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2015-08-15 00:55
当代教研论丛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杨 敬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以讲述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历史文化资源辅助于“纲要”课教学,是增加课程实效性的重要选择。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各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在地方的历史、风土人情、时代风貌中的地域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历史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和杰出人物等”[1]选取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是体现近现代历史的相关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遗留,也应包括反应当今社会时政热点的重大事件。

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分析

“纲要“课不同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以中国近现代的重大事件为

脉络,引导学生着重理解“四个选择”[2]的必要性,重在其政治的教化功能。文化遗留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将其运用于教学对实现德育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师水平有重要的价值。

1.强化德育目标

“纲要”课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大学中开设此课程在于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纲要”课虽然包含历史知识,但不能简单的理解它是一门历史课,更重要的是强调它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在高校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纲要”课是其重要平台。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和教化功能与“纲要”课的内容和目的有共同的交融点,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德育的目标。在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中人文道德观念的优秀品格,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既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又激励了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

2.增强教学实效性

“纲要”课从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来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平铺直叙,只讲理论,缺乏史实,难以获得学生的关注度。“纲要”课以史实为基础的特点让历史文化资源在教学中有了用武之地。“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4]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种类众多,其涉及的人文环境、传统伦理、历史遗迹、人物生平等往往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对其略知一二,却又不是完全理解。把这些内容穿插于教学,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课堂讲述使学生产生懈怠情绪,促使学生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更加信服历史,心悦诚服地接受理论观点,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

3.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

能否把历史文化资源恰当的引入“纲要”课教学,在于授课教师掌握和运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水平和程度。学生虽然在中学时期对相关历史知识有所了解,但缺少结构的系统性和看待问题的全面性。教师要想把历史文化资源穿插于教学,首先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源要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力求内容准确、结构清晰。其次要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把握准确,找准历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才能游刃有余,引入得当。再次,为了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师必须关注学术前沿,淘汰落后观点,补充新的内容。因此,这既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验,也有益于于教师以教学带动科研,把若干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撰写论文,推进科研水平的进步。

二、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以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纲要”课教学的载体,在引用时要与教材的内容、讲授的要点结合起来,要兼顾各地不同的可以运用于教学的文化资源,注重对当今社会相关文化的理解和使用。

1.历史文化资源引用要紧扣讲授主题

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的有机构成和有力证明,流传至今已是资源丰富,浩如烟海,而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由于距离今天较近,可利用、可选择的资源更是超过以往。但“纲要”课开设的时间仅仅一学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就需要选取能够鲜明体现讲述内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资源,把特色资源和讲授主题紧密结合起来。

革命是中国近代史部分必然会涉及的话题。教师在选择讲述对象时,要突出反映时代特点的革命事件。比如,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设及到中共历史上工运的历史资源特别多,而在选取时要选择最能体现时代影响力的罢工事件。其中,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影响最为深远,它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很难完成推翻军阀的革命任务,进而促使中国共产党去思考新的出路。所以,此次罢工自然是讲述的重点,教师在选取与罢工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时,要紧密结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即二七大罢工的特点,尽可能在历史事件发生地寻找资源,资源的内容和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就郑州来说,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领导学生参观二七纪念塔,从现存的历史遗迹中见证过去的历史,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2.历史文化资源引用要突出地方特点

地方历史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具特色。在“纲要”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引入历史文化资源要以院校所在地的为主,因为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更为熟悉、更为亲切,也更具有认同感,同时,由于交通的优势,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地方历史名人纪念馆、历史古迹等文化资源也较为便利。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全国各地都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名人也层出不穷。以河南为例,教师可以学生的籍贯引出历史人物,以历史人物的活动串联历史事件,把学生引导到理性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上。比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自然会提及袁世凯。而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在本省学生占绝大多数的学校中,和袁世凯同一籍贯的大有人在,而当学生了解到历史上的袁世凯竟然是同乡,惊讶之余自然很多学生对袁世凯的生平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生在对袁世凯生平了解的过程中,对袁世凯参与镇压义和团、戊戌变法时期告密、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开创北洋军阀时期等重要历史事件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获得这一历史人物接近完整的印象,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才能够给出客观公正的分析。

3.历史文化资源引用要彰显时代特征

在中国近现代史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有些在今天仍是争论的热点,和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相关的时事、时政同样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讲述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历史问题时,既要对史料进行旁征博引,又要把当今社会与之关联的观点、政策加入其中,突出历史文化资源不是静止的、断裂的,而是延绵不绝、延续至今与时代相联系的文化。

脱离现实去学习历史只能是空洞的历史,历史的学习起着警醒世人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经历了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每一个政权的存在都有前后有关联的历史资源。比如,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日本每次否认侵略的行径都会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时,可以把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纪念日与今天的纪念活动结合起来。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于2014年首次确定为国家公祭日,2015年的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等。铭记耻辱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远离战争,珍惜和平。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引导学生理性的看待历史,培育民族责任感。

三、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的途径

“纲要”课作为大学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历史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运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它培养了学生在直观、真实的资源中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历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教学中要由浅显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来实现历史文化资源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1.展示直观具体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历史文化资源有其直观的、较为理解的形式,教师可把它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国近现代历史处于新旧交替时期,有体现其不同时代风貌的文艺作品,像红色歌曲、名人诗词、影像资料等都属于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内容的选择和使用上,教师可发挥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聆听红色歌曲,欣赏反映时代特色、突出人物特点的诗词,播放让学生震撼、引起共鸣的图片、录音和录像。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变换中体味了历史的沧桑,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理论课讲述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恰如其分地将通俗易懂的资源运用于“纲要”课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了解了课程内容。

2.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纲要”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要拓展多种实践教学的途径,“形成更有利于社会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3]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地方历史文化的特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家乡中找寻有价值的历史素材,因为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他们所熟悉的。教师是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学生则是参与者。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调查、红色文化传播、知识讲座等内容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去走访那些尚健在的历史事件亲历者,听一听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看法,去参观故乡的革命遗址、纪念馆、名人故居,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选取“纲要”课中与之相关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认识撰写调查报告、心得体会。通过这种形式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

3.深入探究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理念

历史文化资源的种类丰富多样,培养学生注重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文献记载、名人语录甚至皇帝的诏书、大臣的奏折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字基础和分析能力,特别是近代史中的许多文言资料和英文资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人物时代、事件背景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以学生的表现水平来判断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模式作为目标,适时调整引入资料和讲课内容的难易和详略,力争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学习中更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

总之,历史文化资源是“纲要”课教学的有益补充。以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服务于教学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整合优势资源,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准确地运用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创新“纲要”课教学的新路径。

[1]唐凯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考察分析[J].百色学院学报,2009,(2).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开篇的话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1).

[4]南京师范大学主编.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59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历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