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幸
(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哈尔滨市15000)
索尔·贝娄(1915一2005),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美国当代最优秀也是最重要的犹太作家。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国家艺术勋章,是唯一获得三次国家图书奖的作家。贝娄的作品主要重复着同样的主题,主要描写男性犹太知识分子在美国社会真实生活中的思想挣扎和心理状态,淋淋尽致地展现了当代美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虽然贝娄也塑造了很多具有不同特征的女性角色,但是由于贝娄自身犹太身份以及无戏剧冲突的写作风格使其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并不深刻,这些女性人物在作品中通常是附属于男主人公,通过男主人公的视角来展现,这致使大部分评论家在评价其作品时明显地忽略了女性角色。贝娄的创作历程跨越了二十世纪女权运动的萌芽期、爆发期和成熟期,其塑造的女性角色无疑会受到女权运动的积极影响。其实在贝娄的作品中,除了男主人公外,我们也看到很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并且这些不同女性角色展现了世界女权运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代表着女性形象的发展与进步。[1]
《晃来晃去的人》创作于1944年,采用日记体,是贝娄的处女作,奠定了贝娄后续创作的智慧和情感基础。由于创作作品时,女权运动尚处于萌芽状态,贝娄受女权运动的影响较少,男权思想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贝娄笔下的伊娃最初被男主人公蔑视和漠不关心然后逐渐地被理解和接受,整个作品交织着夫权主义和女性意识觉醒的矛盾与斗争。在《晃来晃去的人》中,伊娃被描述成是一名“安静的女子”她的个性被她丈夫的意识所掩盖,甚至在贝娄的日记体里,她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太多。透过男主人公的描述可以看出,她就像众多的传统妻子一样,具有奉献精神,长久受到夫权的支配。在他的丈夫约瑟夫辞职后等待部队的出发通知而无所事事时,她负责起家里的开销,鼓励她的丈夫进行文学创作。尽管伊娃全力地支持着约瑟夫,但由于约瑟夫内心觉得受制于伊娃导致他们的夫妻关系仍然紧张,与此同时这对夫妻的权力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伊娃是年轻充满活力的,想过一种自由的生活,她在一家图书馆工作,整日工作于书籍和报刊之中,伊娃回到家中喜欢阅读一些轻松的杂志和书籍作为娱乐,然而她的丈夫出于一种夫权主义的思想,认为这样的兴趣是肤浅的,并试图去改造她。伊娃越来越想要独立的生活,她通过疏远的方式来反抗约瑟夫的控制,最后,约瑟夫意识到自己的自私,也理解了伊娃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追求自由是所有人的需求。[2]
《赫索格》创作于1964年,被视为贝娄的代表作。20世纪60年代是女权思想的爆发时期,在此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不同于伊娃,《赫索格》中的玛德琳不满足于充当支持丈夫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她渴望走出家庭寻求经济和思想的独立自由,并努力争取权力和地位。虽然《赫索格》中,贝娄仍然把话语权赋予给男主人公赫索格,整个作品也是通过赫索格的视角来叙述,但玛德琳仍是贝娄笔下的勇于进取,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最典型的,最有趣的女性形象,同时代表了女权主义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典范。
作为男主人公赫索格的第二任妻子,玛德琳与赫索格的夫妻关系是复杂和变化的,赫索格的大男子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让其对玛德琳的态度经历了从爱到憎恨再到理解与尊重的过程。玛德琳不满于充当其丈夫女仆的角色,她受过高等教育,在妇女运动高涨的影响下,其对学术知识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也随之不断高涨。她的丈夫赫索格对玛德琳的需求不屑一顾,他自私地希望玛德琳放弃自己的追求而全心全意辅助他的事业,更恐怕自己会被玛德琳的学术成所超越。赫索格对玛德琳的学术研究轻蔑的态度更让玛德琳坚定了对学术的追求以证明自己。他们的婚姻由于生活和学术上缺少共鸣也由此走向了解体,最终,玛德琳和赫索格的好朋友瓦伦丁相爱。虽然瓦伦丁的腿部有残疾,但是和赫索格相比,他乐观,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玛德琳建立起一种独立平等的关系,玛德琳从瓦伦丁身上得到了理解、尊重和支持,满足了其精神上的需求。赫索格尽管处处诋毁玛德琳,但也深陷爱着玛德琳的泥潭,作品最后,赫索格准备枪杀玛德琳和瓦伦丁,但从窗户外看到玛德琳、瓦伦丁和女儿一家和谐、温馨的画面,他放弃了念头同时也理解了玛德琳所追求的温馨而平等的婚姻生活。[3]
