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彬
【关键词】冲突 精彩课堂 教学片段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89-01
评判一堂课是否优质,关键是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是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悟数学价值和提升数学思想。日前,笔者听了一节曾经获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教师的示范课——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一天的时间》的课例,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教学“冲突”环节,有效利用“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就能成功地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片段一:首次“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中的钟面):同学们,这是几点?你能读出来吗?生1:1点。师(接着出示主题图中一小孩睡觉的情景):这是几点?他在干什么?生2:1点。他在睡觉。师(又出示主题图中一小孩看书的情景):这是几点?他在干什么?生3:1点。他在看书。师:为什么同样是1点钟,这个小孩子能做不同的两件事呢?(生陷入了思考)
反思:该教师的教学语言干净利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通过三次出示主题图来让学生逐渐步入思考。由于该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且每一次出示主题图的内容不同,使学生在教师的一步步引导下产生思维冲突,引发了思考,激发了学习兴趣。
片段二:二次“冲突”,体现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带有时间词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他们可能在干什么。
教师随机在黑板上板书:早上7:30 ,晚上9:00
教师略放慢语速,提高语调,带着神秘的神情说:“下面,老师变魔术了(师通过课件变动时间词“早晨”“下午”的汉字为英文、韩文)问:“你们知道这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一片茫然)
反思:学生对于一天有24小时这一生活经验并不陌生,因而为教师从认识钟面的时间导入教学内容时,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在交流同一个数字表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活动时,学生也能很轻松准确地描述时间。然后,教师通过精心创设变魔术的活动,将时间词“早晨”“下午”的汉字变成陌生的符号,从而调控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变换时间词这一“冲突”和变动时间词的不同写法,学生引发了思考,且主动学习24时记时法。
片段三:三次“冲突”,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激疑:一天有多少个小时?钟面上只有12个数,怎么表示出一天中24小时呢?然后,教师再次回到钟面,引导学生说一说一天从什么时候开始,结合“春晚”倒计时,让学生感知一天从“0”开始。
让时钟从钟面读数“12”开始转完一圈,同时带领学生数时间:凌晨1时、2时……(用蓝色表示时针转一圈的12个小时)师追问:一天结束了吗?生:没有。接着,教师把时钟再从钟面读数“12”开始转第二圈,又带领学生数时间:中午1时、中午2时……晚上12时(用红色表示时针转两圈的12个小时)。同时画曲为直,将钟面边线展开为标有1—12的线段,展现“一天的时间条”,如图:
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感知12时记时法钟面读数每个数出现两次,所以需要加上时间词。教师引出12时记时法,随机板书“一天的时间”。
反思:本环节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创设“春晚”新年钟声的倒计时情景,从“0”入手,带领学生数钟面上的时间。在数时间过程中,学生体验、感悟、积累了一些经验,巧妙突破了“0”这一难点。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经过的时间,并且理解如何借助画图、推理、计算等多种方式寻找经过的时间。数完第一圈将钟面周围的边线颜色变成蓝色,数完第二圈将钟面周围的边线颜色变成红色,同时变曲为直,将蓝色和红色两条标有1—12的线段完整组合成24时的时间数值,变成一个“时间条”。教师通过直观演示时间条,并在时间条标上不同的时间词,使学生对一天24小时有了初步印象。
片段四:最后“冲突”,感悟数学价值
教师启发学生继续思考:有什么办法让记录每个时刻的读数只出现一次呢?
引导学生可以将下午1时记为13时,下午2时记为14时……并跳到晚上7时、晚上10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方法。教师将其他的时刻都改为24时记时法,引出24时记时法,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刻;让学生结合红蓝色时间条,对比两种记时法的异同。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本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理解12时记时法,并紧紧围绕两条标有1~12的线段完整组合成24时的时间数值的“时间条”展开活动,结合时间条自然引入24时记时法,使24时记时法更加直观、生动。在对比中练习,学生加深了认知,深刻理解了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价值。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