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六五”计划与社会建设探讨

2015-08-15 00:50杨近平
福州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五年计划计划建设

向 玲 杨近平

(1.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550001 2.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550002)

我国“六五”计划(1981—198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和实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六五”计划与之前的5个五年计划不同,“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都叫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主要都是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涉及社会建设的内容极少,而“六五”计划的名称首次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在计划中首次大量增加了社会建设的内容。“六五”计划的实施,迎来了又一个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期,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五位一体”之社会建设的历史先河。

一、“六五”计划提出的社会建设目标要求

“六五”计划关于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具体而丰富,包括教育、科学研究、劳动就业、居民收入支出、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人口控制、公共体育等诸多方面,这些目标要求的力度实属空前。

在教育事业方面,“六五”计划作了详细的安排。其中最重要的要求有:一是提高专科的比重。要求已有的专科学校一般不要改为本科院校,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应当根据需要办一些专科班,老牌大学要帮助地方举办以专科为主的分校。二是调整科类比例及专业设置。扩大财经、管理、政法、轻工、纺织、能源、交通、土木建设、通用机械等方面专业,明确规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制定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三是搞好高校的各项整顿改革。实行“五定”,即定任务、定规模、定编制、定学制。在扩大普通高等学校规模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大力发展函授大学,开展自学考试。四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加强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普通高中较多职业学校较少的城市,要有计划地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中学,或者在普通高中举办职业班。积极动员各行各业举办一些各类职业学校,把一部分农村普通中学改为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技术学校。五是做好普及小学教育的工作。要求到1985年,争取全国大部分县普及或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国家办学为主,充分调动社队集体、厂矿等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并且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

在科学研究方面,“六五”计划要求,国家在五年内确定推广四十项重要科技成果,主要涉及农业增产与农产品加工、储存保鲜技术,轻纺工业新产品、新技术,节能与能源开发技术,机械、电子的新技术,原材料工业及施工技术,化工及制药技术,运输邮电技术;分层次地组织科学技术攻关,五年内国家重点抓8个方面、38个重要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加强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特别是展开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和天文学重大问题的研究;调整科研机构,改革科研体制,努力改善科研手段和工作条件,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活动;重点开展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12个领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在劳动就业方面,“六五”计划要求妥善安置城镇劳动力就业。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计划规定五年内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将各增职工1100万人,个体劳动者将增加150万人,加上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因退休退职等自然减员需要补充的约550万人,城镇新安排就业人数五年内累计将达2900万人。[1]到1985年底,基本上可以安置过去遗留下的待业人员和“六五”期间新的劳动力。国家将逐渐改革劳动制度,实行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全面考核、择优录用以及推行劳动合同制。

在居民收支方面,“六五”计划要求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五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将增长6%,职工工资总额平均每年将增长4.9%。计划到198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25元,比1980年的191元增加33.5%;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工资总额将会达到983亿元,比1980年的773亿元增加210亿元。五年内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将增长4.1%。计划到1985年,全国居民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水平将达到277元,比1980年的227元将增加50元。[2]

在住宅建设方面,“六五”计划要求,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各种资金渠道,进行住宅建设,进一步改善人民的居住状况。农民住房以农民自建为主,五年内预计农民新建住宅25亿平方米。五年内计划在城镇建成住宅3.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6200万平方米。计划要求开始进行出售住宅的试点工作,鼓励个人买房。[3]

在社会福利方面,“六五”计划要求,充分挖掘各方面可利用的潜力,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兴办各项社会福利事业。还特别强调,妥善照顾农村“五保户”和烈军属的生活;适当发展一批疗养院、休养所,分期分批安排工人、干部疗养和休息;国家用于抚恤和社会救济的经费,五年合计将达到126.7亿元。[4]

在医疗卫生方面,“六五”计划要求,坚持城乡兼顾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加强城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五年内将增加病床25万张,平均每年增加5万张。到1985年,要求专业卫生人员达到421万人,中西医生达到138万人。同时要求医药工业必须大力提高产品质量。结合企业整顿改组,坚决关闭不合标准的医药生产企业,淘汰那些损害人民健康的劣质产品。[5]

