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清
(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市 710065)
奖学金是为激励大学生中的先进者而在高校设立的资金奖励,奖学金制度具有导向性、激励性、资助性功能。奖学金在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社会荣誉的同时,也为以后保研、求职增加了重要筹码,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奖学金评定工作的敏感度,对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奖学金,顾名思义,就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的奖励资金,奖学金所奖的“学”,不仅包括学知识、学文化的学业表现,而且还应当包括学做人、学做事的品德表现,因此对于学生品德的考察在各项奖学金评定中应当不可或缺。
从奖学金制度的实际落实情况来看,一些高校落实过程并不严格,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察,而轻视甚至忽视对品德的考察,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对品德考察在奖学金制度中的重要意义理解不深刻,一些院系为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习惯于简单地用学业考试成绩排名次序直接确定获奖者,片面地将学业成绩优秀等同于“品学兼优”,导致一些学习成绩好但是日常品行表现差的学生获得奖学金而引发学生不满情。二是品德考察机制不合理,一些院系对品德的考察不全面、不综合甚至存在“私心”,在奖学金评定中总是倾向于将学生担任班干部并经常辅助院系参与学生管理或者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登视为品德优秀的标准,并给予学生高额加分,使得一些学生为获得加分而热衷于“当官”,把心思不是用在学习上,而是辗转于校内外各项活动,甚至为了加分不惜伪造证明,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败坏校园风气。三是一些院系要么就是直接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中根据“有权者”个人喜好直接指定所谓的品德优秀者为获奖者,要么就是组织学生通过投票选举等所谓的“民主评议”方式直接由学生来决定品德表现优秀者而略去院系的意见和少数学生的特殊情况,学生一般都凭借印象和个人喜好进行选举,容易发生学生拉选票、拉关系等不良现象,降低了奖学金评定过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家还是高校设立的奖学金,无论是侧重奖励学业还是侧重奖励品德的奖学金,“品学兼优”都是奖学金评定的共性要求,正所谓“德才兼备”。因为,好学生不能只是成绩好,还应关注学生与人相处、感恩、诚信等品德的培养,我们很难说一个学业成绩突出但品德恶劣的人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讲到“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高校在奖学金评定中应当把学生的品德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品行是人才的首要素质,注重大写“人”的塑造,强调使青年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这是学校对教育的本质追求。这些是社会进步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应必备的重要素质。
为做好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切实发挥奖学金制度应有的功能,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以期抛砖引玉:一是要摒弃奖学金以学习成绩好坏唯一标准的做法,回归奖学金制度本来面目,要求获奖者不仅要学业精而且还要品行好,以此来激励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就是要在奖学金评定条件中,将思想品德素质放在参评条件中的首要条件,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决定是否有资格参与评选奖学金。二是要拓品德考察内容,不局限于担任班干部、参加课外活动,而应对学生从政治态度、思想品质、道德行为、法纪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参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对于那些德行在广大学生中反映较差的学生,无论成绩多好或者参加活动多少都不得参加评奖。三是要完善奖学金民主评议制度,既不能搞院系根据需要直接决定获奖者的主观专断作风,又不能完全将权力交给学生通过投票选举产生获奖者,而是应当将院系的意见与学生的意见有机结合,在班级投票选举的同时增加院系对学生品德的考察意见,并将获奖者的事迹公布于众,让学生心服口服,让评定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更好地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奖学金制度,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起着重要导向作用,因此,在奖学金制度的落实中对学生的学业与品德应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引导和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
[1]田苏宏,方璐.从奖学金激励功能探析高校奖学金评定制度的优化[J].高校辅导员,2014,1(67)
[2]杨宁.论现行高校奖学金制度的缺陷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9(292)
[3]王光大.试论高校奖学金制度的实施效果及改进策略.中国轻工教育,2011,3(4)
[4]王婷.品行好也拿奖学金: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学生考核.浙江日报[N],2011.11.15
[5]王俐,顾彤彤.高校奖学金评定工作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2,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