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
摘要 作物分子育种学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培育优良种质和新品种的重要纽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介绍了对作物分子育种学进行改革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作物分子育种学;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326-01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of Crops Molecular Breeding Technology
MA Qi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s,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6)
Abstract Crop molecular breeding is a cross subject of crop genetics breeding and molecular biology,which is important link using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to cultivate excellent germplasm.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crops molecular breeding for references.
Key words crop molecular breeding technology;teaching method;Discussion
作物分子育种学是在经典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整合于传统育种方法中,实现表现型和基因型选择的有机结合,培育优良新品种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与作物育种生产实际的纽带[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作物育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分子育种学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2]。笔者依据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作物分子育种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1 以学生为本,强化作物遗传育种基础知识补充
在对本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认真学习和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仔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相对扎实但育种学基础较薄弱的现状,强化作物遗传育种知识的补充,对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结合玉米新品种选育具体实例,介绍了作物育种过程[3]。
2 以文献检索为抓手,切实提高学生搜集整理生物信息资源的能力
依据“自主和交互式学习”原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文献检索课章节,指导学生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对检索的文献进行内容阐述,使学生对处于领先前沿的研究获得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生物信息资源的能力及开展科研的素质,是对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有效探索[4]。
3 以多媒体为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分子育种学内容较为微观、抽象,语言文字教学学生难以理解的现状,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媒体教学[5],在课件制作上注意搜集图文并茂的素材,并结合动画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转基因育种教学方面,在载体教学章节引入汽车运输货物动画,在转基因成果教学章节引入花色调控、作物病虫害侵染受损状况、植株高矮明显变化等的视觉冲击力较强的实例图片。
4 以科研为支撑,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分子遗传育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要求教学工作者应该紧跟科学研究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科研案例教学本身就是经典的科研成果和实际工作的展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直观性,在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科研案例教学法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6],在教学时注意将知识点寓于科研案例,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把分子育种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
5 以代表性实验为依托,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作物分子育种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无法克服微观知识的抽象性,导致学生不能准确、系统地掌握技术知识,从而在应对具体研究项目时,缺乏利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7],本课程以代表性试验为依托,要求学生独立设计技术路线、操作实验步骤、解决问题难点、观察分析结果,完成研究项目,如开设“基于SSR技术的玉米DNA指纹差异分析”实验、“红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烟草”实验、“玉米杂交组合测配”实验等,促进学生掌握分子标记育种技术的具体操作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 以综合测评为手段,公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
为了公正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本课程成绩的评定采用综合测评的方式,即总评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文献检索课成绩及实验操作3个部分组成,理论考试成绩占60%,文献检索成绩占10%,实验操作成绩占30%。基础理论知识进行闭卷考试,文献检索根据文献汇报及讨论表现评定成绩,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评定成绩。这种考试方法的建立,增加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的客观性,是对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评价方式作出的有益探索[8],有利于作物分子育种学教学效果的提高。
7 参考文献
[1] 戴瑞强,张林,扈东青,等.植物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15725-15727.
[2] 王歆,崔广荣,张子学.《作物分子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0):213-214.
[3] 张改娜,侯典云,宋鹏,等.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146-147.
[4] 张萍,叶晓龙,冯蕾,等.引入文献专题课,提高分子遗传学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37-239.
[5] 苏秀娟,汤秋香,王丽萍,等.本科生植物分子育种学实践教学体会[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2):127-128.
[6] 莫日根,邢万金,王潇.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分子遗传学教学[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3-35.
[7] 胡延吉,张春庆,王洪刚.农学专业遗传育种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6(1):50-52.
[8] 屈艾,朱必才,潘沈元,等.提高遗传学课程教学质量有效途径的探讨及体会Ⅱ[J].生物学通报,2002,37(11):44-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