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的名物化现象再思考*

2015-08-16 09:12伍雅清
语言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词根物化句法

伍雅清 杨 彤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在分布式形态学框架下的名物化现象再思考*

伍雅清 杨 彤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在分布式形态学的框架下,名词化与名物化结构均由句法生成,其差别取决于轻动词v的隐现。名词化结构生成真正的名词;名物化结构内含动词性投射vP,允准vP附加语的嫁接。名物化结构的差异取决于轻动词v,词根和内论元。文章给大部分名物化结构的生成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名物化 分布式形态学 轻动词 语段

1 引言

名物化现象在汉语中十分常见,语言学界对此类现象的讨论也是数不胜数。本文主要是在分布式形态学的框架下对汉语中的名物化现象进行讨论,讨论的对象包括以下几种:〔1〕本文不考虑“的”的相关问题。

(1)a.主席的会见记者 b.他的笑 c.这本书的出版

d.我们对这个案件的调查 e.他的被打/敌人的进攻

2 先行研究

早期汉语语言学家对于名物化现象的讨论集中于“出版”在此类结构中的动词词性是否向名词转化(朱德熙1961;项梦冰1991;胡裕树和范晓1994)。随着Abney(1987)的“DP假说”在国内逐渐盛行,名物化结构,作为一种名词性结构,对其最大投射DP中限定词D的确定成为讨论的焦点,并掀起了一番论战(程工1999;司富珍2004,2006;熊仲儒2005;陆俭明2003;周国光2005;邓思颖2006;李艳惠2008;石定栩2008等)。最近几年学界对名物化现象的讨论则跳出了单纯的词汇层面,转而从句法上探索名物化结构的生成(何元建和王玲玲2007;陆烁和潘海华2013)。何元建和王玲玲(2007)认为汉语的名物化结构是从相应的谓词结构转换而来的,如例(3)中的a-c三句均由例(2)中的a-c三句推导而来。〔2〕例(2)和例(3)中的a句来自于何元建和王玲玲(2007),b句来自于Fu(1994),c句并不是何元建和王玲玲(2007)的推导,而是笔者沿着“转换”这一思路提出的一种可能方案。关于何元建和王玲玲(2007)对例(3)c推导的质疑,可参看陆烁和潘海华(2013)。

(2)a.他被谋杀了 b.他对这个案件调查过。 c.这本书出版了。

(3)a.他的被谋杀 b.他对这个案件的调查 c.这本书的出版

我们并不赞同这种句子与短语的一一对应关系,理由如下。

首先,并不是所有句子都有对应的名物化短语,事实上,这种看似对应的关系只是相当少的一部分。如果例(2)a句中出现施事论元,或者有修饰语插入被动成分时,与其对应的名物化结构并不合法。

(4)a.*他的被人/张三谋杀 b.*他的被残忍地谋杀

其次,句子的产出通常会受到语用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例(2)b受到焦点的影响,证据在于其对小词(particle)的选择有不同,例(5)b和例(5)c的合格性差异就显示这一点。例(2)c中的“这本书”受到话题的吸引而提升至句首(参见潘海华和韩景泉2005)。然而IP层以上的功能层(包括IP层)在名物化结构里是缺失的(参见Fu 1994;Alexiadou 2001等),焦点与话题并不能出现在名物化结构中,因此我们认为,例(3)b-c不是通过例(2)b-c推导而来。

(5)a.他调查过/了这个案件。 b.他对这个案件调查过。 c.*他对这个案件调查了。

最后,“对”字短语在名物化结构中不一定能够对应相应句子。如果说名物化结构由相应的谓词结构转换而来,那么例(6)中的例子表明,这种句子和短语之间的转换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对称的。

(6)a.*他对李四安慰过。/他对李四的安慰b.*他对李四教训过。/他对李四的教训

陆烁和潘海华(2013)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出发,认为英语与汉语在领属名物化结构中具有平行的生成方式,并以宾语和修饰语两个维度区分出广义名物化的类别(参见表1)。

