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平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从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实践来看,尽管教学管理部门一直鼓励广大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但一线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并不高,每学期能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的门数仍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需要,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公共选修课平台开放后,最先选课的学生能够自由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后选课的学生已经没有了自由选课的余地,公共选修课最后沦为“必选课”。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门数少的另一个原因是,后选课的学生不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课程,对所选公共选修课没有兴趣,直接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效果。
由于教师对于公共选修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将开设公共选修课作为补充额定工作量的不足为目的,导致了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不稳定:当教师能够完成额定工作量时,就不开设公共选修课;当教师的额定工作量不足时,就争先恐后开设公共选修课。这使公共选修课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从高职院校已开设过的公共选修课来看,大都是理论课程,鲜有实践性强的课程。而从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更乐于、更容易接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发挥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才能实现公共选修课素质育人的目标。这种形势迫使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对公共选修课进行改革,开发、设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的学校制度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起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二战后在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校企双元育人,即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是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学生也具有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学生的学习是课堂上学习和企业中实训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学校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育,在企业接受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培训。
现代学徒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2014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1月教育部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开始试点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第一,校企双元育人。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深度的校企合作,与我国现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相比,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和参与育人,转变为育人,企业要提供学徒的工作岗位、学习场所、确保学习时间。企业的育人层次不仅在制度层次,而且上升到法律层次,实现了产教的深度融合。
第二,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在校学习,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是“学徒”。这种“学徒”不是名称意义上的,是有实质意义的,学生不仅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由企业指派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培训,而且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
第三,考核方式转变。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将职业认证考核标准与岗位晋升等级考核标准作为课程考核的指标,能够实现学徒在企业的工作业绩考核、师傅评价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考核的互认和衔接,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学徒学业考核评价更加规范、科学。
现代学徒制集合了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其鲜明特征是具有校企联合双元育人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实践教学的增强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定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现代学徒制理念对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有一定启发。高职院校在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中,可以聘请学院内行政兼课老师、实验室老师等开设公共选修课,一方面这些老师具备上课资格,可以开设与本职工作内容相关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老师的工作地点视为“企业”,将老师的工作内容视为“生产活动”,将老师视为“师傅”,开展学徒制式的、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这一方面可以丰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数量,解决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数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公共选修课实践教学含量不足的问题,有效地利用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务处分别邀请宣传(统战)部负责网站宣传,院报编辑的老师开设《办公室文秘与文字宣传工作实务》,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机房维修老师开设《计算机维修入门到精通》等课程,在选课系统的课程介绍里也详细介绍了课程性质及教学内容,并附上授课计划,供学生选课参考。同时教务处允许试行学徒制式公共选修课的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各占一半,或者实践学时占公选课总学时的60%,允许教师的实践学时在工作岗位上灵活安排学生实习。比如,《办公室文秘与文字宣传工作实务》课程,老师在讲授完基本理论后,可以在实践环节安排做宣传展板、校对院报稿件等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完成相关的任务,此时的老师,变成了以他的工作经验指导“学徒”工作的“师傅”,此时的学生变成了“学徒”。“师傅”将经验传授给了“学徒”,“学徒”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帮助“师傅”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收获了真实的工作体验。
再比如,教务处邀请学院实践教学中心负责计算机机房维护运行的老师开设《计算机维修入门到精通》课程,该课程纯理论学时只占总学时的1/3;另外1/3学时由老师带领学生在其负责的计算机机房进行设备运行维护,并现场演示,此时学生并不独立维修;其余1/3学时,老师将学时分成小组,分别在其负责的机房内运行维护机房,并对产生的故障进行独立诊断和维修,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工作为主,老师负责指导。老师成了“师傅”,学生的角色为“学徒”,“师傅”以他的实践经验指导“学徒”实践技能的提高。
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试运行了两个学期,从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授课教师反馈。选择试运行学徒制式公共选修课的老师为工作岗位平时需要学生帮忙的行政兼课教师,之所以这么选择,是因为:第一,这类老师不是单纯的行政工作人员,是行政兼课教师,他们平时是上课的,是合格的老师;第二,这类老师的行政岗位平时需要学生帮忙,他们不但有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工作的经验,而且学生参与他们的工作不会影响到正常工作,还会帮助到老师。授课教师的反馈很积极,因为这种“学徒制”式的课程将他们的理论知识和行政工作岗位技能都运用上了,并且在公共选修课的实践课上可以指导学生做具体的岗位工作,也有利于他们岗位工作顺利开展。
(2)学生反馈。在对全部公共选修课的满意度测评中,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学生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选修课,学生的总体评价是:这类课程能学到知识和技能,不枯燥。尽管开课数量少、试运行时间短的限制,学生的评价不能全面表达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效果,但这至少表明,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有效缓解了公共选修课课程数量不足的问题。前文提到,高职院校对于老师开设公共选修课采取自愿的原则,没有强制的措施,导致公共选修课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数量不足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课,严重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素质育人目标的实现。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的开发和开设,对于公共选修课课程数量是一个补充,也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的关键。而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接受实践性强的课程,无论是培养专业核心能力的专业课还是提高素质的公共选修课。对于公共选修课来说,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不会分配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学院已有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公共选修课唯一的选择,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便是这类课程,它充分利用了高职院校已有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有益探索。教育部已经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现正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开始试点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将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未来一段时间内主导的教育模式,探索学徒制式的公共选修课并进行实践,有利于教师深化对现代学徒制内涵的理解,为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奠定理论基础。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2]陈若蕾.具有广东特色的“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4,(11).
[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教职成[2014]9号.
[4]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
[5]成洁.现代学徒制的校本研究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