在控制人口方面,“六五”计划要求,大陆人口总数控制在10.6亿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6]在“二五”计划和“三五”计划初步提出计划生育而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情况下,“六五”计划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必要的措施,包括要求各个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计划生意责任制;提高群众的觉悟性;保障避孕药具和经费。

在公共体育方面,“六五”计划要求大力开展城市体育,重点抓好学校体育,积极开展厂矿、企业和农村体育活动;努力巩固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适当加强体育场地建设。

二、“六五”计划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

“六五”计划规定的关于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指标,绝大部分都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无论同建国以来5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情况相比,还是同世界各国同期的情况相比,这些成就和变化都是前所未有的。

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在计划期间,1985年入园的幼儿数从1980年的1151万名增长到1800万名。1985年全国有小学83.2万所,在校学生13370.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学生年巩固率分别达到95.9%和96.7%。有731个县已经普及初等教育,占全国县总数的三分之一。1985年全国初中在校生3964.8万人。中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开始取得成效,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五年里全国共毕业研究生3.9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153.5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223.1万人,创下了建国后毕业生的历史新高。[7]

科技事业成效显著。五年间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3.3万项,有937项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其中一部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五年间我国先后成功地向太平洋深海特定海域和在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了运载火箭,研制成功银河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定点发射试验通信卫星成功。1985年,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782万人,比1980年增长48%,平均每年递增8%;全国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4935个,比1980年增加了718个;全国已有1499个独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实行了技术合同制,其中有640个单位减少了国家拨给的事业费,有317个单位实现了经济自立。

劳动就业节节攀升。“六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就业人员达3648万人。其中,来自城镇的劳动力为2301万人,占63.1%;来自农村的劳动力为199万人,占13.7%;统一分配的大学、中专、技校毕业生为489万人,占13.4%;安置的复员转业军人和其他劳动力为359万人,占9.8%。1980年底城镇待业人员为542万人,待业率为4.9%,到1985年底城镇待业人员为238万人,待业率下降到1.8%。[8]计划期间,就业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镇集体职工和个体劳动者比重上升,全民职工的比重下降,第一、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开始下降,新兴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较以往上升,职工合同制广泛开展,开始打破了职工“铁饭碗”。

居民收支大幅增长。五年间我国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每年递增11.4%,城镇职工家庭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9%。[9]农民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191.3元,增加到1985年的379.6元,提高了一倍,每年提高15.8%。扣除物价因素后,平均每年提高13.7%。[10]由于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的消费出现了新的特点,人民吃得比过去好了,各项生活消费支出相应增加了,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消费质量有所提高。

居住条件有所好转。“六五”期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6.3亿多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32亿平方米。城镇居民中的无房户、拥挤户和不方便户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向私人出售住房的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社会福利大为改善。“六五”期间新建了一大批疗养院和休养所,提高了烈军属的生活待遇,国家支出的抚恤和救济经费超过了计划数,改善了整个社会福利状况。

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1985年,全国共有卫生防疫站3410个,从事卫生防疫工作的专业卫生人员14.5万人,分别比1980年增长9.8%和40%;全国卫生机构达到了20.1万个,比1980年增长了11.3%。专业卫生人员已达到431.3万人,超过计划指标13.6万人。[11]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1985年末,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人口为10.14亿人,比原计划少了0.19亿人;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1985年人口出生率为17.8%,低于原计划19%的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低于原计划13‰的水平。[12]

公共体育向强国迈进。1985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93万人次,是1980年的4.3倍。共有31.9万人次获得等级运动员称号,24.6万人次等级裁判员称号,29711人次获得等级教练员称号,分别比“五五”期间增长了3倍、2倍和30倍。在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15枚金牌,打破了中国人奥运会金牌零的纪录,使我国开始进入亚洲体育强国的行列。

三、“六五”计划推动社会建设的历史启示

“六五”计划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又一个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计划,积累了我国社会建设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搞好当下中国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历史启示。