表1 广义名物化类别

事实上,这种归纳并不准确。Fu,Roeper,&Borer(2001)提出含有过程义(process meaning)的名物化结构内含vP层,因此可以受到副词的修饰。例(7)中的“explanation”形态上来讲是名词化,对宾语有抑制作用,却可以被副词“thoroughly”修饰。〔3〕匿名审稿人指出:作者称“explanation”可以被副词“thoroughly”修饰,而“thoroughly explanation”在英语里明显是不合语法的,可能这里的“thoroughly”修饰的是这个短语。我们对匿名审稿人的意见基本表示赞同,但是仍然要做几点说明:第一,Fu,Roeper,&Borer(2001)对副词出现在含有过程义的名物化结构的位置有详细的说明,即副词只能出现于名词后的位置(post-nominal position),所以如果explanation带有过程义,而不是结果义(result meaning),“thoroughly”本身即不能出现在“explanation”前。第二,Fu,Roeper,&Borer(2001)提出在名物化结构中,副词可以修饰(modify)宾语,如例(i)-例(ii)。(i).a.The committee’s destruction of these documents individually(casts doubt on the validity of the process).b.*The committee’s individual destruction of these documents(casts doubt on the validity of the process).(Intended reading:destroy those documents one by one).(ii)a.His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proportionally(pleased everyone).b.*His proportional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pleased everyone).虽然我们也不能说“individually documents”或者“proportionally results”,但不能否认这一种修饰关系的存在,并且如果说副词是对整个短语的修饰,在例(i-ii)中似乎说不通。因此就原文的例(7)而言,我们认为“thoroughly”对“explanation”至少是一种语义修饰。更多的讨论跟本文无关,详情可参阅Fu,Roeper,&Borer(2001)。

(7)Kim’s explanation of the problem to the tenants thoroughly(did not prevent a riot).

不仅如此,Harley&Noyer(1998)认为名词性名物化是真正的名词化结构,词缀-ing在此结构中被当作是名词化的标记,类似于-tion,-ness,-ment等,但如果动词有其相匹配的名词化标记,-ing将会被阻隔(block),如例(8)a和例(8)b的对立所示。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形态和修饰语会出现不匹配的现象。例(9)根据宾语和形态来判断,“mixing”属于名词性名物化的类别,但是却受到形容词的修饰。

(8)a.his admiration of the teacher b.?his admiring of the teacher

(9)John’s foolish mixing of drugs and alcohol proves fatal.

3 分布式形态学视角下的名词化和名物化

分布式形态学(Distributed Morphology,DM)(Halle&Marantz 1993,1994;Marantz 1997等)否定了词库的语法地位,认为句法是唯一具有生成能力的系统。传统意义上的词汇概念被分为句法终端成分、词汇项目和百科知识三个部分。句法终端成分包含语义特征和句法运算所需的句法特征和形态特征,词汇项目仅包含音系特征,而百科知识则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词和熟语。

名词化与名物化两个概念,国内语言学家莫衷一是,没有得出一个清晰的一致的定义。胡裕树和范晓(1994)认为名词化是动词在句法上转化为名词,而名物化是动词在语义上转化成“事物”义。石定栩(2004)认为动词或形容词在充当主宾语时,变成了“指称”的对象,是名词化了,而以动词为核心的短语如果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下发挥出名词短语的特性,是名物化了。陆烁和潘海华(2013)则把广义名物化结构在词汇层和句法层分成了名词化、名词性名物化、和动词性名物化。

那么在分布式形态学下,既然词法和句法同构,如何重新来理解名词化和名物化两个概念呢?简单地说,名词化即是指词根直接得到名词语类标签的过程,而名物化则是词根间接获得名词语类标签的过程。用树形图表示如下。〔4〕有些学者(Alexiadou 2001等)认为功能语素n的设立跟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内设相矛盾,词根在DP的统领下即会拼读(spell out)成为名词。在这里跟我们的研究无关,可以暂时不考虑这个问题。

图1 名词化

图2 名物化

这样的划分理论上将名词化与名物化的差别归于单一的句法层面,避开了词库论所导致的布龙菲尔德难题(关于布龙菲尔德难题,参见司富珍2006),使得整个语法系统更简洁。名词化结构产出真正的名词,受到形容词修饰,允许省略,如例(10)a。名物化结构内含动词性投射vP,DP指示语若非基础生成,不允许省略,如例(10)b。此外功能投射vP还允准了状语、副词等vP附加语的出现,如例(11)。

