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耿俊梅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丰富和多元的,因此,要使校企合作深入持久,必须从多个维度建立适应其长期良性运行的有效机制。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以及所在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经验,提出了构建“项目带动、集团推进、利益驱动、制度保障、情感催化”的“五位一体”校企合作长效新机制的思路。
校企合作项目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基础和桥梁,也是双方合作稳定、长久的关键,是合作之根本。好的项目合作对双方而言一定是建立在各自所需的基础上,否则必定中途夭折。着眼一个项目展开实质性合作,以此带动双方由单因素逐步发展到多因素乃至全方位的合作,从而建立起良性的运行机制。因此,学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实际,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寻找双方互利的合作项目,以项目为切入点,多点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一般来说,职业院校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普遍较多,但是大多数合作相对浅显,合作内容单一,仅仅局限于教学计划中短期的校外实习,没有触动到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针对这些已经建立起合作关系的企业资源,应充分提高其利用率,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对这些资源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实行分类使用和管理:①将以认识实习为主的基地规划为“协作性基地”,学校与这些企业的合作相对浅显,以了解企业文化、生产流程为主;②将以顶岗实习为主的基地规划为“生产性基地”,学校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就相对深入,合作内容相对多样,实习时间较长,实习内容专业性强,且具有生产性特征。由于定位不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需求也就不同,相比较而言就容易达成共识,一方面学生的实习效果得到了保证,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保持持续的热情,与学校的合作就相对稳定。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与企业需求对接的重要场所,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平台,也是校企合作的突破口。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双方共赢,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就学校而言,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弥补了自身生产设备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到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及时跟进产业发展。因此,学校要积极引导并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形成“校中厂”、“厂中校”等深度合作模式。一是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校中厂)。由学院为企业提供入驻条件,企业携带产品、技术和设备,校企双方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共同组建生产性实习工厂,企业在生产产品的同时,承担学生生产性实习任务。二是进企办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学校利用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在企业设置课堂,按照企业的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缺少技术骨干、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在市场形势不好想转型升级时倍感人才储备与技术积累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应主动出击,结合自身的专业实际,与企业共建科技研发中心,开展项目合作。一方面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成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促进其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参与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成为企业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依托,实现校企的有机结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合作要发展离不开好的平台。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继而成立各种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或其他机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双方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沟通,使学校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需求,同时增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关注,逐步形成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校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职教集团三层递进式的校企合作推进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谐发展。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重组,以重点专业为龙头,按专业大类或专业类分别成立校企、校校合作理事会,制订理事会章程,明确各方的职责义务;通过建立年会、定期工作例会和项目合作协调制度加强各方的协调与沟通;通过制订有关文件规范合作各方的行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人员的双向流动(业务骨干双向兼职,企业员工到学校培训,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等);通过信息的双向流动获取利益的共同提高[1]。
学校成立由合作方领导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就双方的重大合作事项商议决定,签署协议,为成员单位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促使各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充分互动和渗透,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一系列深度合作。同时,协调解决各专业在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促进合作健康发展。
由地市政府主导,省教育厅领导,组建由中高职院校、地方相关局委、行业骨干企业共同构成的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中高职相衔接的格局。集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以人力招募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风险共担、共同发展”为原则,为校企、校校之间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其全方位合作,从而引领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为加强校企合作管理,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学校需设立专门从事校企合作对外联系与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如校企合作办公室,重点负责学院与企业大型共建项目的运行,同时服务各系各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协调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系部主任负责本部门校企合作事宜,各专业教研室负责产学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做到统筹规划、分工负责,全方位推进。
加强完善制度建设,及时跟进合作的进程和领域,建立促进产学合作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为合作保驾护航。学校应从大的原则意见、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管理、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制定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管理制度,多方联动保障合作的顺利开展。如制定关于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考核评价办法等纲领性文件,落实学校相关部门职责,明确校企合作项目内涵;制定弹性教学管理制度;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企业为职工培训等制度;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重视并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主动与企业联系,积极参与到产学合作教育中去;完善校企智力合作机制,开放校内优质设备,挖掘教师潜力,服务企业生产与研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是维系校企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培训员工,为企业解决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及提高知名度服务。因此,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应以满足企业长远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合作的出发点和根本。
一是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订单班和定向培养班,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定制”符合岗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使企业参与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保持对合作企业服务的持续性,从而赢得企业的肯定和支持。二是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在企业繁忙和最需要人的时节安排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同时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实行弹性学制,适当安排顶岗操作时间,及时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三是提高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为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职工培训、技术开发、项目策划等,从而帮助企业解决某些技术上的难题,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促使企业加大改革力度,增强企业的活力。四是挖掘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寻求合作的结合点,共同进行科技项目开发。一方面满足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自身技术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锻炼教师队伍、解决“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的难题。
在我国当前校企合作尚缺乏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和调控的条件下,推动校企之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稳定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等深层次问题上吸纳合作企业的意见、取得高度共识,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共同发展的愿景。通过订单培养,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通过召开专业建设工作会议和开展技术服务,将合作企业技术人员请进来给予指导,促进教师深入企业,实现人员方面的共享与交流;通过顶岗实习、毕业生跟踪调查,深入了解合作企业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加深与合作企业的感情。总之,从各个角度深化合作中建立起来的感情,珍惜合作中形成的友好关系,让这种感情长期滋润合作的齿轮,维护和巩固合作的长久。
总之,要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多方受益、合作共赢,必须从运行、推进、保障、驱动、催化多角度建立起适应其发展的良性机制,同时依靠政府、学校、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高效、持久的校企合作关系,有力地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批真正受企业欢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2]。
[1]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62.
[2]马树超,郭超.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