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懿晴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马克思在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批判性的继承了黑格尔的 “对象化理论”和费尔巴哈的 “机械唯物主义”,建立了以人类劳动实践为中介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理论。马克思在 《手稿》中也用这个理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数次谈到美学问题,虽然 《手稿》不是美学专著,马克思对于他的美学思想也没有完全展开,但是他的关于美的尺度和规律的论述对于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大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角度来解读 《手稿》中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在 《手稿》中指出:“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后代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①
在这段文字中,马克思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尺度,并区分了动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指的是物的尺度,也就是客体的尺度。“内在的尺度”指的是人的尺度,也就是主体的尺度。动物只能够按照一个尺度,也就是自己的物种的尺度进行活动,如蜜蜂只能造出蜂巢,不能造出其他的物种的穴居或住所,海狸也只会建造出有一道堤坝的住宅,其他形式的住宅则建造不出来,蚂蚁也只能掘出蚁穴。这种生产活动只是动物根据自己的种属的需要和尺度进行的本能活动,是属于肉体的片面的活动,动物不能够按照任何一种自身之外的种属的需要和尺度进行生产活动,它们只能机械的按照自己的本能去适应自然环境,不能改造自然。而人类则可以按照两个尺度,也就是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一起来进行劳动生产。人可以建造出自己住的房子,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或特定精神文化的需求建造出类似蜂巢的建筑,可以在河边海边建造出堤坝,也可以在战争时期挖掘出洞穴进行避护。人的生产活动时自由地不仅仅局限于肉体需要的活动,人的活动具有自觉的、有意识的特点,人的活动也是自由的、有创造力的活动。人可以因为根据自己的目的来改变自然界,支配自然界。因此,人能够超越动物,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活动,并且将自己的内在的尺度结合起来,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所以人的生产劳动过程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客观的规律性,一方面是主体的目的性。“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这句话反映了人的生产活动是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的统一。审美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一种,也包含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外在物种的尺度与内在人类的尺度如何达到统一呢?它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了统一,审美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实现。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也是主体与客体产生关系从而达到统一的关键之所在。
实践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既否定了黑格尔的抽象的精神属性的观点,也否定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物质属性的观点,他认为人既有精神意识的属性也有物质自然的属性。我们应当把两者统一起来。蒋孔阳先生认为 “正是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人的本质力量突破自然地物质束缚,向着精神的自由王国上升,人除了有自然地本质力量之外,更有精神的本质力量。”这种解读很好的解释了马克思说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为实践的过程不是静止的,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然,超越自己。人的审美感受力也在不断地丰富,对象美的领域也因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不断地扩大。马克思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但并没有具体说明人的本质力量有具体哪些。不过马克思在 《手稿》中提到人的本质力量是多种多样的:“人对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 (因此,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也是多种多样的。)。”②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审美过程也是人的多种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其中一种过程和表现,并且使人和对象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从客体方面来看,“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来说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在审美实践中,对象的性质也就是客体的独特的性质,对象的性质与人的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性质达到了统一就是审美实践的过程。对象中存在着美的客观性,比如对称、和谐等美的客观法则。
从主体方面来看,“对象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主体的本质力量是审美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马克思举例阐释了这个观点:“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因此没有主体审美能力自为地存在,对象对我的意义就是有限的,美丽的景色和矿物在没有审美心情和审美能力的穷人和商人的眼中都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思说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中的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强调了音乐本身作为客观存在物,它的独特的性质在审美实践中的作用,如果没有音乐,任何有音乐感的耳朵也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这句话则突出了在审美实践中主体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再好听的的音乐也无从被欣赏。
“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活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之间的对立,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③人对自然的实践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应必诚先生认为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其基本思想就是把主体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与客体对象先是在观念上,后是在实践上统一起来。”美既是物的客观属性,也是人的主观本质力量,只有在实践中,客观与主观才能失去它们彼此之间的对立,在审美实践中,客观属性与主观本质力量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美存在于审美过程中,也就是审美实践中。审美是任何一个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的尺度的统一,这种有意识的实践便是区分人类和动物的根本特质。审美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是主体和客体达到统一的具体途径,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实践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第58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第85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第88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应必诚.巴黎手稿与美学问题[J].文艺研究,1997(1).
[4]蒋孔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J].文艺理论研究,198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