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明
河南桐柏县人民医院 桐柏 4747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等导致马尾神经、神经根造成刺激及压迫而出现的以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双下肢麻木为等临床表现的骨科常见疾病[1]。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手段,做好综合护理干预是提高手术效果,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2013 -03—2014 -06 间,我们对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手术的同时,针对性做好做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75例患者均经CT、MRI、临床表现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其中男57例,女18例;年龄24~65岁,平均46.36岁。临床表现为腰痛并放射至下肢。椎间盘突出部位:L4~540例,L5~S132例。均采取硬膜外麻醉下,行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术。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常规护理:完善术前相关检查,评估患者肢体的血供、运动、感觉情况,以便术后提供对比。做好饮食护理,术前应嘱患者排空大便。嘱患者术前8 h 禁食、6 h禁水。持续骨盆牵引,减轻疼痛。(2)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与患者密切沟通交流,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真实感受,并有针对性向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手术安全性等,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指导患者正确翻身,训练床上使用便盆等,为术后顺利进行功能锻炼做好准备,减少术后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而导致发生尿潴留[3]。
1.2.2 术中护理 术中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密切配合,手术结束后注意清点器械物品,以免遗漏。
1.2.3 术后护理 (1)体位:患者术后去枕平卧位6~8 h,24 h内不可起座或离床,以免头痛。卧硬板床,避免在床上大幅度扭动,翻身时维持身体上下直线。定时按摩受压部位,2 h/次,以免发生压疮。(2)基础护理: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运动,查看引流管引流液颜色、量和性质,判断是否出现脑脊液漏出、活动性出血等。若出血、疼痛加剧、渗液量增多等,应及时告知医师并处理。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湿,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以免压迫、扭曲、脱落。(3)预防感染:常规使用抗生素,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若切口疼痛加剧、局部红肿、有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应及时向医生汇报。(4)功能锻炼:早期直腿抬高,行屈髋、腰肌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术后第1 天行直腿抬高,由30°开始,逐渐加大幅度。切口较小者,由护士指导翻身,鼓励患者直腿抬高、双腿踏车等活动,协助压膝、压髋等活动。同时可以做飞燕式、3 点支撑法等活动,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拆线后,可适当增加腰背肌功能锻炼,佩戴腰围行坐起、站立、下床活动。(5)饮食护理:术后第1 天,可进食清淡易消化、高钙、高磷、高蛋白饮食,如瘦肉粥、鸡肉、虾、蛋等。多食富含粗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忌食牛奶、豆浆及甜食等易产气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2 000 mL/d,如效果不佳,可遵医嘱给予通便药,以减轻腹胀。
1.3 评价指标[4](1)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10 分制计算,0 分:无痛10 分:剧烈疼痛。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2)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予以评估,以百分制计算,分数>52分则存在焦虑、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护理后VAS 评分、SAS 评分、SDS 评分较护理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本组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表1 护理前后VAS 评分、SAS 评分、SDS 评分情况(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史长,心理负担重,部分患者对手术期望值过高。但由于对疾病缺乏必要了解,担心手术失败和加重病情,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我们对手术患者术前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积极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合理膳食及加强康复锻炼,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良好康复,效果肯定。
[1]许凤娥,董三芹,陈旭.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院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0):60 -61.
[2]黎雁,卢敏如,刘丽珍,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73 -74.
[3]李少寒,尚少梅. 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3.
[4]曹国庆,高信友,倪家骧.心理护理对微创介入镇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1,14(7B):2 298 -2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