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
尽管在世界戏剧史上享有重要地位,但古希腊戏剧在中国上演并不多,在文化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还要数1979年希腊国家剧院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腓尼基少女》来华演出。这次上戏表演系有幸邀请到希腊著名导演、演员莉迪亚·考尼奥瑞丢(Lydia Koniordou)为12级的学生指导实习大戏《阿尔克斯提斯》,呈现了古希腊戏剧的当代诠释。
作为古希腊戏剧当代诠释奠基者卡洛斯·库恩(Karolos Koun)优秀的学生与合作者,莉迪亚将希腊对古希腊戏剧最主流的当代诠释的基本元素放入了《阿尔克斯提斯》中去,哲学上突出古希腊戏剧“对话”的精神;结构上强调“诗—音乐—舞蹈”三元素结构,以及最能外化这一形式的载体——歌队;表演上强调精准的交流互动(act-react)与“造型感”;呈现上则追求跨文化的结合,找到中国当地的文化元素来承载这出古希腊悲剧。
莉迪亚强调,古希腊戏剧是“诗剧”(Poetic Theatre),往往在剧作一开始便揭示人物最终的结局。比如《俄狄浦斯王》一开始便说出了“弑父娶母”的预言,《阿尔克斯提斯》也在一开始便交代了阿尔克斯提斯要替丈夫去死,但最终会被人救回,重返阳间。这与我们后来熟悉的那些需要在最后关头揭示结局的艺术作品完全不同。古希腊戏剧并不需要一个意外的结局来吸引观众,吸引人的是主人公如何通向结局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便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与结局一致的议论、观点为正,与结局不同的则为负,也会同时出现或正或负的观点,这便产生了“对话”。人内心的对话成为“困境”,如果发生在人物之间,则是矛盾与冲突,戏剧的张力便由此而来。莉迪亚的这一解读对演员分析剧本格外有效。比如阿尔克斯提斯一上场那段台词“赫利奥斯和白天的亮光啊,天空中飞云的旋转啊”,扮演阿尔克斯提斯的演员一开始说的时候用了很低沉、悲伤的语调。莉迪亚认为不对,她让演员感受一下这句台词与主人公结局的方向一致或相反?如果是一致的,那便是正向的,不该用低沉的语调去演绎。阿尔克斯提斯虽然要替丈夫去死,但她并不想死,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因此,当她看到美丽的大自然时,应该是留恋,应该是更多生的欲望,而并非奄奄一息,这样女主人公内在的生命力便显现了。演员再次说台词时,加强了语气力度与肢体表现,戏一下子就有张力了。一个不愿意去死却不得不死的妻子,一个要她去死却又不舍得她死的丈夫,矛盾冲突与悲剧性便在此展现了。
莉迪亚认为,诗、音乐、舞蹈本身就是戏剧元素之间很好的“对话”,在希腊传统中,言不达意时就要用吟唱与舞蹈来表达,与中国的诗学精神“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何其相似。因此,尽管这次实习大戏中的演员并不擅长音乐与舞蹈。莉迪亚依然坚持使用了音乐与舞蹈的元素,并通过歌队将之很好地呈现出来。可以说,歌队的表演是最后呈现中最大的亮点。莉迪亚继承库恩的传统,将词分给歌队所有成员,参加这次演出的十一个演员除了扮演剧中角色外,全都参加歌队的表演。他们并不游离于事件之外,而是密切地关注事态的发展,随时表示关注、同情、愤怒或发表意见。于是当一个事件发生时,台上众声喧哗,非常生动。歌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医生、女仆、学生、工人、流浪汉……因而歌队内部也会产生对话,会同意某个观点,或不同意某个观点,或者一个情境中同意,下一个情境中又不同意。有人认为歌队总是同意主要角色的观点,其实不然。比如,当阿德墨托斯坚持留宿款待赫拉克勒斯时,歌队就表达了不同意见。莉迪亚还给歌队多段唱词,音乐由希腊作曲家担纲,结合了许多中国音乐元素,如长笛、唢呐等。这有着中国元素却洋溢着希腊民间风情的音乐,以及融入了古希腊雕塑中一些标志性动作,如表示悲痛的拍胸等的舞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莉迪亚在训练演员的表演形式时颇费了一番功夫,她希望作品呈现出“诗意性”,演员的表演并不能只呈现日常生活的状态,而必须要体现这些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动作的“仪式性”,因而“造型感”很重要。演员之间需要精准的交流,并强调停顿,在停顿的过程中必须呈现高度的注意力与造型感,这些造型往往是从古希腊雕塑的姿态衍变而来。于是,当舞台上一个演员说话时,我们常常会看见其他演员同时望向他/她,身体呈现不同的造型,宛如雕塑群,这亦是她追求的“诗意”。
莉迪亚对中国文化无比热爱,她从气功、戏曲中找到许多与古希腊文化相通的元素,因而坚信这种跨文化戏剧实践一定可以实现。舞美、服化、灯光的工作人员很好地理解了她的意图,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极简的舞台,巨大的白纸背景,后面可以映出憧憧黑影与晕晕红日,颇有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演员身着民国时代的改良服装,那是一个中华与西洋交汇的时代,于是有洋装、有中装、有华服、也有破衣烂衫,显示文化的杂糅,也给歌队发表不同观点提供了依据,试图让观众感受这不仅是古希腊的悲剧,而是全人类共同的症候。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中国元素与实际的悲剧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化学反应,演员只是在中国的规定情境里演出了一场古希腊悲剧,于是这种跨文化结合也只是一种表象。我曾当面质疑过导演这个问题,对文本的高度尊重(不修改剧本以适应中国语境),以及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切入口恐怕是主要原因。这或许是国内外导演在做跨文化戏剧实践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心系当下,在莉迪亚为我们排练《阿尔克斯提斯》时,希腊的经济危机与政局动荡也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每每莉迪亚说到这个话题时总是忧虑重重。这是一个希腊要为生存而抗争的年代了,除了满眼阿德墨托斯或者斐瑞斯一般的政客,有没有愿意为民族而献身的阿尔克斯提斯?有没有重情重义将阿尔克斯提斯从死神手里夺回的赫拉克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