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越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一
一般来讲,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诸方面。物质文化是指高校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硬件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活动中心等,它是学校“形文化”的一部分。制度文化是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管理思想和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制定的具体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的综合体。它是一种“法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群体共有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现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证,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体现。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其自身的定位要求与特殊内涵。即:营造自身特色的“学术”气氛;形成特殊的“实践”氛围;让“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有机结合,达到相互渗透与融合、相互影响与作用,使“学术”气氛沾染“实践”意味,使“实践”氛围渗透“学术”色彩。这是因为,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总体上以研究与创新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凸显高职院校的“高”字。因此其校园文化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共性,具有高校共有的“学术”气氛;但高职院校又不同于普通高校,其主要从事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总体上以职业化、实用型、技能型教育理念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学生,要凸显高职院校的“职”字。因此其校园文化又应该具有不同于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特殊、差异之处,要突出“实践”氛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我国现有高等职业院校1100多所,近一半是在2000年以后由原来的中专、中职组建或升格而来的,因此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办学历史短、起步晚、底子薄、规模小、投入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等特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专业培养,轻人文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在硬件建设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上。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等软件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存在轻视的倾向。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出现照搬原来中专中职模式或向本科院校进行简单移植的现象。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建校历史不长,文化底蕴相对不足,因此尚未形成具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
校园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向、保证作用。校园文化为师生员工指明了具体的奋斗目标,让师生员工确立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使师生员工充分了解学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的社会责任,形成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尽可能地统一起来。二是约束、协调作用。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约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能够间接广泛地影响、制约师生员工的行为。校园文化的软约束还具有协调作用,可以自发协调学校内各种利益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师生员工的心理状态,从而在校园内形成和谐的人文氛围。三是激励、育人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产生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风气,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激励机制和激励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能够唤起师生员工的成才欲望,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需求“品位”,丰富精神境界,促进人格的完善。四是熏陶、辐射作用。
文化氛围首先表现为外在的物质景观:进入校园的山川、湖泊、树林、草地以及学校建筑和雕塑。如武汉大学新校选址时,既依据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同时也遵循了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优良传统以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在山明水秀、风光旖旎的自然环境中建造高等学府,其宫殿式斜面墙体、刚劲挺拔的双立柱、多姿多采的琉璃瓦飞檐等,显示出高等学府庄严肃穆而又开放进步的现代教育意识。再如,北京大学有个未名湖,未名湖畔有尊蔡元培校长的铜像,这都是中国风景中的永恒,校园风景中的永恒。由于这些景物与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或事件有密切联系,甚至进入文章嵌入历史,获得显著的文化品格,因而充满了人文色彩,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它通过学生对各种物质景观的解读去领悟其丰富、深刻的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
校园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学校形象包括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两个方面。内部形象可以激发学校师生员工对本校的自豪感、责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的高尚行为;外部形象能够深刻地反映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内涵,展示学校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高职院校特有的“学术”气氛、“实践”氛围及其有机结合,能使教师、学生自觉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解决、深化实践课题,通过实践的深化进一步检验所学理论并提出新的课题;因此,校园文化更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问题,使学生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很强动手、实践和创业能力。同时,在解决理论难题、突破实践困难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团队精神、进取意识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校园文化还可以折射出学校的内涵发展状况,反映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建设又是一个大力营造“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形成良好校风、学风,进而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凸显学校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实践过程。
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科学教育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单一,学生大部分时间面对的是数字公式、机器设备,缺乏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师资队伍整体人文素质偏低,学科设置重理轻文,教育教学模式相对单调,生源构成复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就业压力大等,造成部分学生辨别能力、认知水平、心理素质、公德意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相对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等职业培养目标,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缺失等问题,未能体现高等职业特色。
三
