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印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第一中学三明市365000)
物理的理解能力也就是指熟练运用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1)正确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含义;(2)充分理解物理中包含的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于实际中,由此可以看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依旧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有很多教师为了节省课堂的时间,并没有对公式或定理的推导进行详细的分析,导致学生对公式、概念的由来不够了解,忽视了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降低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把学习物理看做只需要背知识点,很多学生的课堂笔记做的非常好,其中重点的内容也都标注出来,可是一接触到习题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需要用到哪部分的知识点,发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知识点的分析不够了解,不清楚知识点都适用于什么样的题目。
高中的物理试题很多都可以认为是对实验的过程和现象的描述,不一样的过程和结论需要满足的条件也都不尽相同,很多是条件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学生没有完全理解这些条件才会出现解题思维错误的现象。
例如:电磁轨道炮中待发射弹体可以在两平行轨道之间自由移动,电流从一条轨道流入通过导电体后从另一条轨道流出,轨道电流可形成磁场,磁场感应的强度与电流时成正比的,弹体在轨道上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高速射出,如果现在想使弹体的发射速度变为原来的两倍,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很多学生都采用动能定理解,重力和安培力之和就是炮弹的动能变化,不可否认这种思维方式是对的,但是却忽略了题目中看似没什么用处的话,根据题意能够看出轨道是水平的,在移动时只有安培力做功没有重力做功。
物理教学中的定义和定理都是对物理知识的高度总结,虽然字数不多但表达的非常精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挖掘定义中的内涵,将其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这样一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在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教师在分析这条定理时要按照逗号所在的位置为两个部分,前部分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静止或运动的性质,就引出了惯性;后部分说明在没有外力改变的情况下,物体就会一直维持这个状态,这就为运动状态的改变做出了铺垫。
图像能够非常直观的反映出一些物理知识,但前提是对图像的物理意义要充分的了解,这也是使用图像教学的一个关键所在。例如:在学习机械波和机械振动这部分知识时,波和振动的图像是非常相似的,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学生在理解这两种图像时特别容易混作一谈,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图像,不做文字说明,然后根据图像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需要通过回忆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将知识点掌握的更加牢固。
事物在运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引起新的变化,使事物呈现多变的复杂过程就称为灵活性。要充分理解物理中的规律也要注意各方面的变化,对物理的运动认识更加深入。例如人造卫星的运行,卫星的运行力是由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的,根据相关的定义能够得出速率和周期以及半径三者之间的关系,随之就可以解决卫星运行中的问题以及卫星的运行状况,这就是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方式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物理习题能够看出,所考察物理知识是隐藏在题目中的,有时候是用数字表示,有时候用文字表示,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大脑中会形成一个物理情境,只有理解了题意才能正确的答题,通常采用下面两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1)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审题、建立情境等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理解能力;(2)教师带领学生读题,在关键词的部位可以加重语气,指导学生独立画图,这种培养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也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做题就是一个不断分析的过程,每一个环节不能缺少分析理解,学生只有完全具备了理解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能为有用之才。
[1]王红静.物理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S 1:161.
[2]张贤祺.例谈物理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02):57-58.
[3]刘旭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J].科技信息,2009,1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