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彦风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与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越来越多地被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及和运用,并呈现出新的特点。通过比较与发现,显性教育方法具有专门化、公开化、正规化等特点,而隐性教育方法不同于此,它不是那种为完成某种任务而专门设计的活动形式和活动过程,而是更多地通过依托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渗透到诸如组织管理、职业生活、人际交往、文化娱乐、生活环境等方面,以隐蔽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方法界定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渗透到人们社会实践和人生活动的众多活动领域中,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教育的方法。[1]该类方法使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得到很好的消除,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因此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与肯定。
隐性教育方法的功能表现为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对教育对象思想认识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方法的功能是由方法的特点决定的,不同的方法会形成不同的功能,隐性教育方法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以下独特的教育功能。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具有目的性,这体现在教育主体通过倡导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使受教育者接受并达到统一思想认识和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要实现该目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与显性教育方法彰显教育目的的特点不同,隐性教育方法灵活巧妙地将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目的潜隐在“非教育”的其他活动中,如职业生活、文化活动、日常生活活动等,使教育对象在进行这些必须的生命活动时,无压力和无反感地接受教育主体所支持和倡导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最终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隐性教育方法潜隐教育目的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浸润功能,具体来说,教育者充分利用了受教育者周围的生活环境和氛围,积极地创造条件,挖掘其中的教育意义,并把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目的隐藏于其中,从而使教育对象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作用就如同和风细雨一般,慢慢地深入人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教育形式,才能使教育内容对教育对象发生作用,并转化到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中去,进而实现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理论教育、批评教育等“正规”教育形式对受教者思想的形成和行为的产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其覆盖面有限和带有强制性的特点,往往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理对抗,影响教育效果。隐性教育方法的“非正规”形式,则把教育内容融入到人们生活中,利用社会文化、职业生活、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影响等因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容易消除人们的逆反心理,且形式多样灵活,具有针对性,能更好地被人们接受,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些特点使隐性教育方法的“非正规”教育方式形成了弥散性的教育功能,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社会中时刻都存在隐性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影视、戏剧,小说、诗歌乃至舆论和新闻等,有效填补显性教育方法无法覆盖的生活时空,全方位地实施教育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单单在儿童上学和回家的路途上,他们受的思想教育,就比在学校里呆几个小时所受的教育都强烈、鲜明得多。”[2]
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等内容,从本质上看有助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组织的和谐发展,如果仅从理论上学习,其所发挥的影响非常有限,因此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种活动中,这样才能发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作用。隐性教育方法通过教育者有意识的活动,把教育内容渗透到组织管理和各项业务之中,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的关系和环境之中,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知不觉地影响和塑造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隐性教育方法的这种工作特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让过去和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部门、单位、人员和活动领域有效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形成多种教育资源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教育合力,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改变了过去势单力薄的工作局面。
要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让受教育者主动地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而不是永远地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尊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忽视受教育的主体性,让受教育者经常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他们被动地接受和服从教育者所提供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如果教育方法不适度,很容易让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隐性教育方法把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潜隐到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等领导之中,充分发挥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这时,教育者退居到了服务的地位,思想教育内容和要求变为教育对象在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凸现出来,更好地满足了教育对象的自主与自尊需要,教育对象自主反应、择取、整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外化为具体的行为。
方法是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时代的发展要求方法的改进与创新。隐性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集中体现了新时期社会环境以及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变化对这类方法的要求。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的条件下,面对着很多新的困难和挑战,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创新教育方法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发展。从国际上来看,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这在为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比如,西方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涌入我国,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和侵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和选择,同时,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动摇了我国公民尤其是当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影响了我国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对其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而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从国内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社会经济成分并存,多种经济利益交织,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扩大和丰富了人们的就业领域和形式,由此带来了各种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正确观念和错误观念相互交织与影响。这种大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活动异常活跃,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如果单纯地用显性的理论灌输等方法去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收效明显不足。这时隐性教育方法的潜隐性等特点,以及弥散性等功能有效补充了显性教育方法所无法涉及的角落,有助于应对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现实挑战。
市场经济不仅给社会带来急剧变动,而且给人们带来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更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自我意识增强、组织观念减弱,独立意识增强、服从意识减弱,经济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减弱等多方面的变化趋势。显性教育是把现成的理论和观点直接灌输给受教育者,这种被动的接受教育的方法显然不符合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而隐性教育方法的潜隐性、教育形式的“非正规性”、教育内容的渗透性以及教育对象接受的自主性等特点,恰好与人们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等特点相契合,适应了教育对象接受心理的新变化,对教育对象产生了切实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隐性教育方法把教育内容和要求潜隐到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文化学习和文化娱乐等活动中,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个性特点,充分利用受教育者周围的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载体,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有效发挥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满足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借助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长期以来,显性教育方法一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充分地体现出来。面对新时期人们价值观念混乱、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仍然需要通过对人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想等思想教育工作,来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它主要是把强制性的理论和观点灌输给教育对象,缺乏与教育对象的沟通,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而且教育过程中缺乏愉悦性,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尤其在新时期人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显示出明显的不足,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与此相比,隐性教育方法则避开强制灌输这种直接的教育方法,而是通过隐藏教育目的和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受教育者在一种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这种方法有效弥补了显性教育方法的不足,在不知不觉中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3]新时期,适应国际国内环境以及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变化的要求,我们应当更多地注重隐性教育方法的运用和创新,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董 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67.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0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