基于高职院校“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营造基础上的校园文化,具有与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不同之处。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往往将校园文化建设归属于学工处和团委的职责,理解为各种具体的宣传、文化娱乐等活动。而事实并非如此,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反映高职院校总体办学目标,又要体现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还要注重学校传统历史文化的发展与核心精神理念的传承。显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延续过程。不仅如此,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理念体现在物质环境、制度安排、学科建设、宣传活动、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更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多层面、全方位的齐抓共管,协调共进。
营造“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需要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以及社会中的适应、可持续发展能力。就研究来说,不应注重研究宏大、高深的基础理论课题,而是引导师生从小处着手,选择精、实、新的,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性课题;与中专学校比较,学生的“实践”除了一般的动手能力要求外,又具有高层次的技术、规范及道德精神要求,其校园文化要有利于形成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养成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进取意识;有利于造就相互配合、协作奋进的团队精神等等。
职业院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应包括成文的和习惯的行为模式与行为规范,具体包括学校的各项政策、组织结构、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机制、学生活动的安排方式等,是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积淀并制度化的结果。第一,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制度。好的制度要奖勤罚懒、鼓励竞争、择优扶重,形成真正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人向上良好局面,通过制度本身的内在驱动力,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党的十六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指示精神,职业院校管理体制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化的模式,积极推进包括人事制度改革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应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让学生在学校里就看到社会上的挑战与机遇、竞争与希望,起到奋发向上导向作用。第二,职业院校要真正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建立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的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机制,既严格又宽松,使教师掌握能够实践自己教育理想和权利,独立自主、激情洋溢、满怀挚爱之情地张扬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追求、教育信念、教育精神和教育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具有充分创造性、自豪感、主动性,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技术性、机械性工匠和一个循规蹈矩的被管对象,给受教育者以更大的空间。第三要建立健全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要确立“服务”意识,用连贯发展型的工作方式对学生实施人本关怀,即把教育、关怀、管理、服务四者连贯起来,使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从静到动、从刚到柔、从表面到内在、从有形到无形,从一般到入微地贯彻人本关怀。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第四要建立健全务实高效的后勤管理制度。学校的一切活动要真正以教学和技能为中心,为此,高职院校必须破除趋官或趋权的官本位文化,限制教育领域中行政性权力膨胀,尤其是一些本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准行政性权力。防止他们自我服务趋势增强,权力行使标准异化,使利益向自己倾斜,使教师的实际地位相对降低。事实证明,一个官本位气氛浓厚学校,教师的职业责任心和工作自豪感必然降低,创造性情绪和探索冲动必然萎缩,必然影响教育质量。第五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要与国际国内大环境相结合,积极适时地组织“ 科技节”、“ 艺术节”、“ 文化节”、“ 体育节”、“ 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关于“校园精神”、“校园形象”、“大学生形象”的讨论、设计活动。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技能大赛”活动、论坛文化活动、艺术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情爱文化活动、宿舍文化活动、消遣文化活动、消费文化活动等等。倡导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卓有成效的职业院校体制和学术技能制度不能只靠严密的规章和刻板的条文,而应以蓬勃向上的教育精神为其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更多地来自将学术和教育活动提升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追求中。
职业院校“实践”氛围应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形成优良的教风。倡导教师上课需做到“三个带进”:把微笑带进教室,把爱心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教学;强调教法中的“三个注重”: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注重知识的扩展延伸;教学过程体现“三个为主”:启发式为主、讨论式为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广泛开展教师文明用语的活动,让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友好合作关系。以技能训练为载体,展示职业院校特色文化。职业院校教育有它自身的特性,对所培养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能力的要求很高。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实训工厂这一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安排每班每学期到实训工厂实训,并将所有操作能力的考核也列入考试之中,期间还要组织部分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技能竞赛,展示学生的技能风采,学生在毕业时就会具有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从而达到了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高学生“手勤”、“技高”素质的目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活动突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强化了实践体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活动中锻炼人、塑造人的活动目标。
总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高等学校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该具有的超凡脱俗的文化品味、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应该适应职业教育特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紧跟社会需求现状,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实现专业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 1]刘维俭.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微[ J].教书育人,2008:6.
[2]王晓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J].教育与职业,2007:36.
[3]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4]梁明义,王本强,马越.职业教育知识实用手册——职业教育基本概念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内涵[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