠印社.

[6]赖伯疆.海外华文文学概观[M].广东:花城出版社,1991.

[7]庄钟庆主编.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8]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庄钟庆主编.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

[10]郭惠芬.中国南来作者与新马华文文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11]周宁.新华文学论稿[M].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2002.

[12]朱宝编著.20世纪中文著作者笔名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上海鲁迅研究[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4]方修.温梓川主编的文艺副刊“热风”和“诗草”[A].《马华新文学史稿》中卷[M].新加坡:新加坡世界书局,1969.

(责任编辑:黄文丽)

Relationship between"Akino"and Lu Xun,Zhang Yiping and other Chinese Writers

HONG Hui-yun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Zhangzhou,Fujian,363000,China)

"Akino"Monthly(1927-1929)is a literary journal with a combination of vivid era characteristics and Nanyang characteristics,founded by Akino community of the former Shanghai Club and National Jinan University.Lu Xun was invited to lecture at the Akino community,publish articles on"Akino",contact with members of Akino community,and offer guidance for"Akino"’journal establishment,etc.,which all show Lu Xun’s direct influence on"Akino".Moreover,Chinese writers centering around Lu Xun,such as Zhang Yiping, Wang Jingzhi,Zhang Tiemin,etc.who had direct contact with"Akino"during the period of its establishment are all important editors or writers of"Akino".These Chinese writers contribute greatly to the nurturing of"Akino".

Qiuye;Lu Xun,Zhang Yiping and other writers;relationship

H059

A

1673-1417(2015)02-0012-06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5.02.0003

2015-05-11

洪惠云(1984—),女,福建漳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1673-1417(2015)02-0018-04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5.02.0004

猜你喜欢
李杜暨南大学鲁迅
和李杜合影
和李杜合影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派系撕裂校园”:暨南大学驱长风潮研究(1933—1934)
2016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
走出李杜优劣论的怪圈
——李杜优劣之争研究评述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阐释“四个learn”
诵读“李杜”时的遐思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