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围
(大理大学大理市671000)
何为“情境”呢?《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是一种特定的背景,也就是说个体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那个背景。包括机体本身以及外界环境的有关因素。《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1)中情境被认为是“是一种环境条件,即事物发生同时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简明心理学词典》(2)界定为“对人有着直接的刺激作用、有一的定生物学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社会心理学则强调情境的社会性和主体性。如社会心理学前辈沙莲香教授认为“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个体与环境、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个体在活动之前对于环境的知觉和认识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加进了个体的某些主观成分,并从个体主观上给予规定和认知。而这种从主观认知的环境,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情境。”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强调的侧面或着表述不同,但却具有某些共性。如把情境界定为具体的、与个体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等。
认知社会学习论者罗推尔认为,个体行为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客观环境的感知和自己亲身体验,即心理情境,是个体所直接体验到的情境。杨芷英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一文中,指出心理情境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要素,一方面心理情境与个体所处的具体物理环境和地理环境有联系,另一方面心理情境的形成还渗透了认知心理和精神因素,是个体对所处的客观情境进行某种加工后产生的认知和体验。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特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为了实现其教育目标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来创设的具体的教育环境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3)
1.主观性
学生个体是心理情境的主动构建者,心理情境融入了学生的认知、动机等主观因素,也就是说将促使教育对象行为发生的客观情境赋予主观的意义。心理情境强调教育对象对客观环境的认知和体验。
2.互动性
心理情境具有互动性,是社会性的个体与情境互动的结果,即个体对所处的客观环境的感知和认知,是个体的知、情、意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即情因境生,境为情社,二者的互动构成心理情境。
3.渗透性
心理情境对个体的影响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表现形式具有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等特点。
4.可控性
心理情境由教育对象的主观认知、动机、情感需要等因素参与作用,具有可变性和可控性。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学生的认知、触动情感、激发动机等方式改变人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矫正人行为的目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的心理情景创设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创设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情境创设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学生主观认识的作用而进行心理情境创设。教育者有意识地创设、构建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些外界环境,因而,当学生置身于这种教育者精心构设特定的情境中,不但能够进一步促进其认知心理,还能够激发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情感活动。
2.暗示理论
暗示理论认为“暗示是环境和个人之间一个经常不息的、不知不觉的交流因素,能产生巨大的“熏陶”作用。”(4)根据暗示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运用各种美丽的图形、或是一些亮丽色彩、清脆地声音、韵律等元素进行一定情境创设,教育对象置身于此,可以对其产生一定的暗示效果。
3.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认为知识是基于个体在一定情境中的行动。也就是说个体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对知识学习和理解,通过应用才能完全理解知识及意义。
第二,提倡通过实践共同体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育对象在实践情境中亲身参与和体验,才会真正形成道德认知、从而培养和社会主流思想相吻合的道德情感、意志,最终践行道德行为,形成稳固的思想政治品德。
1.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内在要求
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个体是主体性的发展,个体主体性的发展要靠教育。据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把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在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起学生拒绝接受甚至对教育者灌输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改变传统教育方式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仅是教育者单纯地向教育对象灌输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不重视培养教育对象的能力和个性,学生单纯吸收老师所灌输的各种知识和社会规范。目前,学生的自我意识、平等等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遍地提高,他们更喜欢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得出结论,而不像过去那样听由老师支配。所以传统的灌输方式教育必须加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尊循“人本”理念,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以及自身特长和当下的现实需要,注重挖掘教育对象的潜质,让教育对象在自主实践中、探究、合作中学习。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有利于把社会的各种规范与培养学生能力和个性相结合,使教育空间的气氛更加活跃,教育效果突显。
3.满足学生参与需要的途径
需要是人类各种行为的动力。随着时代进步,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需要,学生需要层次更高,需要的多样性更加广泛。在学习实践中,学生更愿意参与整个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借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以及进一步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工具,也是引导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载体,更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语言符号。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假若教育者用科学严谨的语言解释抽象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变化以及幽默、准确、优美的语言给教育对象以美的享受,成为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情境的创设离不开具体的物质条件,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环境、设施、氛围等客观因素。教育场所的选择、设置可以对教育对象的心理产生触动,影响其形成和态度改变。如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将教育场所选择在单独的老师办公室和有着全班同学的教师,孩子接受教育程度和认态可能会截然不同。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物质环境的选择创设,可以凸显教育主体、营造教育氛围,把教育对象带到特定的氛围,有助于教育对象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都有认知能力,可以把客观事实全面具体地分析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做选择、即让教育对象置身于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情境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面临的问题,以便更进一步激发起他们渴望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适应性、启发性和新异性,使问题能够情境中得以有效的解决,同时学生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受到启发,有利于使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理解问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情景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解决理论向实际转、教育向生活转化的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即倡导思想政治教育面向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如现在某些学校组织的学生参观监狱,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将当下一些社会事件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行思想教育。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思想也高度统一,意识形态呈现一元化。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发展。对学生单方面的说教,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可能适得其反。让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与社会实践接轨。教育者可以创设注重体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少说多做,引导教育对象积极参与,实践,从活动中获得感受和体验,矫正行为。如目前一些综艺电视剧中,明星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农村体验生活,让孩子们从事各种力所能及的农活,与农村的孩子一同生活,上学,对孩子进行成长教育。
[1]杨芷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易和平.思想政治课教宇情境创设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李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3
[4]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刘子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营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
[7]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