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宝英
(福建省沙县实验小学 三明市 365050))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是为了不讲。换个说法,“教”是为了不教。怎样才算用不着教呢?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这就达到了目的。教师指导学生批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批注既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又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批注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是极好的。为此,我进行了“学会批注、学会学习”的尝试,试图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动脑、动手、动口,使多种感官协同进行,以启发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知识。换言之,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是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
首先明确批注的几种常用的符号。对批注的用笔、符号、位置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因为批注过的文章是自己在读书时留下的感悟和收获,有了这读书的痕迹今后复习起来就方便多了。被批注的句子用波浪线或横线划出;要批注的关键词用三角号在词下方标出;不理解的句子或词用波浪线划出后在旁边打上问号;不认识的字用圆圈圈好;对自己有感悟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或一两个简单的词加以概括或一两句简短的话加以说明……。
在学做批注初期,我细心培养学生做批注的方法与能力。重点在阅读课上指导。阅读中我引导学生从速读、细读、品读中入手,分别进行不同要求的批注。
第一,速读,扫除障碍式批注。比如,学生在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速读中刚刚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批注的内容不可能涉及课文实质,因此我只要求学生给生字“薄”注音,标划小节,圈画出“薄”这个字,表示这个字怎么读没有把握。对内容“水是祖先的的血液”困惑之处用用波浪线划出后在旁边打上问号。表示该处理解上有困难。
第二,细读,理解式批注。随着认识的深入,学生对课文的的理解更加准确了。此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重点体会词、句、段的含义。他们既可以批注词句的丰富的内涵,也可以点明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第三,品读,点评式批注。学生经历了几个回合的阅读后,对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传神,人物形象的丰满逼真,意味深长的道理的体会,势必产生自己的想法、感悟。记下这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非常宝贵的。这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打开了绿色通道。
第一,树立榜样,交流方法。让学生不断交流方法,让方法来源于学生。抓住“展示”的机会,学生自主读书后,要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展现自我。当老师发现了有个性的批注后,应给孩子更多的肯定并把他的方法告诉全班的同学。及时的在展台上展示他的批注并让同学评价讨论。比如有的孩子他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批注,把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都用红色的笔标出;把自己体会的语言用铅笔写;把课堂上老师的补充用黑笔记录。这样孩子们的批注方法才会不断的丰富起来。教师要尊重学生多元解读,允许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在不断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享受阅读快乐。交流好的批注的方法,鼓励创新的批注方法。这样每个孩子在一段时间后都会积累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书批注。
第二,引用名言,写出感悟。写批注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不是形式,要有充分地自主读书的时间,只有阅读时间充分了,有充分的自主读书时间,学生才会静下心来,深入的思考。如果走马观花地读,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要写到点子上,经过一段时间能把自己的感悟,对自己的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还会引用名言读书时读到的例子来把自己的感悟说清楚。
第三,展开联想,回顾旧知。读到《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爱国诗句时就应该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把它们批注在书的空白处,平时学过的知识能得到了应用他们会觉得很有成就感。既学以致用,又做到知识的归类和牵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补充延续,促进练笔。这种批注方法就是根据有特点的教材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接着为作者补充。例如《穷人》一课,课文结尾意犹味存。我鼓励学生模仿着课文的作者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抓住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渔夫看到孩子已经躺在床上后的故事继续的往下写,就在文章的最后一句往下编。也可以称得上仿写、续写,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展示出来。同时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快捷的提高写作能力。
实践证明:课堂“批注式教学”进行之后,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提高了,老师不再是课堂上“主角”。学生不在是单纯的“收音机”,促使学生“读、思、议”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兴趣。做到“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笔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学生在自己探求真知的过程中,他们的能动性逐渐被唤醒,并正日趋活跃。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
【参看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中“圈画批注、深入浅出”——张玉坤执教(鞋匠的儿子),2011.11.
[2]《小学语文教师》中“行进在主题阅读教学的路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