在作品中,玛德琳是美貌、聪慧、能力和冷静的结合体,尽管她身上也有一些追求物质的人性弱点,但玛德琳仍是独立型的新女性形象代表。她用实际行动证明通过努力可以获得个人发展,职业独立和真爱。她的自我意识和生活热情,使她成为美国文学使上最典型的女性角色之一。
《院长的十二月》发表于1982年,这个时期,女权运动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时期。这时期的女性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主动实现自身的梦想,投入到社会生活中争取权利与地位,她们更注重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人生价值、体现人格独立,并且这种女权思想已经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受当时成熟的女权思想影响,贝娄在《院长的十二月》中塑造了最独立、有能力的智慧型女性角色-明娜,不同于贝娄之前作品的婚姻关系,明娜的婚姻实现了智慧兼容,和谐的婚姻生活。男主人公科德享摒弃了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思维,用爱支持着他的妻子明娜,和明娜在家庭和事业上建立了平等、稳定的夫妻关系。科德享和明娜在同一个学院工作,科德享是院长和新闻学教授,而明娜是著名的天文学教授,是一名感性、精练、聪明、漂亮的女性。明娜专注于她的学术领域,科德享虽然希望他的妻子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理解并用处理日常事务的实际行动支持着她。爱要克服自私主义,在家里,科德享向妻子讲述外界的新闻,在学术上,他决定参加向大众阐述比奇教授关于铅污染的地质学理论的科学项目,表明他对科学领域的兴趣以及向妻子的研究领域靠拢的决心。[4]
在《院长的十二月》中贝娄从新的视角来塑造女性角色,在其小说里女性第一次以积极的方式被展现,并且从中表明,贝娄接受了男女家庭地位平等的思想以及对女性态度的转变。
在犹太文化中,婚姻和家庭的权力关系支持男性高于女性,犹太女性被禁锢于家务之中,并从属于男性。在创作的早期阶段,索尔·贝娄对待女性的态度受到根深蒂固传统犹太文化的影响,其作品总是以男性的视角去展现女性,限制了女性角色在作品中的发展。他对女性是持有轻视和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在约瑟夫的自私主义和伊娃女性意识觉醒的斗争关系中有所体现。
在第二阶段,正值女权思想爆发时期,女性不再满足于成为一名妻子和母亲,她们走出家庭,渴望经济独立,思考自己的生活,实现价值。贝娄受到女权思想的影响,从新的观点看待生活和女性。所以,《赫索格》中的玛德琳的女性角色更为饱满,但传统犹太文化的影响难以消除,导致这个时期他对女性的态度是复杂和矛盾的。在作品中,赫索格对玛德琳的态度就是复杂的,经历了从爱、恨、恐惧到理解和尊重的过程。
在第三阶段,贝娄对待女性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他以积极的态度描述了《院长的十二月》中的明娜,赋予了她感性、精练、聪明、漂亮于一体的的职业女性形象,并使科德享和明娜建立了稳定平等的夫妻关系,表明了贝娄对女性角色的认同以及对建立健康和谐婚姻关系的乐观态度和信心。[5]
通过对索尔·贝娄笔下有代表性的伊娃、玛德琳、明娜三位女性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角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进一步了解贝娄对待女性态度的演变过程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贝娄和他的作品。
[1]林芳芳.索尔·贝娄长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5.
[2]张群.男人世界中的女性——论索尔·贝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外国语,2002.674-78.
[3]张曼.《赫索格》中玛德琳新女性形象分析[J].文化纵横,2014.478-79.
[4]唐碧莲.透过女权运动的发展历程探析论索尔·贝娄不同创作时期的女性形象塑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550-53.
[5]纪琳.论论索尔·贝娄女性观的演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