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超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第二中学漳州市363000)
一直以来,高中生都觉得物理是最难学的一门学科,特别是初中升上高中后,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有些同学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使得一些学生产生烦躁的学习情绪,失去学习信心。作为教师首先要从内心理解学生的情绪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表现,事实表明,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使学生尊重你、信任你,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进而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并乐意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高中生课堂气氛应当是和谐、轻松有序,还要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鼓励,少批评。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产”。高中生处于性格成长和调整期,虽然有点叛逆,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人对事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放弃课堂上“我说了算”的权威,要树立“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风趣的教学语言,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产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干劲,学习上就会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兴趣自然会不断攀升,“难学”不就变成了“易学”么?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经历了小学、初中的九年学习,却渐渐地失去了对新鲜事物的探究能力,越来越依赖老师、依赖课本,试想一下,这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吗?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由过去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探索者。这种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探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提出问题,探究性的教与学要学会提出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思考问题。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新鲜性的特点,既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设置、呈现教学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法。因此,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点加以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但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例如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时,有些学生对于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但总的机械能守恒,m g h=1/2 m v2的理解有难度。于是,我安排学生到实验室利用打点计时器做“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和守恒”的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实验后,明白了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只需借助打点计时器,通过纸带测出物体某时刻的下落高度和该时刻的瞬时速度,即可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因此对于物理这样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光靠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把理论结合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理论,把抽象转化为具体,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相对于理论,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一点加以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指出:物理教学活动必须根据学生情感和知识经验基础,加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教学。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来求证,用实践来帮助理解理论知识,两者的有机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解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加强学习物理知识的信心与决心。例如在学习《功率》时,我出了一道练习:跳绳是同学们喜欢的一种健身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是50 K g,一分钟跳绳180次,假定在每次跳跃中,脚与地面的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2/5,则该学生跳绳克服重力所做功的平均功率是多少?这道题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又把本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很有用处,学习物理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同时,可以成立物理课外兴趣小组,介绍一些身边的物理知识,把课内所学的物理知识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扩大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这样使一些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学生得到满足,同时有利于物理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技巧,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觉得物理课程是学无上境的,在学习中应虚心进取,。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汽车维修厂,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些小家电的维修。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学习和探究的先导,也是求知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乐学、好学,从而学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