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鹏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帷幕,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为这一轮工业革命做足了准备,中国能否在新工业革命中大放异彩,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将何去何从。
理论界对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提法意见不一,普遍的观点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正在经历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讨论的焦点,人类进入智能化和个性化时代,以新能源的开发、智能技术、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和太空产业等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此外,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胡鞍钢院长认为,中国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他认为:“进入21世纪,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加速信息工业革命的同时,正式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英国《金融时报》新闻记者彼得•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1780-1850年的70年是制造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制造业强国,这与主流学派的观点基本吻合。1840-1890年发生的“运输革命”被认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时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略有重叠,其典型标志是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包括蒸汽机驱动的火车和铁壳或钢壳船。1860-1930年的“科学革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廉价钢材就是这一时期的成果之一。1950-2000年进入所谓的“计算机革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21世纪以来,正式进入新的工业革命,制造业个性化量产和差异化生产作为其主要特征 。
工业革命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英国的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对手工业生产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则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欧盟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在积极筹备重操旧业,努力使制造业回归国家战略地位。在此背景下,工业革命再次成为世界舆论界关注的焦点。具体来说,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纵观英国发展史,英国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建立的“日不落帝国”逐渐衰落成为美国的附庸,除在二战中受到重创外,根本原因是英国利用工业化积累起来雄厚的资本,大力发展以金融行业为主的服务业,逐渐抛弃了工业这一经济的支柱。同样的,后期依靠工业发展起来的欧美国家,在20世纪中后期纷纷抛弃工业,将劳动力和资本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以至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经历了重创。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意识到过分依赖金融行业带动经济扩张的路径是错误的,于是开始有意重新树立工业作为经济支柱。之后,新一轮工业革命愈演愈烈,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
尽管前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的进步,可是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煤炭、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石油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有毒化合物,而且当时技术水平落后,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环境污染,化石能源的枯竭,大自然的报复逐渐显威,全球变暖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存。由于资源和环境的“倒逼”效应,人们不得不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发掘新能源、新材料,新一轮工业革命随之而来。
随着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挑剔,在这个个性化的年代里,人们开始追求与众不同、开始注重个性化魅力。女士们追求与众不同的着装,男士们追求吸引眼球的发型,这些都对现有的理念提出了挑战。消费者由过去询问企业“你们有什么”,转为现在“我需要什么”。过去无差异的大规模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新的工业革命带来全新的创新理念。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互联网走进了历史的舞台,各种新能源、新材料被发现,各种生产技术取得群体突破,经济体系运转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等正在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3D打印技术的出现,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成为可能,满足了人们日益膨胀的个性化需求,引爆了新一轮工业革命。
每一次工业革命必然伴随着能源、技术、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以煤炭为燃料,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是其主要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主要以石油为主,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本轮工业革命同样在能源、生产方式等方面有着重大变革:
能源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既是人类继续进步的基石,也是制约人类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各国纷纷投入到新能源探索中,但是目前可大量采集使用的太阳能、风能存在着品质不稳定、过于分散、转换利用率低、不便储存等问题。成功的将互联网应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清洁能源全面替代化工能源成为可能,有着“广域智能机器人”美誉的职能电网的出现让世界进入“能源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里、办公室或工厂里生产绿色能源,自给自足,多余的能源转换为氢气储存,或者通过互联网按照市场价格出售给电力公司,而需要大量用电的机械工业,在自身生产能源不足的情况下,也能通过网络购买到所需的能源。互联网的引入,使得原本集中式、单向的能源系统转换成更多消费者参与的能源系统,在这个网络中,人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通过网络达成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彼得•马什将制造业分为五个阶段,即少量定制阶段、少量标准化阶段、大批量标准化阶段、大批量定制阶段以及个性化量产阶段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从大批量定制阶段向个性化量产阶段过渡,3D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成为这一过渡的技术支撑。生产的智能化实现了针对不同消费者不同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量化生产。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一跃成为全球霸主,前两次工业革命仿佛只是个别国家或地区的工业革命。而新一轮工业革命最大的特征就是分散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影响将均匀的遍及全球。这一分散化特征似乎与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生产集聚、集群模式不相适应,但这两个概念是相辅相成的: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看,新一轮工业革命要求各个供应链节点均匀的分散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而以各个供应链节点为视角,集中在小范围的专门化生产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分散中包含集聚,以集聚为节点,构成分散的全球供应链组织模式。
工业革命以来,形形色色的工厂开始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各个工厂建有厂房、车间进行生产、加工,办公室进行规划、设计,产品通过销售人员出售,然后购买原材料,再生产,再销售。这是传统实体工厂的一般生产模式。新一轮工业革命使得生产重新回归到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每家每户都是一个小型工厂,3D打印技术的普及使得他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共享信息、购进原材料、售出产品,这种虚拟工厂减少了建造大规模工厂和置办大型机械的麻烦,人们在家里就可以制造自己需要的产品,通过互联网完成交易,实现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完美结合。
尽管前两次工业革命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工厂以肆意的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进行生产,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新一轮工业革命将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基本原则,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完全脱钩的一场变革。新能源、新材料的大量涌现为未来发展生态化提供了支撑。
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对当前中国制造业的形势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从中国制造业转型的进程分析,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大于机遇,总的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
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使得制造业对一线生产工人的需求下降,机器自动化的发展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加之人口红利消失后,中国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支出增加。因此,劳动力素质将成为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大规模的无差异生产是过去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中国迅速的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技术的更新换代,个性化需求逐渐成为人们的主流需求,这使得中国制造规模化无差别生产的优势面临危机。
未来制造业将更加强调本土生产,生产地即消费地,不再需要长途运输。高成本地区所具备的先进技术、与重要的消费市场临近等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冲抵高成本的劣势。中国是贸易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50%,新工业革命的分散化特征,引起高端制造业国际投资“回溯”,使得中国依靠大量出口拉动经济的优势不复存在。
