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媛,张 彦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同时,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导致就业市场紧缩。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来端正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成为了高校就业指导的关键性问题。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由专职教师或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二是将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由专业课老师结合专业知识渗透职业教育;三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院(系)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这三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1]。究其原因,一方面全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很难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全面、专业的服务;另一方面,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把就业指导当做就业前的应急性工作,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盲目追求高就业率,“被就业”、伪造就业证明等问题时有发生。此外,指导内容的封闭性和指导信息的滞后性也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效[2]。
与此同时,电视求职类节目异军突起,成为了一种崭新的就业服务手段。自2010年末求职类节目高调亮相以来,国内的电视求职类节目轮番上阵,从《职来职往》到《非你莫属》,从《天生我才》到《中国职场好榜样》,中国的电视求职类节目以细胞裂变般的速度席卷荧屏,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能力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为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SWOT分析即企业竞争态势分析方法,本是对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的方法。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求职类节目进行剖析,为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求职类节目提供帮助。
求职类节目如同一个呈现在公众面前的面试现场,不仅有企业的高管担任面试官,还有心理专家和职业规划师等做现场评价和指导。求职者不仅获得了求职机会,更能收获面试技巧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极具实用性。而它对广大观众也同样具有教育价值,观众可通过对比,对照自己的职业规划、行业要求、面试技巧,思考自身就业问题[3]。节目中针对求职现状、毕业生心理特征、职业素质要求等内容的剖析,以及对职场潜规则、家庭和工作的取舍、异地工作等问题的探讨,充分体现了对于就业的指导意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此外,求职类节目是对参与者在预定情境中的竞争行为做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与企业真实的招聘程序不同,求职类节目以娱乐的精神、视角和方式来策划制作,真人秀的外衣、相亲式的结构,使它集真实性、娱乐性和戏剧性特征于一身,相比其他的就业指导方式更容易吸引大学生的目光[4]。
求职类节目作为电视节目,娱乐成分把握不当会造成节目片面注重娱乐化,有媚俗之风和造假之嫌。例如夸大“美女效应”会产生“外貌为上”的不良求职导向;个别求职者在节目中爆出的雷人言语,也会给观众带来错误的就业认知。而企业高管在对求职者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带有个人审判色彩,不同的人因价值观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判断,在短暂的接触时间中面试官要判断求职者的就职资格,个人好恶直接影响了面试者的求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够客观公正。
此外,参与企业的局限性导致很难满足各类求职者的个性化需要。企业所提供的职位大多是管理、经济、销售、人力资源和传媒等,以文科类为主,招聘地区多局限于少数举办城市,这种职位类型的不均衡,使得高校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难以获得想要的就业讯息[5]。
节目以“求职”为主题,直击就业难这一社会热点,使其一上档就迅速抓住了人们的眼球,而就业难问题的严峻性和持续性,还将赋予它很长的生命期。随着观众对于求职知识了解的不断深入,和同类节目的陆续涌现,制作方为了保持节目的高收视率,一定会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条件,从而使得节目更具专业性。而且,求职类节目一般整体风格轻松,同时又有竞技性娱乐节目的紧张感,符合电视发展的大趋势[6]。
求职类节目收视率节节攀升,势必会引起各电视频道争相模仿,同行间同质化竞争激烈,这有可能使得节目为吸引观众眼球而过于注重娱乐性,导致教育性的大幅下降。同时,同类节目的增多也会造成观众的选择困难和审美疲劳[7]。
此外,求职节目作为企业品牌宣传平台的意味可能会越来越强,从而造成节目的商业性浓烈,作秀成分加重,使节目真实性受到质疑。
对职场的认知不够一直以来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学生因对职场陌生而感到恐惧,面试时难以展现自己的才华,经常与理想职位失之交臂。当前各高校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往往本身缺乏专业的就业理论和实际的求职经验,很难根据就业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供职场信息和相应指导。而求职类节目将企业高管、职场达人带到学生面前,直观地为大学生展现了面试过程,提供了职场信息。从课程论的角度,求职类节目恰好弥补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内容整合方面的不足。
因此,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应充分利用求职类节目,引导大学生通过观察面试过程,感知真实的求职过程;通过求职者在节目中的表现及面试官的反应,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通过企业开出的薪酬,了解特定行业与职位的市场认可度、价值和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了解特定行业的规则与现状,学会规避与识破职场风险和骗局。