(10)a.他的报告持续了两个小时,我的则没有这么久。

b.*这本书的出版很及时,那本书的就不是了。

(11)a.张三的在美国留学 b.他的不来

4 汉语名物化结构分析

我们认为名物化结构之所以像例(1)a-e一样形式变化丰富,是由它的轻动词v的性质所决定的。陆烁和潘海华(2013)采用宾语和修饰语这两个维度来对广义名物化结构进行分类,归根到底来说,都是轻动词v在句法上的具象表现。轻动词v在生成语法体系里被赋予了众多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引出外论元(Kratzer 1996);2)为宾语赋格(Kratzer 1996;Chomsky 1995);3)包含事件特征(Harley 1995;Embick 1997);4)定义动词的功能语类(Marantz 1997)。

在某些情况下,如在作格结构中,轻动词v并不同时具备以上所提到的全部功能,这样的轻动词v被称为有缺陷的v(defect v,intransitive v,or unaccusative v),即vdef。不过,有缺陷的v仅仅是指在1)和2)两个功能上有缺陷,即不能引出外论元以及不能对内论元赋格,3)和4)的功能还是完整的。下面我们就以轻动词v的性质来对汉语名物化结构进行分析。

4.1 健全的轻动词v

健全的轻动词v一定会引出外论元,可以为宾语赋宾格。如果词根带有内论元,我们试着推导一下例(12)。

(12)a.主席会见了记者。 b.主席的会见记者首先,词根“会见”与DP“记者”合并(merge),形成一个√P;√P然后与健全的轻动词v合并,形成一个vP。根据动词内主语内嵌假说(Koopman&Sportiche 1991),DP“主席”基础生成在vP的指示语位置。如果vP在IP的统领下,DP“主席”受到一致(Agreement)的要求,会提升至IP的指示语位置,从而形成(12)a;如果vP在DP的统领下,DP“主席”会受到DP指示语空位的吸引(Chomsky 2001),提升至DP的指示语位置,获得领有格,即例(12)b,如下图所示。

图3 含有有缺陷的轻动词v和内论元的名物化结构

如果词根不带内论元,同样按照以上的生成方式,我们可以得到例(13)。

(13)a.他笑了。 b.他的笑

4.2 有缺陷的轻动词v

有缺陷的轻动词不能引出外论元,不能对内论元赋格。如果词根带有内论元,我们可以在此结构下分析一下“这本书的出版”。

我们认为词根“出版”可先后与DP“这本书”和vdef合并,生成vdefP。由于vdef不能赋格,不引入外论元,DP“这本书”只能停留在vdefP的边缘(edge)来得到格特征的核查。〔5〕为什么DP“这本书”会移至vdefP的边缘位置而不是停留在原位,我们会在5.2进行解释。如果vdefP是由IP统领,DP“这本书”受到一致的制约,移到IP指示语位置,得到例(14)。

(14)这本书被出版了。

如果vdefP是由DP统领,那么DP“这本书”可以受到指示语空位的吸引,提升至DP指示语位置,获得领有格,形成例(1)c,如下图所示。

图4 含有健全轻动词v和内论元的名物化结构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像例(1)c这种被动型的名物化结构(passive nominal),在对内论元的选择上是极其讲究的。如果内论元与动词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语义关联,我们会得不到理应获得的语义解读。按照我们的推导,例(15)a是可以合乎句法地推导出来的,但是很显然,“敌人”在这个名词性词组里面是得不到“受事”或者“历事”的解读,而只有“领属”的语义关系。〔6〕为什么“敌人”并不是“施事”的解读,原因在于vdefP并不能引出外论元,因此“敌人”只能基础生成于DP指示语位置,从而获得“领有”的语义关系,而这种语义关系可以是自由的,如例(19)c。