第一,社会建设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逐步推行。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社会建设的价值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建设应该不断努力的前进方向。“六五”计划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生活得到重大改善的五年计划。这个计划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目标,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为力争到20世纪末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六五”计划首次用大量篇幅专门讲社会发展计划,注重了人民的利益,始终保障人民的利益。计划实施的结果也显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建国以后获得了一个发展高峰,开始出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当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本身是一个过程,也有一个过程。在我国五年计划推进社会建设的历史中,“六五”计划只是一个重大转折和新时期的良好开端,改善人民生活有待于后续五年计划的继续重视和行动。当前,我国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很多,如就业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等,短期内很难解决,这要求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当前的事,努力提高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促进充分就业,缩小收入和区域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并提高保障水平。

第二,社会建设要从国情出发科学谋划。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是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的综合体。科学把握中国的国情,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13]在制定“六五”计划之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负担成为困扰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发展面临着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世界后列;人民生活还没有达到解决温饱问题的要求。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批准了“六五”计划,计划在要求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在社会建设方面着重强调,要加快教育科技的发展,加强城乡居民的住房建设,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和消费支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从1957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并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上来,先后发动了诸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群众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持续长达10年之久,从而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与此同时,社会建设也遭到了极端忽视和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生活状况不断恶化,导致了社会的极度混乱局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同志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未能纠正过去的错误。在“左”倾流行的背景下,使得1975年拟定和1977年修改的《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出现了新的“大跃进”,指标一次比一次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1980年开始,对“六五”计划在推倒原定方案后重新拟定,最终由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批准通过。所以,在重新制定“六五”计划时,反思了以往一味追求高速度高指标,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顾国家的实际承受能力,同时还忽略了教育、科技、人民生活等做法,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以改善民生为突破口,把社会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第三,社会建设要以民生问题为核心重点推进。

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要害和根本,无论在什么时候,只有重视民生问题,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才能推动社会建设的发展。相反,如果不注重民生,不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有的社会建设实践都只能是空中楼阁。[14]

“六五”计划关于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都是有关民生问题的,对民生问题作了诸多的细致的安排部署,如人民群众最关注的衣、食、住、行;劳动人民的就业问题;以及医疗卫生问题都有详尽的措施和要求。从社会建设意义上说,“六五”计划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符合实际的民生改善计划,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迫切要求。“六五”计划的实施,使长期以来积累的民生问题得到一次集中的化解,虽然有些问题未能一次性彻底解决,但总体效果很好,特别是老百姓能填饱肚皮了。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且明确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党的十八大要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重视和消解各种矛盾,花大力气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不但表明了改善民生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还表明了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中的重点内容。面对当下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而错综复杂的现实,必须抓住民生这一要害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真正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突破,努力让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好。

第四,社会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

社会建设直接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种利益调整必须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顺利推进。[15]

在“六五”计划之前,“一五”计划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巨大成功的,之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党的领导也出现了问题,从“二五”计划一直到“五五”计划,经历了“大跃进”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使得国内经济混乱不堪,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生活水平不升反降。“六五”计划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最初拟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极左错误还没有彻底清除,计划指标要求严重脱离了实际情况;而在80年代重新拟定的时候,有了党的正确领导,计划与实际相符,实施效果也很好。

由于“六五”计划在社会建设上开了个好头,自“六五”计划到如今,社会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建设方面的内容在五年计划和规划中越来越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社会建设事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发展。以五年计划和规划为平台,社会建设事业在党的领导之下越发成熟。

[1]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编.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427.

[2]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编.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427-428.

[3]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编.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428.

[4]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编.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429.

[5]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编.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431.

[6]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编.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426.

[7]国家统计局编.“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67.

[8]国家统计局编.“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79.

[9]刘国光、张卓元、董志凯、武力.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8.

[10]国家统计局编.“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88.

[11]国家统计局编.“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70.

[12]国家统计局编.“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76.

[13]龙观华.影响我国1953年实行“五年计划”的主要因素[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4]王旭宽.毛泽东中央苏区时期的民生建设及其当代意义[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3).

[15]徐晨光.执政党执政安全研究[M].北京: 红旗出版社,2003:113.

猜你喜欢
五年计划计划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综述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暑假计划
制订未来“五年计划” 万达打造全球传媒娱乐巨头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