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关键词】计算兴趣 计算习惯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8-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数学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计算课的学习非常枯燥。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多练多算的方式,认为学生练多了,计算能力自然会提高。然而,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发现,在计算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重复算,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避免计算教学的枯燥?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多点鼓励,收获多一点兴趣
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耐心、认真和自主检验的习惯。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去探寻,在探寻算理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计算正确率,在练习中收获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快乐中增长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克服探寻算理的困难,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巩固算理,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认识》时,首先结合学生平时生活的经历,创设一个分桃子的过程,让学生在分桃子的过程中体会学习除法的好处和必要性,让学生通过分一分,自主探究除法的意义,结合乘法的认识,快速得出12÷4和12÷2的结果。该情境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分一分,得出不同的算式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先猜一猜结果,再动手分一分,最后想一想商是怎么得出来的?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在计算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笔者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适当地开展课前5道口算题的练习。为了避免简单重复、为算而算的现象,在平时的计算训练形式上,笔者采用了游戏、竞赛、抢红旗、蚂蚁搬家等训练方式,结合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图像、声音和动画相结合,让学生在计算和交流过程中,体会到计算课的乐趣,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
二、多点坚持,收获一种习惯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过:“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让我们体会到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养成对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但只要师生能做到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就能在计算中明确解题思路、书写表达过程、自我检验等系统的计算习惯。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数字抄写错误;②运算符号错误;③计算过程错误;④题意算理不清等。针对这些现象,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书写习惯,从一笔一画开始,引导学生书写工整、准确的数字。低年级每天坚持写0~9这10个数字,到了中高年级可以结合算式进行数字的书写。对于书写成果的检查,需要教师从第一个月的每天检查一遍,到第二个月的每周两次,再到第三个月以后的每周一次。当这一切都坚持下来,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出现的这些现象少了。坚持,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书写规范,同时也让学生收获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多点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在当前的教学中,虽然每个教师都在说关注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但一节课下来,当有人问我们这节课全体学生是否都学会了、都有所得时,我们的回答总是底气不足,因为在作业或练习反馈中,我们发现个别学生的算理不清、不理解题意,造成解题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会先向学生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再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策略,并结合类似的题目,从扶到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补足数学应用上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列表整理分析解决问题时,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对于已知条件把握不准,没有建立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比如:AB两地相距420千米,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需要5小时,比返程时多用了1小时,这辆汽车返程时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学生在解题时会出现如420×5-1、420÷(5+1)、420÷5这样不同的算式,针对这种现象,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阐述解题思路,在学生出现表述不清或自相矛盾时,笔者及时结合题目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题目中所含的信息,从路程到时间,让学生感受5小时对应的是去的时间,而不是返程的时间,如果用420÷5得到的是到达B地的平均速度;再分析比返程时多用了1小时这个已知条件,学生在对比两个量的大小时判断哪个数是未知量,得出返程时间比到达的时间少用1小时,因此用420÷(5-1)。在学生理清思路之后对于420×5-1的错误也能很快地从运算顺序入手进行改正。
总之,在小学计算教学中,只要教师坚持做好每一步,多点鼓励,多点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就能从本质上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需入手真正提升数学的应用能力。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