(15)a.*敌人theme的进攻 b.敌人possessive的进攻但例(15)并不能构成我们的反例,原因在于我们在推导的过程中忽略了一种情况。当DP“这本书”处在vdefP边缘时,既可以由D来进行赋格,也可以由介词来赋格。在汉语中,引出动词内论元的介词可以为“对”。通常情况下,动词的内论元由“对”赋格,是受到语用因素的影响,如例(2)b所示。但这不能否定“对”能引出内论元的语法地位,如例(16)。事实上,“对”对名物化结构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

(16)a.我对他的关心(theme) b.我对他的打击(patient)

然而,介词的插入虽然可行,但不像我们对被动型名物化结构的推导那么精炼,需要付出相应的语法代价。〔7〕我们说,这种代价是值得的。由于如例(16)的存在,介词“对”的插入完全消除了大脑对名物化结构语义解读的负担,从某种意义来说,被动型名物化结构是“对”字名物化结构一种特殊情况。我们可以还原被动型名物化到“对”字名物化结构,如例(i)和例(ii)。(i)我们对这个案件的调查 (ii)我们对这篇诗歌的翻译“对”字的语义必须要求出现动作发出者,如例(17)a的“我们”,动作的发出者基础生成于DP的指示语位置,因此可以由Pro替代,受到先行词的约束,见例(17)b。

(17)a.*(我们)对这个案件的调查持续了一个月。

b.我们i进行了Proi/*j对这个案件的调查。

如果词根不带有内论元,vdefP在IP的统领下会生成无论元的句子,如例(18),在DP的统领下则会生成例(19)a,DP指示语位置可以空缺,也可以基础生成领属语例(19)b-c。

(18)下雨了。

(19)a.(这次)进攻 b.我们的进攻 c.昨天的进攻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被打”是如何生成的。

在当今句法学界,“被”字被许多学者分析成对其后动词进行作格化(ergativization)的标记(冯胜利1997;Huang 2001;熊仲儒2003;邓思颖2004等)。如果我们沿用这一观点,将“被”当做vdefP的一种显性形式,那么如何解释例(4)会遇到十分棘手的问题:在相同的vdef短语中为什么句子可以允许施事者的出现,而名物化结构中却不允许。不仅如此,按照我们的分析,“他的被打”与“这本书的出版”将生成于同一个结构,但是我们并不能生成相应的“对”字名物化结构,如例(20)。

(20)*我们对他的被打

据此我们推定并主张,在名物化结构中,“被”并不是作格化的标记,而是一个词根,意义上表示某一动作的反作用。在“他的被打”中,词根“被”与词根“打”进行合并,形成一个√P;√P再与vdef进行合并,形成vdefP;最后“他”基础生成于DP指示语位置,如下图所示。

图5 “被”字型名物化结构

这样的分析的优点是杜绝了像例(4)这种例子的存在:√被和√打之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而且,“他的被打”与“敌人的进攻”生成于同一个结构,因此DP指示语可以为空位,“被打”可以单独的进入句法,如例(21)a,DP指示语同样表示“领属”关系,如例(21)b。

(21)a.被打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b.昨天的被打

综上,我们自下而上对汉语名物化结构的分析,可以总结为表2。

表2 汉语名物化结构类型

5 相关问题

根据4.3的小结,根据我们的分析,影响汉语名物化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词根,内论元与轻动词v。关于轻动词v,我们已经在前文中进行分析,下面我们主要来看词根和内论元对名物化结构的影响。5.1词根与百科知识

在分布式形态学中,词根在语类上是中立的,能进入哪种句法环境在句法上不会受到限制。那么剔除诸如“苹果”、“山丘”、“在”等词根进入动词环境的任务就交给了百科知识(encyclopedia)。同样,百科知识也会限制动词词根进入名词环境。在这一方面,名词化比名物化要更严格一些。

如果一个词根进入名词化结构,我们说它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名词,具有名词所有的句法语义特征。以“报告”为例,名词“报告”可以受到量词“份”的修饰,指称一个事物(entity),如例(22)a。如果“报告”进入名物化结构,则不能受到量词“份”的修饰,只能受到“次”的修饰,指称一个事件(event),如例(22) b。例(23)更能体现出事件与事物的差异。〔8〕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如果一个词受到诸如“次”类量词的修饰,它经历了名物化过程。受到“次”类量词修饰的名词也很多,如“会议”“聚会”等。Grimshaw(1990)把这些词称为“简单事件名词(simple event noun)”。

