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在领导工作中的合理运用

2015-08-15 00:47
社科纵横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人伦领导者事物

肖 燕

(中共枣庄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 山东 枣庄 277800)

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积淀和传承,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式,作为人类文明的巨大精神财富,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和实践能力,珍藏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它的智慧光芒穿透历史,跨越时空,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彰往而察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通晓中国传统文化,从国情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把握思维规律,从中国式思维中汲取智慧,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领导方法,提高领导艺术,实施中国式的管理。

一、中国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

(一)注重整体性

所谓整体思维,就是把事物放在一个整体中去思考。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把宇宙万物、把天、地、人和社会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互相依存、相互联系,讲求天人合一、主客观合一、内外合一、形神合一、情景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其中“天人合一”是这种思维的集中表达,“天人合一”是整体思维的核心点。

(二)具有辩证性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和变化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事物和现象。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与整体思维不可分割,这种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比如《易经》说到天地万物中普遍存在着两个既对立而又统一的现象,叫“生生之谓易”,强调事物发展;又进一步探求事物发展的终极原因,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作用促成了世界的干变万化;还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基本方式,“ 否极泰来”, 物极则反。用这种辩证思维认识天地、人事、观念的复杂变化。

(三)总体清晰下的模糊性。

中国传统思维重归纳,善于综合而不善于分析,不大注重形式逻辑,不注重证明,思维具有总体清晰下的模糊性。

从中国古代典籍来看:使用的语言比较模糊,缺乏对事物准确丰富的表述,对概念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概念有明显的模糊性。从中国语言来看。语言的模糊性使中国人说起话来显得模棱两可、扑朔迷离、不可捉摸。汉语的特点之一是简洁、文约义丰,充满了随意性、不确定性、模糊性、暗示性,很多语言也引人遐想,趣味无穷。

(四)重人伦,具有伦理色彩。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被称为人伦,孟子说,教以人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中国传统为人处世的道德原则。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要合乎人伦,必须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内心、本心的完善,另一方面是外在行为必须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内圣外王”是修身、内省的最高目标。因此,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练就的思维,一是侧重于向内探求,讲求修身养性;二是用人伦关系来理解一切,用人伦家庭关系来理解国家,把政治关系看作伦理关系,建立的是家国一体的伦理国家秩序,以德治国,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突出和合,追求和谐。

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简言之,就是注重和谐。传统的和谐思维强调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生生和谐,以达到最高境界——天人相调,天人合一。

孔子、盂子、老子等古代思想家,重视和合,特别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出很多“和谐”思想观点。孔子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出了著名的“ 和同论”,他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反对相争,主张“君子无所争”。 在“和同”关系上,孟子将孔子的“ 和合”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道家要求人们清心寡欲,不为天下先,并且也与孔子一样,反对相争,“圣人多道,为而不争。”采用不争的方法来协调人际关系。

二、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智慧,做好领导工作

中国传统思维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智慧。今天的领导者,做好领导工作,要掌握和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智慧。

(一)合理运用整体思维,做好谋划工作。

谋划是从战略高度,对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筹划和指导的一种思维活动,是总揽全局的理性思维,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谋划的过程就是提出目标与手段,以宏观视野审视全局,面向未来做出预测。领导者必须学会运用整体思维,系统思维,总揽全局。

1.谋划要注重整体、高瞻远瞩。领导谋划要站得高看得远。就必须从整体出发,通盘考虑,把着眼点放在全局上,善于对一些带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注意整体功能。要从全局来看局部,从长远来看待眼前,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立足当前、放眼未来。

2.谋划还要统筹兼顾,要考虑周全。在整体考虑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局部或细节设计。注意统筹兼顾。这种谋划才能周全。比如城市建设的谋划中,既要总揽全局,又要考虑局部或细节,注重各方协调。

(二)合理运用辩证思维,进行科学决策。

作为一名领导者,其重要职责就是做出科学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就是科学决策。领导要做科学的决策,前提就是对他面临着客观实际,做出科学判断。这不仅有主观、客观的关系,还有片面和全面、孤立和联系、静止和发展、对立统一看事物的问题。

1.运用主客观融合思维法,防止决策的随意化。中国式思维讲求主客观的融合。科学决策就是要主观正确反映客观,主观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最后实现主客观的统一的过程。

2.运用“相生相克”的联系思维法,防止决策的简单化。事物之间是“相生相克”的,是互相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复杂多样的。科学决策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善于区别不同情况、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方法,因地、因人、因时制宜。

3.运用“生生之谓易”的发展思维法,防止决策的保守化。事物“生生之谓易”。把一切事物放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决策要始终注重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就是要客观分析形势,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树立长远眼光,着眼长远发展,把握事物发展总趋势,以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进行决策。

4.运用“叩其两端”的对立统一思维法,防止决策的极端化。

辩证思维的内涵有两句话,一是在看到这个事物对立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们之间的统一。二是在看到事物统—的同时,不要忘记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差异。

(三)适当运用模糊思维法,提高领导艺术

所谓模糊,一般指事物的概念、轮廓不清晰,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明朗,难以用精确、具体的语言来表达。在领导工作中,面临许多问题和领导环境都是错综复杂,存在许多模糊事物、模糊关系、模糊概念,在认识和处理上需要模糊思维的方法。

