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思辨

2015-08-21 19:23邓昭华王世福
关键词:智慧城市

邓昭华+王世福

摘要:从城镇化的角度解读智慧城市。首先通过对智慧城市现象的解读,提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接着从社会、产业经济、资源环境、科技革新等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应该是“智慧的城镇化”,这些挑战应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关注重点。提出四个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应该关注的方向:关注人的发展,实现“智慧资源”共享;以新媒体为契机,释放社会力;重塑城乡职能,焕发中小企业活力;建立环境与社会的责任感,推动“精明增长”。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智慧城市,理念的智慧

中图分类号:2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 2015) 03-0057-05

一、引言

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概念提出至今,“智慧城市”发展浪潮已经完全覆盖全球五大洲。围绕“智慧城市”的各种解决方案、技术应用等,已经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1]在我国,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愿景和经济发展的催化剂,2012年共有320多个城市投入300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2]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应用,也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自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发布与收集的传统,正悄然地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管治方式。

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兴起的同时,我国也迎来了城镇化超过50%的重要历史时刻。[3]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社会和环境的代价。在这个背景下,“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战略,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与挑战。下文就以此为契机,首先以问题为导向,分析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及技术进步将会带来的新挑战。接着提出“智慧城市”的两种“智慧”,并指出,作为城市战略,“理念的智慧”应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最关键的要点。最后,从问题与需求中提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的建议。

二、城市时代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JP

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在宏观层面解决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做了丰富的研究,本文从中梳理出主要的问题与挑战,包括:社会问题、产业经济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与科技革新带来的新挑战(见表1)。[JP

(一)社会问题

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出现了许多社会层面的问题。通过文献检索并归纳,发现我国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基数过大,并慢慢出现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现象。[4]除了该固有压力外,我国社会问题可以归纳为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及教育。

二、城市时代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JP

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在宏观层面解决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做了丰富的研究,本文从中梳理出主要的问题与挑战,包括:社会问题、产业经济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与科技革新带来的新挑战(见表1)。[JP

(一)社会问题

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出现了许多社会层面的问题。通过文献检索并归纳,发现我国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基数过大,并慢慢出现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现象。[4]除了该固有压力外,我国社会问题可以归纳为贫富差距、城乡差异及教育三

贫富差距严重;

城乡差异;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教育体制不健全;

监督机制不健全;

......〖〗产业等级低;

区域发展失衡;

经济发展过快;

“国进民退”;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刘易斯拐点;

资源短缺;

城乡环境恶化;

资源利用不合理;

自媒体挑战;

科技创新与空间极化;

过度商业化;

生活方式改变;

个较为根本的问题。

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JP+3我国社会的显性问[JP

题。从基尼系数看,已超过国际警戒线04的水平,达到了06的高位水平,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贫富差距皆明显。[5]从社会结构上看,我国社会与“橄榄型”的健康结构有相当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低收入的国民数量比例过大;而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中等收入者,由于城市生活、居住成本过高,而沦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者。[6]同时,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不足、行业和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差异程度高,也直接恶化了我国贫富差距的状态。

城乡差异加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虽然中央最近已经落实了部分帮扶农业、反哺乡村的政策,令乡村的恩格尔系数降低。[7]但我国绝大部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等都明显落后于城镇地区。同时,进城的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城镇居民的福利。据统计,2009年,广州流动农民工所携带的适龄上学儿童中,7215%只能在民办学校上学[8],从侧面反映出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其“非城市”的身份而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教育资源分配也滋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低收入阶层由于无法享受优良的教育资源,而堕入“结构性贫困”的困境。[9]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省际间的高考录取状态差异,继续加大了区域的贫富差距。如,广东省2010年的农村基础教育人均公共预算,只为珠三角城市的30%左右[10],这直接使乡村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劳动者接受再教育的机制缺失,也将导致农民工难以转化为城市熟练技工,难以实现健康的城镇化过程。

(二)产业经济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慢慢攀升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但我国产业经济存在着两个普遍性的问题。首先是产业等级低下,长期以低端化的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11]以苹果的iPhone4为例,每台售价600美元,美国公司的总利润为360美元,而在中国的组装企业只拿到654美元的酬金。[12]核心技术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