就业观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定位和选择的深层因素,正确的就业观念不仅能在主观上扩大大学生就业市场[8],也能使大学生就业行为更为理性、规范,从而提升就业成功率。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对就业观念的引导匮乏,或是盲目地将所谓正确的就业观念“灌输”给学生,效果欠佳。而求职类节目中的企业嘉宾往往能根据求职者各方面的展示,充分把握应聘求职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性,进行人与职位的合理匹配,这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重要启示作用。
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同样应依据“人-职业匹配理论”[9],从学生的原有就业观念出发,根据学生的求职方向和自身特性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认清形势,从而真正理解、顿悟,进而摆正就业观念。
求职节目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求职现场公开化、透明化。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求职者的穿着、礼仪、表现,从而提升自身品行礼仪,扩充知识能力储备。对面试官的提问、现场的突发情况进行预演,积累面试技巧。同时,节目现场的求职者所表现出的职场陋习可能是在校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大学生在观看求职类节目的时候一定要正视并积极改正这些会给求职减分的陋习。
此外,求职类节目一般都邀请了专业职业规划师,基于职业生涯理论为求职者提供建设性意见。这与多数高校以课程方式传授职业规划知识的方式不同,是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职业规划方案,对于广泛缺乏职业规划个体指导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比照价值和参考意义。学生也会因此重视职业规划,主动学习与实践,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就业能力。
求职类节目的全民参与性为每一位有勇气参与的大学生提供了体验求职过程的机会,在与面试官的过招中,学生的优势与劣势能得到充分地展示,与心理专家和职业规划师的直接交流中,还得到善意的提醒和中肯的点评。
但根据调查,大学生因为担心自己实力不够或感到上节目的机会小,愿意真正参与求职类节目的并不多[10]。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恰好可以借鉴节目方式,为学生提供类似的模拟面试机会。通过与社会、企业联系,搭建大学生与招聘单位的交流平台,结合典型案例,模拟求职过程,给学生们带来与书本说教不同的、全新的职场感受,让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主动构建知识、能力、观念。
求职类节目作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娱乐化的节目风格、戏剧化的艺术加工、必要的商业色彩必不可少。加之,求职类节目的不断增多,引起节目质量参差不齐,激烈的竞争也使得制作方在摆布“以求职为本质、以广告保障资金、以娱乐提升收视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不得不加重对收视率的考量。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在为学生推荐就业类节目时,应有所取舍,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节目的娱乐和商业成分。
同时,求职类节目中招聘职位设置的局限性和现场求职者求职意向的重复性,使得节目对具有理、工、农、医、艺术等学科背景或某些对就业地域有特定要求的学生指导价值有限。现场企业高管的观点,尤其是对某些争议性问题的论述,虽具有指导意义,但也不能完全代表就业市场的整体价值取向。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有取舍地接受节目中的观点,不能将节目中的经验和方法“全盘照收”,生搬硬套地应用于现实之中。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自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逐步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手段。相较于求职类节目的娱乐性,就业指导课程更具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而求职类节目案例式、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又是对重理论轻实践的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补充。二者的结合,必然能有效促进学生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在就业指导课中,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节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求职类节目片段作为教学案例,指导学生总结求职者的经验和教训。节目中出现的思想、行为偏激的求职者也可作为反面案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避免错误的职场导向对学生的影响。
求职类节目不仅仅是娱乐节目,它在搭建就业平台的同时,也以其独有的方式给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带来诸多影响。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应正确认识和利用这一社会资源,将求职类节目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一部分,以弥补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消极影响,从而切实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
[1]陈光军.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94-96.
[2]钟震颖,雷五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与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5):83-85.
[3]蔡楚泓.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形态浅探——以《职来职往》为例[J].新闻知识,2012,(2):94-95,98.
[4]宁迪,都成.从《职来职往》看电视求职节目的创新与发展[J].今传媒,2011,(9):89-90.
[5]张胜英.从学生视角看电视求职节目的喜与忧——以某高职院校为例[J].今传媒,2012,(5):73-74.
[6]杨明.如何办好电视求职节目[J].记者摇篮,2008,(1):47-49.
[7]罗屿.《职来职往》:电视求职非诚勿扰[J].小康,2011,(5):96-99.
[8]李晓萌,王新.大学生选择性失业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2):109-110.
[9]徐笑君.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52-54.
[10]张胜英.学生视角看电视求职节目的喜与忧——以某高职院校为例[J].今传媒,2012,(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