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添军
(广东省梅县区丙村中学梅州市514000)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创设适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不断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似乎已经知道,实际还不够清楚”的心境。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主动学习研究,进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探究。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研究表明,当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在讲解利用“二分法”求函数零点的时候,引出这样的问题:在100个形状、大小相同砝码中,有一个不合格并且超重,如何迅速找出那个超重的砝码?最常规的方法是用天平一次称2个砝码,可能称的次数多且时间长。想一想,怎样称才能更合理?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后,出现的以下解决方法:通过先把100个砝码平分称,缩小范围,再把较重的一半砝码对半分,一直这样下去,就能很快找出超重的砝码。利用这种思想来类比课本中的“二分法”求近似解的思想方法。同学们会从这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其实只要抓住思想的实质,“二分法”并不难。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学生对新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悬念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强烈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前,讲一个故事: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高兴,国王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要你的重赏,陛下,只要你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区区小数,几粒麦子,这有何难,“来人”,国王令人如数付给西塔。结果会是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觉得计算太难,真叫学生欲达不能,欲怕不忍。这就激发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自我投入到“错位相减法”的公式推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时,教师也可以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改编原来的题目,使错误的回答成为新题目的答案,从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对“二项式系数与系数”的区别与理解,我给出一道题让学生思考:(x-1)n的展开式系数之和为多少?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2n”。他的回答引来一片反对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题目并说出正确答案,刚才答错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我说:“你能把这道题改编一下,让你的答案成为正确答案吗?”听到让他改编题目,学生一下子就来劲了,积极地思考起来,最后还想出了两种改法:一种是把题目中的“(x-1)n”改成“(x+1)n”,还有一种是把“系数之和”改成“二项式系数之和”回答完毕,全班同学赞许的目光。
用这种方式处理学生的“错误”,一方面可以保护出错学生的自尊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独特的变式训练可以有效地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有“错误”中内化知识。通过利用课堂的学生错误,使课堂进入一个思考探究获得的良性循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严谨性和批判性,使课堂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艺术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由易到难、难易适当,问与问之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容易上手。但每一步均需认真思考,每个问题都位于学生不断提高的“最近发展区”,每个问题都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化。例如:研究三棱锥(即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三角形“五心”的关系时就可设置以下问题:(1)当三棱锥是正三棱锥时;(2)当三条侧棱的长均相等时;(3)当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时;(4)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且顶点射影在底面三角形内时;(5)当顶点与底面三边距离相等时;(6)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时。
看似简单的几个有序问题,确是课堂的点金之笔,蕴含着智慧,孕育着深刻,点亮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解决了教学的难点,使课堂成了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争论是知识的交锋,这种交锋最能撞出创新的火花。“争”是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反映,也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为了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采用新的刺激方式设置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竞争情境,激发学生去争论、去探索,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例如在讲授完《平面解析几何》这一章,为了巩固“直线方程”的基础知识,我让学生看谁最多、最快地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三点 A(-1,9)、B(1,3)、C(3,-3)在同一直线上。”问题一提出,个个摩拳擦掌,互不相让,每个人想做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运用最多知识点的“英雄”。很快,学习委员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出三种证明方法:(1)利用直线的斜率相等证明;(2)利用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方法求;(3)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方法求。写完后又有许多同学争着要求补充:(4)利用直线夹角公式求;(5)利用向量法求。大家都在积极思索,数学课代表提出能否用定比分点公式去证明呢?我肯定了他的思路,然后请他板演……
通过一个简单题目的创设,一开始使学生处于争速度和求竞赛的状态,设法应用本章节几乎所有的知识点,课后还有不少学生在潜心深思,努力寻求新的解题思路,尽管许多解法与前法只有一些非本质区别,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意识。如果没有竞争情境的巧妙创设,不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哪有这喜人的收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发挥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创设有效合理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主动学习数学,认识新知识,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绿色的生态课堂。
[1]崔晓云.创设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2]陈柏良.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
[3]徐江培.重视运用合情推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4]袁保金.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有学生的主体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