其次,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包括区域不均衡和主体不均衡。我国的制造业虽然呈现出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但由于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高素质人才聚集等因素,使得服务业持续向东部地区集聚[13],我国的东西部差别依然明显。另外,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差异大,造成企业创新力缺乏。小、微型企业受到的政策扶持力度小、受到市场冲击大,存在“两高两难”(成本高、税费高、融资难、招工难)的问题。大企业银行贷款覆盖率为100%,而微型企业几乎为零的差异[14],足以显示中小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这直接导致其创新力度及活力皆不足。

除此以外,未来的国际竞争形势严峻。我国的资本、技术、产品等的出口,将继续被发达国家严格压制。至2012年,我国已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15]跨国贸易的门槛逐步被提高、各档次产品的国际竞争激烈,这也迫使我国产业走向升级转型的道路。

(三)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除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客观现实外,还与“以环境换发展”的旧经济模式相关。据报道,我国粗放式的生产与排放方式,已使2010年的生态环境退化成本高达15万亿元,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5%。[16]

地方政府官员的实际政绩考核机制,也同时成为我国环境恶化的重要推手。许多地方政府由于过于看重经济增长而对污染企业“主动不作为”。邓永恒通过对中国283个中小城市分析,发现若城市一把手在任期内GDP增速比上一任提高03%,其升职概率高于8%,但以民生和环保为执政首要纲领的官员,则其升官的几率是负值。[17]其中,经济落后地区更容易牺牲自身的环境质量换取经济的增长。同时,环境污染已非第二产业的专利,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畜禽养殖污染、农药污染等均严重地加重了我国的环境保护负担。[7]

(四)科技革新带来的新挑战

信息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对现代的社会管治带来了挑战。首先,信息传播的新路径将改变政府的传统管治方式。信息化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应用的兴起,使公民摇身变成了信息发布机,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的话语权及垄断性。面对新形势,一些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建立自己的自媒体接口,以实行诸如微博问政、微博行政等高效行政目标。我国体制内“组织化、制度化、等级化”[18]的传媒和公共决策传统,因此而迎来了深度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技术革新和信息化容易引起城市空间再度极化。全球化、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技术创新更趋向于集中在大城市。从信息化技术本身的发展环境看,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其相关产业和应用,存在着向高等级城市或开发程度高的城市集中、向中高收入及中高受教育程度人群集中的趋势。而弱势城市及人群,则因无法吸引新产业或无法实现自我知识更新而变得更加弱势。

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智慧城市”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如,若过于强调它的商业影响,智慧城市就会慢慢退化成概念,被商标化和政治化。地方政府也可能过度强调互联网、物联网的基础设施投入,而忽略其真实应用需求。快速更新换代使得高科技电子垃圾堆积成为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信息化虽然改善了人的信息交流形式,但同时也会延长工作时间,增大就业压力,挤压了人的生活时间。

三、(以“理念的智慧”指导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应该同时包含“技术”与“理念”两种智慧。前者是对智慧城市概念的一般理解,通常指利用以ICT为核心的技术手段,以达到城市运营的最佳状态。[19]但是智慧城市的挑战从来都不是来自于技术,而是来自于系统。[20]从表1可以看出,要解决我国城镇化面临的众多挑战,应该依靠理念的智慧来进行制度设计,而技术的智慧则承担支持制度落实、改善应用层面的技术支撑。在城市社会来临的背景下,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4"F(一)关注人的发展,实现“智慧资源”共享

个体是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元,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培育土壤、提供保障,这包括:第一,保障教育资源的均衡供给。这除了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供给外,还包含就业人口的自我提升机会的获得。第二,保障个体在市场及区域中流动的自由,特别是尊重个体的选择,打破传统户籍制度的约束,为务工人员提供足够的社会、医疗及子女教育的保障,让城镇变成新移民的“家园”,从而促进个体能量在城市的自主发挥。

建立新的社会公平观念,特别是获取智慧基础设施的机会平等。除了传统的社会公平,如建立合理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外,还需要维护弱势群体对公共资源、信息获得的公平权利。在新一轮的城镇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原来经济基础好的、教育水平高的地方,凭借其高质量的服务及基础设施,更容易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优势。而原来弱势的地区及人群,则会陷入更加弱势的地位。[21]所以,新一轮的城镇化浪潮中,应对这些弱势地区与人群提供更多基础性服务,特别是信息化服务的供给,以实现真正的机会平等。