(22)a.这份报告 b.这次报告

(23)a.他对方言的那(次/*篇)调查进行了三个月。

b.他的那(?次/篇)调查发表了。 (Fu 1994)

虽然绝大部分含有动词意义的词根都能进入名物化结构,与“次”“回”“遍”等隐含事件意义的量词连用,但是这些词根不一定都能进入名词化结构。以“出版”为例,如果“出版”进入名词化结构,那么它就会跟“苹果”“小孩”等词根一样变成一个真正的名词。但实际上,并没有跟名词化的“出版”配套的量词,如例(24)a。因此,我们认为像“出版”这类的词,无法进入名词化结构,只能进入名物化结构,如例(24)b。也就是说,“出版”这类词,在句法上必须要和轻动词v合并,在语义上,这类词都含有事件义。

(24)a.*这种/个/篇/……出版 b.这次出版

5.2 内论元

一般来说,具有不定指解读的名词很难进入名物化结构,如例(25)b-d所示。〔9〕但是如果名词词组具有定指或者特指解读,那么则可以进入名物化结构。下面例句中的“一些案件”至少是特指的解读,如“我们对一些案件的调查还不够深入”。例(25)e说明了不定名词只起到修饰语的作用,整个名词性短语并没有蕴含事件,所以“死”更倾向于是名词化的过程。而例(25)a如我们所分析的一样,是名物化的过程,各部分都不能省略。

(25)a.这本书的出版 b.?一本书的出版 c.?书的出版

d.?我们对一些案件的调查 e.一个人的死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具有不定指解读的名词不能进入名物化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看不定名词和有定名词在作格结构中的差异。例(26)表明不定名词可以留在原位,而有定名词不行,有定名词必须移位至句首,这个句子才合法。

(26)a.沉了一艘船。 b.*沉了这艘船。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是汉语的vdefP是一个语段(Hu 2013)。Hu(2013)根据Marantz (2007)对语段的推演,提出例(26)b不合法是因为有定名词“这艘船”是DP,阻碍了NP与vdefP的Φ特征核查,而不定名词“一艘船”是QP,没有阻隔效应,所以例(26)a的vdefP形成一个语段,直接送入拼读(Spellout)。例(26)b则不同,由于存在未经解读的特征,DP必须移至语段的边缘位置,再进行特征核查。

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假设汉语的vdefP是语段,在名物化的过程中,不定名词的格特征可由D传递下来的可解读的格特征所核查,从而整个语段可以得到充分解释,送入拼读阶段,但是由于DP指示语空位的吸引,要求例(25)b中不定名词“一本书”移入,这就违反了语段不可渗透原则(Phase Impenetrability Condition,PIC),导致整个推导的崩溃。而有定名词处在语段的边缘位置,可以渗透句法操作,所以DP“这本书”可以移到整个DP的指示语位置,形成例(25)a。经过这种分析,具有不定指解读的名词为什么不能进入名物化结构就迎刃而解了。

6 结语

本文从一种严格的自下而上的方式对汉语名物化问题做出了解释。我们认为在句法生成法的指导下,名物化现象能够得到更加清晰,更加充分的解释。分布式形态学也为我们解释名物化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我们从底层的词根着手,通过合并等一系列基本的句法操作,得到了名物化结构的表象形式。但本文并未考虑韵律、语用等非句法因素对于名物化结构的影响,对此尚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Abney,Steven.1987.TheEnglishNounPhraseinitsSententialAspect.Ph.D.dissertation,MIT.

Alexiadou,Artemis.2001.FunctionalStructureinNominals:NominalizationandErgativity.Amsterdam:John Benjamins.

Cheng,Gong(程工).1999.Mingwuhua yu xiangxin jiegou lilun xintan名物化与向心结构理论新探[A new perspective on nominalization and endocentricity].XiandaiWaiyu现代外语[ModernForeignLanguages]1999.2:128-144.

Chomsky,Noam.1995.TheMinimalistProgra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

Chomsky,Noam.2001.Derivation by phase.KenHale:ALifeinLanguge,ed.by Michael Kenstowicz,1-52.Cambridge:The MIT Press.