新一轮工业革命使得家庭工厂遍地开花,逐步取代规模繁冗的大型工厂。在我国,大量的制造业基本上都是国企,现在国企提出新创意需要政府审批,惯性作用仍然很大,滞后于创新速度,落后的观念和制度体系已经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造成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仅用了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多年走完的路,但是众所周知,中国的高速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形式,30年的时间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能源危机显现、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中国的能源机制不得不做出转变,否则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工业化将面临停滞不前的窘境。
发达国家重提“再工业化”,中国制造业竞争压力增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政府开始意识到过分的依赖金融行业进行经济扩张是危机的原因之一,并努力将制造业重新拉回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发达国家一直处在制造业产业链的顶端,掌握着核心技术,并且本身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已经有了雄厚的工业资本和技术支持,发达国家重新参与到制造业竞争中来,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
尽管新一轮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方面也并不是优势尽失。例如,人力资源始终是未来制造业不可忽视的因素,况且,中国作为一个消费大国,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随着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以及大量人口对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将加快中国第二、三产业的深入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向依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2010年,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等成本优势,中国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这一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近20%,这一数据在1990年仅为3%。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对制造业的冲击,中国必须抓住机遇,做好充足的准备,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迎接工业革命的洗礼。
信息、材料和能源被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也是构成工业文明主要因素,信息智能化、材料智能化和能源智能化是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信息智能化是指大数据时代,通过高速互联网,形形色色的消费者所具有的消费偏好、消费水平、信誉状况等信息都在人们不经意地社会活动中反馈到生产者方面,然后生产商根据互联网的分类整理,有针对的生产出各种商品,并高效的将信息传递给有需求的消费者,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不会给消费者造成困扰。智能材料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性材料,将直接影响个性化产品的质量。而所谓的能源智能化,是指未来的新能源在节能清洁、回收利用等方面的智能化发展,不仅包括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还包括通过科技变废为宝的新型能源例如秸秆、垃圾等。
彼得•马什认为,制造业的未来是个性化量产和差异化生产的时代,个性化生产和服务对中国制造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出了挑战。个性化生产是利用互联网互动性的特征,根据消费者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进行生产的策略。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推进,求新、求异的个性化消费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这就要求国内企业顺应潮流,积极转型,改变生产模式,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快速反应,低成本而高效率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我国的制造业长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存在“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也水涨船高,国内生产对能源特别是石油进口依赖与日俱增,由过去的向外出口到现在大量依赖进口,使得能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以石油为主的化石燃料参与生产会释放大量的污染物,增加了中国的环境压力。在新工业革命形势下,中国制造业应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的低碳型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通过对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过度使用,以及通过汇率等手段进行价值低估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显著的价格竞争力,以实现自身快速的规模扩张。近年来,人口红利消失、化石能源的枯竭使得中国制造业不得不进行转型。08年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完全放弃制造业转而依靠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是不可行的。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不能是简单地将经济重心由发展单纯的制造部门向服务部门的横向转换,而是在原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上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实质性融合实现制造业的飞跃和相关服务行业的互动发展 。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是政府的责任,也不是企业的任务,是中国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共同目标,中国制造业升级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上把握方向,大中小企业勇于创新,政府和企业协同进步。
新一轮工业革命开启了个性化量产的生产模式,中国过去崇尚的规模化、集团化的大批量无差异生产模式已经完成了其时代使命,阶层式信息传递、繁琐的审批程序使得大型国营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丧失机会,中小企业机动性强,可以根据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并且互联网的普遍应用,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低效率问题。对此,政府应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放开中小企业的注册审批程序,倾向性的提出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行为给予有效保护和实质性的奖励。
未来制造业进入自动化、机械化时代,对从事制造业一线工人的需求逐渐下降,高技能人才面临短缺。在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中要重视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分行业、分部门有针对性的提高工人的专业技能,加大专业型学科院校的投入建设,鼓励在岗工人针对自身技能不足进行“再学习”,努力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景象。
新一轮工业革命下的创新浪潮不同往日。过去提到创新,人们总会不自觉的联想到大企业、大公司。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创新的根本在于人,中国拥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7000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潜力。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曾讲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这就要求中央进一步简政放权,给予企业和个人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多的想象力空间,利用集体的智慧,指导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共同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制造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一成就仅限于总体数量上的成就,中国的制造业一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生产模式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欧美“再工业化”的提出,更加限制了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输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进一步边缘化。这就要求中国在加快自身技术研发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入到全球化生产环节中。开放也是一种改革,应对这一轮全球性改革,中国的策略就是开放。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且,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吸纳全球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另外,在开放中学习国外知名品牌的成功经验的同时,努力打造国内的优势品牌,并推动国内品牌走向世界。
新一轮工业革命是绿色革命、低碳革命,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变革,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绿色能源将是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能源。近年来,美国和德国先后在绿色能源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很有可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中国能否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大放异彩,绿色能源的开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此,中国应加快新能源的开发,重点攻克新能源不稳定、难储存等难题,同时加大与国外的新能源合作,例如,阿拉伯国家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资源,具有发展新能源的良好条件,而我国具备太阳能光伏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以及成熟的技术、规模化生产和良好的成本控制,因此,双方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领域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1]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N].人民日报,2013-10-02.
[2]胡鞍钢.中国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动期[N].北京日报,2013-02-05:017版.
[3]彼得•马什.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7-75.
[4]周洪宇,鲍城中.大时代:震撼世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彼得•马什.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6]何哲,孙林岩.中国制造业服务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3.
[7]李克强.要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ED/OL].新华网,2014-09-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能源政策(2012)[M].人民日报,201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