模糊思维是与精确思维相对应的,领导者的思维应是模糊中能精确,精确中有模糊,要注意以下几点:

l.根据思维对象的性质作不同处理。 在现实中,当领导处理明朗问题时,应态度鲜明,措施果断,要精确;但要处理模糊性问题,则需要运用模糊处理艺术。在突发的情景出现,需要立即马上处理,来不及精确思考,来不及仔细推敲琢磨的时侯,在坚持大的原则框架内,就考验领导者的模糊应对能力了。

2.粗与细的模糊思维。对重大原则问题不能马虎,不能粗,要分清是非,究根问底,越细越好;但一般问题,无关大局的问题都宜粗不宜细,“粗”更有利于解决问题,模糊一些效果反而到好。比如一些历史问题,领导班子的不团结、下属之间的隔阂等问题。邓小平谈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提出“宜粗不宜细”的思想。

3.掌握隶属度。为什么有的干部搞“一刀切”,从思维的深层找原因,大多因为他们习惯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比如评价一个干部,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一般可分为很好、较好、好、有点好、不好。这几好就是不同的隶属度。隶属度的运用会促使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发生微妙变化。

4.人际关系的思维有时要模糊一些。领导班子之间、下属之间、职工之间常常出现一些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现象,为了协调好人际关系,领导的思维有时要模糊些,甚至“糊涂些”。只有采取容忍、谅解的模糊处理方法,才能产生较好的领导效果。当然原则性的问题另当别论。

合理运用模糊思维应当重点把握好“ 度”,或者说适用范围。对领导者而言,“难得糊涂”不同于“一概糊涂”。而是大事上清楚,小事上糊涂;根本问题上清楚,枝节问题上糊涂;原则问题清楚,生活小节糊涂;法律法规清楚,人际交往糊涂。

(四)合理运用和合思维法,协调好各种关系

“和合”“和为贵”“和谐”,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中国式和谐思维强调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生生和谐, 以达到最高境界——求同存异,天人相调,天人合一。

作为领导者,无疑要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讲和谐思维,就是要从协调、平衡、共处的统一性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问题。和谐思维不是回避矛盾,而是一种协调矛盾、化解矛盾、转化矛盾的思维方式。

1.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变占有、控制、征服自然的思维,更注重生态平衡。《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协调处理好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领导要学会适应社会,处理好社会各方关系。“人生三宝”:好习惯好心态好人缘。

3.协调处理好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的关系。国家之间在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意识形态,强调“和而不同”,即在承认多样性的前提下,双方和平共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达到互利、共赢。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处理也是如此。

4.协调处理好内部人际关系。一个领导者要学会与不同的人协调相处,特别是中层领导,要与上级和下属进行协商,真诚沟通,要宽容。表达不同意见时,学会保留对方的立场。在上下关系处理上要:对上尊重不献媚,对下关心不护短。

(五)运用人伦思维法,做好选人用人

中国式思维以人伦为中心,重道德修养,在究天人之际中更注重研究人。随着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华人区域所创造的经济奇迹,特别是我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中国式的管理引起世界的关注,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式思维方式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l.人伦思维用于领导者自身,要修身修德、首先以德服人。传统思维的伦理特征,侧重于向内探求,讲求“内圣外王”,修齐治平;中国思维一个最大的秘密,就是天人合德。这种思维强调人要有天地精神和宇宙情怀,讲求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古人讲,“德不配位必有余殃”。在这种思维环境下领导干部自然就要“修身养性”、“以己推人”、“以己及物”;自然要提高精神境界,讲求天地良知,培养浩然正气,塑造高尚人格。

2.人伦思维用于感召人,要掌握运用好人情定律。人伦社会的特点,使中国人历来强调处理好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所以在中国人的交往中除了西方的自由竞争、公平法则和依法办事之外还多了一层“人情关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思维重人际和谐,使得中国的理性思维常常受感情的影响,重“情”字,讲“情理交融”、“通情达理”:人们在思考、处理问题时,如果只凭理性不讲感情因素,定会受到责难。在涉及是非问题时,强调“合情合理合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道理和情感混淆。

如何把握人情定律,这中间的轻重分寸,是个学问,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定。对上级,要拉近距离,减少隔阂,争取帮助,但不是献媚、讨好;对下属,要关怀体贴,以心换心,既严格要求,又不能过分宽松纵容;对平级同事,既要平等亲密又要保持点距离,不因熟而不拘礼;对群众,要多做好事,动之以情、体察民情、读懂民心、拉近距离,才能受群众拥护。

3.人伦思维用于识人用人管人,要准确把握好人性。人伦思维是我国坚持德才兼备德为先的选用干部标准的深厚基础,也理应成为领导者为人处世的原则。领导的重要工作就是识人选人用人管人,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有各种各样,个性、能力千差万别,有的人胸襟广阔,有的人心胸狭窄,有的人处事平和,有的人个性急躁,有的人富于理性,有的人感情用事,如果用人不当,必然会把事搞糟,选人用人之道,博大精深,作为领导者,必须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善于识人、用人、管人,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1]高晨阳.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2(1).

[2]李宪堂.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框架论纲[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03).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2008(6).

[4]李耳著,魏源注解.老子诸子集成[M].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5]庄周著,王先谦注解.庄子诸子集成[M].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6]侯才.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J].哲学研究,2003(l).

[7]王健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若干特点及变革取向[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猜你喜欢
人伦领导者事物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奇妙事物用心看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由传统礼仪看中英传统人伦道德观念异同——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分析
春天来啦(2则)
沅陵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的主体性伦理特征
我军早期著名的领导者黄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