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红霞 王华刚
(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市550001;铜仁学院铜仁市554300)
回顾近些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1985年7月上海师范高等科学校的成立,成为全国第一所专门培养专科层次的小学师资的师范学校,随后几年以北京、杭州、上海、南京等几大城市为先锋,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一批本科层次小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从2002年2014年已有13届本科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工作中。
1998年《高等教育法》第一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以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师资要求中突出了高素质培养量化标准,即需要既能教学、研究还要具备教学管理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框定本科层次小学教育的专业规格。但结合我国实际现状来看,各个院校对于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规格的标准并没有完全的落实到位,这与我国院校设置的不同情况有很大关系。
由于多种原因的综合影响,目前我国培养小学师资的规格、培养模式有所不同,有的成立之初就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如首都师范大学注重综合素质的小学教师,其选修课中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四个方面内容;专业类必修课程,除了基础的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外,还要学习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主要是为拓宽受教者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有的学校是从专科升为本科的,如山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由于这些学校的基础设置、师资力量、管理模式的不同,也会导致在培养师资方面有所偏向,如擅长研究型的小学教师、教学型的小学教师等等。
小学教育的专业内涵主要是指毕业生具备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而这些内容就是通过各个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以及高校的特点开设有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三方面的课程来体现的。专业内涵的建设是基于专业规格基础之上的,两者应该是相统一的状态共同促进我国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但目前,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毕业生存在不少问题,如知识面较窄,能力缺失、创新性不够、自身素养欠缺等等,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在于本科院校的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之间出现对立、错位,以至于专业内涵建设达不到标准,下文将主要阐释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错位的现状原因。
教育部要求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在培养计划中的体现可从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业务素质的要求、文化素质的要求、身心素质的要求三方面来把握。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各个本科高校也确实从整体上兼顾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偏差、课程设置比例把握失调,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等现状,这些综合导致了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的不一致。
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各个院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整体上接近,如南京师范大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广泛的教育学、小学教育教学基础知识,素养全面、有持续发展潜能并初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质小学教师;杭州师范大学专业培养目标为: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小学教育师资、教育研究人员及教育管理工作者。可见,各个院校的都有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不仅要求毕业生能从事小学教学,以及相关管理和科研工作,而且要求毕业生知识面要宽广,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但在具体的培养规则上,不少院校出现了问题,近些年来好多大专师范院校升为本科院校,如2009集宁师范专科学校升为集宁师范学院本科院校、2013年长沙师范学校(专科)升为长沙师范学院本科院校,如何使得升本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于曾经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而很多升本后的院校在实际培训目标的实施中都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有一定的混乱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探索、积累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与管理经验。
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的规格是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关键点,指导课程设置、课程的性质及各种课程的设置比例。现代课程理念强调现阶段小学教育课程发展是“重视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均衡化的课程设计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而很多本科高校,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设置哪些课程?课程的性质、种类、数量等等方面比例如何分配也没有科学的分析,如长沙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马克思主义原理、计算机、体育等;二类是专业课,又分为技能类写字、计算机等,素质类人文、美学等,学科类语文、数学等;三类是教育管理类,教育学、心理学等,虽然从整体上,课程设置是符合知识面宽广的要求,但在比例设置上比例失调,从国家要求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我觉得学科类与公共基础类的课程设置比例较少,教育实践课程设置也不够,而小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全方位培养。
纵观全国的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综合型模式、学科型模式、中间型模式,有个别学校采用两种模式的结合,如有学校是综合文理分方向加上英语分科教育,三种模式的划分重点在于培养的毕业生是多学科教学的全才,还是只会某一门学科的专才。综合型模式强调的是全面的基础知识,通过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小学教育工作岗位成为“多面手”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分科型模式强调的是“学有专长”,通过对某一门学科的深入学习,使其精于该门学科,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仅擅长该学科的教学,而且利于该学科的研究,朝着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中间型即在上述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均衡点,既有足够宽广的知识面,又突出某一门学科的专长。
足以可见,培养模式侧重对于课程设置具有指导性作用,决定了高校了课程设置的相关事宜,如综合型模式与学科型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落实到具体教学效果,无法用统一标准进行衡量,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的统一也很难把握,尤其对于刚升本的专科院校,一味地模仿国内成立较早的本科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相关课程设置、课程比例等,而忽视对自身情况的具体分析,容易导致专业教育的混乱,难以实现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而且即使成立早的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也出现错位的现象,这与我国基础教育整体起步晚有很大关系,要实现两者的统一、平衡进一步的探索,本文就目前两者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提出几点对策。
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的内在统一性本质的协调实现是提升本科学历小学教师质量的基本要求,而现实境遇下两者的背离阻碍着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本文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探讨二者平衡的路径。
本科院校的具体培养目标的确定,不能照搬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而要在文件要求的指导方向下,具体分析各个高校都面临的实际现状,这些现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小学教育的综合性、实践性、教育性、基础性、启蒙性、活动性、整体性、师范性、系统性出发,既不能只培养某些学科的专家型人才,也不能培养成为一个死板的教书匠;二是应该从各个高校应自身条件、所在地区、接收生源、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等差异以及未来几年的社会发展现状、对小学教育专业需求倾向等来综合制定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的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可谓是假大空,将培养目标定位“高素质的优秀小学教师”,这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四年的本科学习基本上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因此,我们要从认知的客观规律出发,明确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细化小学教育专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一细化要求最终应落实在课程的设置上。
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三性一体”的原则,三性即高等教育的共性、师范教育的个性、小学教育的特性,一体是指课程体系的建构要集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为一体。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公共基础类课程大部分为必须课,而人文、历史、艺术、美学、音乐等多为选修课的比重较少,应该适当地增加比重,充分实现教育的综合性;与此同时,教育类教材更新较慢,教育观念也相对落后,甚至有的院校从建立之初从未改变过,各个院校应该根据小学教育课程变化、不同年代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等方面相应地调整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尤其在当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新较快的今天,教师相关的基本功必须要加强。
还应该加强教育实践课程的比例和学分要求,增加专业拓展类课程,如教育培训、入职培训等适应性的课程加入学校课程设置中,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能快速适应教师角色,目前有少部分的院校正在尝试。学校还应加强与各个小学的合作与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也相应地邀请一线的学校老师到学校关于某些问题开设讲座,与学生交流,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与合作机会达成协议,培养专职定向的小学教育工作者。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2]南京师范大学网站http://www.njnu.edu.cn/Scientific/institute.html
[3]杭州师范大学网站http://gkcx.eol.cn/schoolhtm/specialty/252/specialtyDetail3939.htm
[4]陈梦稀.现代教育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2003:168.
[5]饰艳红、郜舒竹、俞劫.《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探析》圈.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2008年会论文集,2008(1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