(二)以新媒体为契机,释放社会力

社会管治需要培育社会力量。社会基层组织活力的焕发,特别是群众自治组织,是政府社会管治的有效补充;更重要的是,它们由于代表一方群众的利益或诉求,能更积极地参与公共决策,增加社会与经济的活力。政府本身也应建立服务的理念,使公共决策从“政府-市场”双方博弈向“政府-市场-社会(个体及群众自治组织)”三方均衡发展迈进,实现跨部门协作,突破行政、企业的惯性壁垒。佛山市南海区的“政经分离”改革试验,通过分离基层组织,以自治组织(村委会)管服务,以经济组织(经联社、经济社)抓经济,建立基层党员“社工化”,已经取得初步的改革成效。[22]

新媒体对公有部门的传统管治方式形成了巨大压力,也迫使政府的公共决策向公开化、透明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公有部门也及时地主动出击,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推出更多的信息发布、便民服务、政民互动、政企合作、问政施政等举措。据不完全统计,光在新浪微博平台注册的政务微博数量,在2013年已经突破10万,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67%。[23]但电子政务只是政府部门日常行政的手段之一,网络虚拟空间也只是真实生活情境的延伸。公有部门面临的挑战,依然是如何在社会管治方面努力取得“政府-市场-社会”的三方均衡的公共决策机制。

(三)重塑城乡职能,焕发中小企业活力

城市时代,优势地区、实体、人群应为弱势地区、实体、人群进行“造血式”反哺,让这些后进的主体在新的时代焕发生机。首先,城乡关系应进行互补式的重构。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发展,一直是以“城市剥夺乡村”为主。从土地、劳动力、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看,城市地区皆是城镇化的大赢家,而乡村地区则面临全方位的没落。在我国新的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目标应是无差别的均衡状态,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互补。知识经济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核心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核心城市周边发展高效的第二产业;而乡村则为第一产业的生产提供优良的自然环境,缓解城市的食品危机,并根据地域特色的拓展适当发展旅游产业,同时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二是环境互补。城市作为高强度资源消耗型的区域,必须通过乡村的优质自然环境来闭合城乡生态链条。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维护,带动乡村旅游业,在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

三是服务反哺。过去由于经济基础(如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和制度性(如户籍问题)等原因,导致乡村基础设施欠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学校、医疗等设施欠缺),进城务工人员的缺乏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城市对乡村、农民工的历史欠债,应在新时期的城镇化中偿还。这样,城乡才能共建美丽家园,劳动力才能自由地选择城或乡作为稳定的目的地,农产品才能实现供应充足,乡村自然环境也能得到维护。

中小企业虽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有限,但它们的活力焕发,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中小企业的行业和地域覆盖面广,它们植根于社会,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机制较为灵活、规模较小,它们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较强,是健全的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政府可在企业空间、工商政策、税收政策及金融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适当的优惠,以焕发它们的活力。同时,利用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等基层创新,拓宽跨行业、跨专业的协作机会,可使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

(四)建立环境与社会的责任感,推动“精明增长”

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应确立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改革开放30年,我国最大化地追求了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为环境和社会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近我国大城市的雾霾、河流地下水系告急等现象表明,我国生态环境已遭受传统工业化的严重破坏,我国的城镇化道路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市场追逐经济利益,是市场本性所致。但单靠市场规律,我们难以满足公共利益[24]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这都需要政府作相应的监管和引导。[25]我国若要转变发展方式,需要从政府政绩考核方式开始,改变地方政府把城市完全作为“商业运营”的运作方式,加大环境、社会考核的分量,以纠正“市场”失灵,最终改变经济挂帅的传统城市增长方式,关注城镇化的质量,使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除了政府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外,在民众、企业中建立环境和社会目标的需求,并把这些需求转化成市场的目标,是对新的城市增长方式最有力的回应。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对于重大的公共决策,政治意愿、相关利益团体的支持与配合、市民的积极参与等,是集合众人智慧、实现新一轮城市发展的保证。如英国格拉斯哥利用新建医院的余热为当地居民供热,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建立公共信息中心,荷兰鹿特丹利用Maas河水对社区提供夏天降温等[21],皆体现了民众对环境和社会目标的强烈需求。

培育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政府可先开展公众教育,使公众认识到生活质量与节能减排、社会道德的强相关性。同时,应培育社会资本,使城市转型与社区建设共同作用,相辅相成,实现社会对公共决策及绿色GDP的监督作用,也能使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电子政府、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技术的智慧”在“理念的智慧”的指导下,实现其最大的环境和社会价值。

