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素 王捷虹 刘 力 唐旭东 于 勇 展笑丽 李玄丽 (.陕西中医药大学03级硕士研究生 陕西咸阳7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 陕西咸阳7000;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 北京000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间断发作或持续存在的多发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异常及大便性状异常,经过各种检查排除可引起以上症状的器质性病变。IBS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高,人群平均患病率约为11.2%[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证)一般病程较长,迁延难愈,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西医对此病暂无较好的治疗方法。本团队将自拟方温阳止泻汤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1 中西医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2]。①大便次数及大便的量和性状发生变化:大便次数≥3次/日;不成形稀便量≥300g/日或频繁的水样便。②病程:2~4周内反复发作或病程超过2个月的腹泻。(2)中医(脾肾阳虚证)辨证标准:五更泄泻,腹部冷痛,得温则减,受凉则剧,腰膝酸软,畏寒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或沉缓。(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制定[3]。①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反复发作:病程≥6个月;最近3个月内反复发作;每月发作至少3天。②伴随症状(≥2条):排便频率≥3次/天;稀糊便或水样便≥25%;排便后上述症状可缓解。
1.2 病例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1)入选标准:①符合腹泻型IBS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腹泻型IBS中医证属(脾肾阳虚证)诊断标准;③受试者需知情,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性别不限,年龄在18~75岁之间;⑤一定时间内常住本地,能够完成治疗随访。
(2)排除标准:①其它类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便秘型及不定型)的IBS患者;②患者正服用可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止泻剂、抑酸剂、抗胆碱能药物、促动力剂、肠道菌群调节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α受体拮抗剂、通便剂等);③有重大疾患(心肝肾等主要脏器严重病变、肿瘤、造血系统疾病等);④消化道有器质性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或患可影响消化道动力的全身性疾病(如甲亢等);⑤有腹部手术史(如结肠部分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⑥过敏性体质或有本研究所用的相关药物过敏史;⑦有精神神经疾病病史;⑧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⑨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受试者。
1.3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陕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病例共7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和中医证属脾肾阳虚证诊断标准),按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编号并按随机数字表配上随机数,依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每次0.1g,3 次/d,温开水送服;四神丸(国药准字Z13020141,河北万岁药业有限公司),每次8丸,3次/d,温开水送服。
观察组:口服温阳止泻汤。处方:制附片先煎10g,干姜 30g,党参 15g,茯苓 15g,炒白术 15g,补骨脂30g,吴茱萸6g,肉豆蔻20g,炙甘草6g。该方药由本院中药房统一熬成汤剂,每袋140mL,每次1袋,每日两次,温服。治疗期间不使用任何其他西药。两组治疗的疗程共4周。
1.5 观察指标 (1)安全性指标:记录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血、尿、便常规)、肝功能(ALT、AST)、肾功能(BUN、Cr)、心电图检查结果(各2次),随时观测并记录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2)疗效性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胀、腹痛、腹泻(大便量、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等症状。
1.6 疗效标准 (1)腹泻疗效按排便次数及粪便性状积分之和与用药前比较来判定[4]。显效:积分之和下降≥70%;有效:积分之和下降≥30%,但<70%;无效:积分之和下降<30%。(2)腹痛及腹胀疗效按腹痛、腹胀程度及发作时间的积分之和判定。显效:积分之和下降≥75%;有效:积分之和下降≥25%,但<70%;无效:积分之和下降 <25%。(3)中医证候疗效按证候积分判定。临床痊愈:积分减少≥95%;显效:积分减少≥70%;有效:积分减少≥30%;无效:积分减少<30%。证候积分计算方法(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36) 例
2.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见表2。
2.3 治疗前后两组腹痛、腹泻、腹胀积分的比较见表3。
2.4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表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n=36)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n=36)分
注: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通过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腹痛、腹泻、腹胀积分比较(s,n=36)分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腹痛、腹泻、腹胀积分比较(s,n=36)分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5 典型病例 芦某,男,27岁,公司职员,2014年5月12日初诊。主诉:大便次数增多1年。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次数增多,7~9次/d,多则达10余次,呈稀糊便,无粘液及脓血,腹痛。于我院就诊时查肠镜未见明显异常,给予口服中西药治疗,病情稍缓解。随后腹泻症状反复,多次于多家医院就诊,给予口服中西药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故今来就诊。现症见:大便呈稀糊状或稀水状,无粘液及脓血,7~9次/d,甚则每日10余次,腹痛,腰膝酸软,身困乏力,平素畏寒喜暖,小便清亮,纳食、夜眠一般。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缓。辨为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肾补脾、涩肠止泻。处方:制附片先煎10g,干姜30g,党参 15g,茯苓 15g,炒白术 15g,补骨脂30g,吴茱萸6g,肉豆蔻20g,炙甘草6g。本院中药房代煎,每袋140mL,每次服1袋,每日两次温服。
2014年5月19日二诊:服药后大便次数减少,5~6次/d,呈稀糊状,腹痛较前减轻。继续给予上方。
2014年5月26日三诊:大便呈稀糊状,2~3次/d,腹痛消失,腰膝酸软、身困乏力明显减轻,食纳、夜眠可。继服上方。
2014年6月3日四诊:大便1~2次/d,成形,腹痛消失,无身困乏力,偶有腰膝酸软,小便可,食纳、夜眠可。分别于停药1月及2月后随访,患者诉大便质可,1~2次/d,无特殊不适,食纳、夜眠可。
肠易激综合征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青年,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清楚,考虑其与内脏的感知异常、胃肠动力学异常、脑肠轴失调、肠黏膜屏障异常、感染及免疫、精神心理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西医多以调节肠道菌群药、止泻药及解痉剂等对症治疗为主,其临床疗效尚不肯定且易复发。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中医学属于“泄泻”范畴,本证型病机为脾肾阳虚,火不暖土,脾虚湿盛,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自拟温阳止泻汤是在四神丸、四君子汤和四逆汤基础上化裁而成,本方具有温肾补脾、固肠止泻的功效。方中附子与补骨脂为君药,肉豆蔻、干姜、党参为臣药,茯苓、炒白术为佐药,炙甘草为使药。附子味辛性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脉纯阳之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补骨脂味苦辛性温燥,健脾补肾,温阳止泻;肉豆蔻性温味苦涩,温补中焦,涩肠止泻。肉豆蔻补脾,补骨脂补肾,二药相伍,脾肾双补,温补脾肾,除下焦阴寒,化湿止泻。干姜主入脾胃,温中散寒,古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故能助附子之热;党参味甘性平,健脾补肺,益气补虚;茯苓甘淡,渗湿利水;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白术相伍,一健一渗,使湿邪有出路,祛湿之功大增。炙甘草味甘性平,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效。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温阳止泻汤治疗腹泻型IBS(脾肾阳虚证)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Lovell R M,Ford A C.Global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meta - analysis[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10(7):712 -721.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24-172.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易激综合征诊治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27.
[4]王刚,李廷谦,王蕾,等.痛泻宁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气乘脾证)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2):84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