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段目标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11-02
所谓学段目标,是指小学不同学习时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根据课程规定,小学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个学段,即第一学段为1~3年级,第二学段为4~6年级。其实,“学段”还可以理解为学习单位,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称之为学段。教师要对“学段”进行科学分解,为每一个“学段”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如果每一个“学段”都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行为自然会成为实现“学段”目标的基本措施。每一个教学单元学习实效性则会大大提高,数学教学就会由一个目标走向下一个目标,促使学生逐步建立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
一、厘清学期目标,确定教学方向
小学生的认知有自身的规律。数学教学进行学段划分,这是学科教学的自然要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教学有宏观调控意识,明确不同学段学生的个性特点,厘清不同学段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从总体上把握教学方向,能积极地提升教学措施的针对性。小学四年级属于第二学段的起步阶段,这个学段的学习目标要求带有过渡性质。教师在制订教学策略时要注意厘清上下学期的学习目标,体现数学认知的系统性。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接触过轴对称图形,通过本节课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轴对称有深刻的认识。教材设计“试一试”“想想做做”等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动手折纸,找到正方形的对称轴,通过画对称轴,自行研究图形的对称轴条数。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首先要对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把握,甚至对整个学段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了解。小学四年级数学对学生学习目标中有明确要求:能够根据图案,进行图案位置、图案特征和图案变形等相关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在具体施教时,教师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实践,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建立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概念,用图形比较来掌握对称轴的条数。教师对课时学习内容有明确认知,对学期甚至学段学习目标有清晰把握,才有正确的教学方向。
二、厘清课时目标,明确教学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制订课时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深入了解后,找到文本、生本契合点,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才会有针对性。新课改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强调三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忽视情感目标的存在。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实现学习目标的均衡性,明确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打造高效课堂。
厘清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内容,教师要在掌握足够信息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目标。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一课,教师设计了一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行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实际应用;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并从探索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信心,并在合作学习中建立协作意识。很显然,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符合三维教学目标的一般要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都得到兼顾,而且各种教学目标能够相互融合,形成统一集合体。教师在具体贯彻教学策略时,也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效果值得期待。
三、厘清即时目标,落实教学措施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属于即时学习目标。为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即时学习目标进行科学设计,让教与学随时随地高效互动,这也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学会分解任务,将课堂教学目标化整为零,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配套有即时学习目标,让课堂教学成为诸多单元构成的一个整体。课堂即时学习目标设计没有固定限制,也不需要进行形式限制,让绝大多数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课堂即时学习目标应该是最小的学习任务单位。教师在具体设计时要提出明确要求,要让学生知道如何操作,这样才能确保任务的圆满实现。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首先要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师让学生自行探索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最终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结论。学生开始利用现有条件展开实践操作,有的利用量角器进行测量,也有用三角板进行比对的,还有学生采用折纸来探索的。尽管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但绝大多数学生最终都能够总结出“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结论。可见,教师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厘清学段目标,就是要明确不同学习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要将学段总体目标进行科学分解,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带有具体的学习使命,这样就可以确保课堂任何的教学行为都有目的性。教师知道教什么,学生明白学什么,数学认知体系则在师生不断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逐渐得以完善。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