我国发展需要符合国情的城镇化理论。[26]“智慧的城镇化”应是我国城镇化未来的导向。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分清“技术智慧”与“理念智慧”。前者关注ICT及其相关技术在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运用;后者则关注制度设计及理念的回归与创新。智慧城市不能改变人的价值观,只有价值观的改善,ICT等科技才能真正为人服务。根据我国的现阶段发展特征,智慧城市建设应该着重两头的投入:对高端科技研发、应用的投入和对城镇化基本问题的解决。在人能够充分自我发展、社会基层活力充沛、拥有强烈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下,智慧城市所关心的知识经济、创意城市等才能有其良好的发展空间,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才能得以缩短,科技才能真正为人所用。

参考文献:

[1]ClarkeRY,YatesM,ChulaniM,etal.WorldwideSmartCity2013Top10Predictions[EB/OL].( 2013-05-11) [2014-05-7]http://www.idc-gi.com/getdoc.jsp?containerId=GI239209.

[2][JP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2013年第1号)[EB/OL].( 2013-01-22) [2014-05-07]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2845605/n13916928/15131230.html.[JP

[3]张怡恬.去年我国城镇化率超50%基本社保体系今年有望建成[EB/OL].( 2013-5-11) [2014-05-7]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7087051.html.

[4]赵培红,孙久文.城市型社会背景下的城镇化:他国的经验与中国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1( 9) :1-9.

[5]吕东.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发布基尼系数[N].证券日报,2012-12-11(C01).

[6]李迎生.中国社会可能出现“M型”分化[J].人民论坛,2010( 16) :72-73.

[7]徐恒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降至40%以下[N].农民日报,2013-4-11(002).

[8]谢建社,牛喜霞,谢宇.流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珠三角城镇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 1) :92-100.

[9]刘鹏.结构性贫困:对中国农民弱势处境的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2( 1) :54-60.)

[10]方玲晓,李庚寅.广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现状及原因分析[J].价值工程,2012( 3) :323-324.

[11]孙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经验、问题与优化[J].山东经济,2011( 6) :27-32.

[12]赵鹏.iPhone5供应链成本曝光:富士康代工成本占41%[EB/OL].( 2012-05-29) [2015-04-17]http://tech.ifeng.com/it/detail_2012_05/29/14879476_0.shtml.

[13]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的2012—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EB/OL].( 2013-5-11) [2014-05-07]http://www.ceweekly.cn/html/Article/2013012397733.html.

[14]贾玥.税费高融资难民营企业2012年面临生存与发展大考[EB/OL].( 2013-5-11) [2014-05-07]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6916938.html.

[15]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十六大以来商务成就综述之十二:妥善应对贸易摩擦有效运用救济措施[EB/OL].( 2013-5-11) [2014-05-07]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ae/ai/201211/20121108423879.html.

[16]王尔德.2010年中国生态环境成本达1.5万亿[EB/OL].( 2013-01-14) [2015-04-17]http://www.21cbh.com/HTML/2013-1-14/5NNDE3XzYwMzQ5Ng.html.

[17]王卫国.GDP增速提高0.3%官员升职概率高于8%[N].南方都市报,2013-3-31( AA11) .

[18]潘祥辉.“自媒体”革命的政治社会学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1( 007) .

[19]王世福.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构建及方法思考[J].规划师,2012( 4) :19-23.

[20]VanBeurdenH.SmartCityDynamics:InspiringViewsfromExpertsacrossEurope[M].Amsterdam:HvBCommunicatiesbv,2011.

[21]HollandsRG.Willtherealsmartcitypleasestandup?Intelligent,progressiveorentrepreneurial?[J].City,2008,3( 12) :303-320.

[22]林焕辉,基石,伍新宇.南海立足农村最基层管党治党[N].南方日报,2012-5-8( A05) .

[2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EB/OL].( 2013-12-26) [2014-05-07]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1226/c210118-23952286.html.

[24]BatorFM.TheAnatomyofMarketFailure[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8( August) :351-379.

[25]张积储,钟凰元.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法治的联动建设[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3-16.

[26]林竹.中国城市发展观的哲学思辨[J].南方建筑,2014( 5) :108-112.)

猜你喜欢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
关于智慧城市建设问题中的几点思考
智慧城市与广电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