Embick,David.1997.Voiceandtheinterfacesofsyntax.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hiladelphia.

Feng,Shengli(冯胜利).1997.Guanyue lilun yu hanyu de beidongju管约理论与汉语的被动句[GB theory and Chinese passives].YuyanxueLuncong(1)语言学论丛(1)[EssaysonLinguisticsStudy(1)]Beijing:ShangwuYinshuguan北京:商务印书馆[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Fu,Jingqi.1994.OnDerivingChineseDerivedNominals:EvidenceforParallelMorphology,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Amherst.

Fu,Jingqi,Roeper Thomas,&Borer Hagit.2001.The vP within process nominals:evidence from adverbs and the vP anaphor Do-so.NaturalLanguageandLinguisticTheory19:549-592.

Grimshaw,Jane.1990.ArgumentStructure.London:The MIT Press.

Halle,Morris,&Alec Marantz.1993.Distributed morphology and the pieces of inflection.TheViewfromBuilding20,ed.by Kenneh,Hale&Samuel Jay Keyser,111-176.Cambridge:The MIT Press.

Halle,Morris,&Alec Marantz.1994.Some key features of Distributed morphology.PapersonPhonologyandMorphology(MITWorkingPapersinLinguistics21),ed.by Andrew Carnie,Heidi Harley,&Tony Bures,275-288.Cambridge:The MIT Press.

Harley,Heidi.1995.Subject,EventsandLicensing.Ph.D.dissertation,MIT Press.

Harley,Heidi,&Noyer Rolf.1998.Mixed nominalizations,short verb movement and object shift in English.ProceedingsofNELS28:143-157.

He,Yuanjian(何元建),&Lingling Wang(王玲玲).2007.Lun hanyu zhong de mingwuhua jiegou论汉语中的名物化结构[On nominalization in Chinese].HanyuXuexi汉语学习[ChineseLanguageLearning]2007.1:13-24.

Hu,Wei(胡伟).2013.ADistributedMorphologicalStudyofCompoundinginEnglishandChinese.Ph.D.dissertation,Nankai University.

Hu,Yushu(胡裕树),&Xiao Fan(范晓).1994.Dongci xingrongci de mingwuhua he mingcihua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The nominalization of verbs and adjectives].ZhongguoYuwen中国语文[StudiesoftheChinese Language]1994.2:81-85.

Huang,James,C.-T.(黄正德).2001.Chinese Passiv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TsingHuaJournalofChinese Studies29(1):423-509.

Koopman,Hilda&Sportiche Dominique.1991.The position of subjects.Lingua85:211-258.

Kratzer,Angelika.1996.Severing the external argument from its verb.structureandthelexicon,ed.by Johan Rooryck &Laurie Zaring,109-137.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Li,Audrey Y.-H.(李艳惠).2008.Duanyu jiegou he yulei biaoji:Deshi zhongxinci短语结构和语类标记:“的”是中心词[Phrase structures and categorical labeling:Deas a head].DangdaiYuyanxue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2008.2:97-108.

Lu,Jianming(陆俭明).2003.Dui“NP+de+VP”jiegou de chongxin renshi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A new approach to analysis on the Chinese“NPdeVP”construction].ZhongguoYuwen中国语文[StudiesoftheChinese Language]2003.5:387-391.

Lu,Shuo(陆烁),&Haihua Pan(潘海华).2013.Cong yinghan bijiao kan hanyu de mingcihua jiegou从英汉比较看汉语的名词化结构[Chinese gerundive structur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Chinese-English comparative study].Waiyu JiaoxueyuYanjiu外语教学与研究[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2013.5:643-656.

Marantz,Alec.1997.No escape from syntax:Don’t try morphological analysis in the privacy of your own lexicon.UP-ennWorkingPapersinLinguistics,4(2):201-225.

Marantz,Alec.2007.Phases and words.Phasesinthetheoryofgrammar,ed.by Sook-Hee Choe,191-222.Seoul: Dong-In Publishing Co.

Pan,Haihua(潘海华)&Jingquan Han(韩景泉).2005.Xianxing fei bingyu dongci jiegou de jufa yanjiu显性非宾语动词结构的句法研究[The syntax of surface unaccusative constructions].YuyanYanjiu语言研究[StudiesinLanguageandLinguistics]2005.3:1-13.

Shi,Dingxu(石定栩).2004.Dongci de mingcihua he mingwuhua动词的名词化和名物化[The nominalization of verbs]YufaYanjiuheTansuo(12)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GrammaticalResearchandExploration(12)],255-273. Beijing:Shangwu Yinshuguan北京:商务印书馆[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

Shi,Dingxu(石定栩).2008.Dehedezi jiegou“的”和“的”字结构[Deanddeconstruction].DangdaiYuyanxue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2008.4:298-307.

Si,Fuzhen(司富珍).2004.Zhongxinyu lilun he hanyu de DeP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Head theory and DePin Chinese].DangdaiYuyanxue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2004.1:26-34.

Si,Fuzhen(司富珍).2006.Zhongxinyu lilun he bulongfeierde nanti—jian da Zhou Guoguang中心语理论和“布龙菲尔德难题”——兼答周国光[The head theory and the Bloomfieldian Puzzle].DangdaiYuyanxue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2006.1:60-70.

Tang,Sze-wing(邓思颖).2004.Zuogehua he hanyu beidongju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Ergativization and Chinese passives].ZhongguoYuwen中国语文[StudiesoftheChineseLanguage]2004.4:291-301.

Tang,Sze-wing(邓思颖).2006.Yi“de”wei zhongxinyu de yixie wenti以“的”为中心语的一些问题[On“de”as a head in Chinese].DangdaiYuyanxue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2006.3:205-212.

Xiang,Mengbing(项梦冰).1991.Lun zheben shu de chuban zhong chuban de cixing:Dui dongci xingrongci mingwuhua wenti de zai renshi论“这本书的出版”中“出版”的词性:对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的再认识[On the part of speech of“chuban”in“zheben shu de chuban”].TianjinDaxueXuebao天津大学学报[JournalofTianjinUniversity]1991.4:75-80.

Xiong,Zhongru(熊仲儒).2003.Hanyu beidongju jufa jiegou fenxi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passive sentences in Mandarin Chinese].DangdaiYuyanxue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2003.3: 206-221.

Xiong,Zhongru(熊仲儒).2005.Yi“de”wei hexin de DP jiegou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A DP structure headed by De].DangdaiYuyanxue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2005.2:148-165.

Zhou,Guoguang(周国光).2005.Dui zhongxinyu lilun he hanyu de DeP yiwen de zhiyi对《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一文的质疑[Head theory and DeP in Chinese revisited].DangdaiYuyanxue当代语言学[ContemporaryLinguistics]2005.2:139-147.

Zhu,Dexi(朱德熙).1961.Guanyu dongci xingrongci de mingwuhua wenti关于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的问题[The issues of nominalization of verbs and adjectives].BeijingDaxueXuebao北京大学学报[JournalofPekingUniversity]1961.4:51-64.

Reconsideration of Chinese Nominalizations under Distributed Morphology

Wu Yaqing Yang Tong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Hunan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

In the framework of Distributed Morphology,the structures ofmingcihuaandmingwuhuaare both generated in syntax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lie in the absence or presence of functional little v.The structure ofmingcihualeads to true nouns,while the structure ofmingwuhuahas functional little v inside,allowing v P-adjuncts.Different structures ofmingwuhuais decided by functional little v,roots and internal arguments.Distributed Morphology sheds some light on Chinese nominalizations.

nominalization;Distributed Morphology;little v;phase

H041

A

1671-9484(2015)05-0473-10

伍雅清,男,1965年生,湖南慈利人。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句法学和语义学。

杨彤,男,1989年生,湖北黄石人。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句法学。

2014年10月21日 [定稿日期]2015年7月6日

10.7509/j.linsci.201507.029901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2BYY001)的资助。感谢《语言科学》编辑部和匿审专家提出的建议,谨此致谢。

猜你喜欢
词根物化句法
词根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高炉混合喷吹煤粉的物化性能研究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大学生如何通过学习词根来改善英语词汇学习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