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剑锋 赵 丹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明确提到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完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一大课题。在当今文化市场的多元化结构中,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是两个重要的主体,平衡以马克思主义为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以体现人文价值信念理想的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如今现代化文化建设的重要时代使命。
众所周知,当代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指适合中国现实国情与发展道路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生态等相互呼应的,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的文化。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可见,中国的主流文化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可以对当代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1]。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精英文化更是日益成为一个热门的词汇,近些年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对精英文化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国内首位提出精英文化概念的学者邹广文认为,“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也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所以精英文化可以简单的定义为少数知识分子所掌握的文化。
由于文化的兼容并包性,并伴随现代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一些专门领域的文化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内涵与技能,成为专业领域的“精英”,这些精英们创造、传播自己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
传统的主流文化是以政治色彩为主基调,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至现在各方面建设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的指导。主流文化主要侧重党和政府的意志,是全中国人民都应该理解明白且掌握的,而精英文化则以人文话语为主基调,时刻强调终极关怀、价值呵护和意义诉求,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是精英文化的受众主体[2]。从这一点上来说精英文化使高级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它的崛起使受众人群较多的传统主流文化的主线功能难免会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党的十四大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本国策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是犹如在高速公路上飞奔。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就是刺激了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同步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文化传播渠道逐渐多样化,催生出多元化的文化市场自然也在意料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经济应运而生。知识经济是新技术与高文化相结合的经济,它创造出能给当代人类社会带来新的财富贡献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比重扩大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这正需要社会知识分子的“智”和“力”,需要高精尖人士发挥骨干作用,所以近年来精英文化的迅速发展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主线功能,主流文化也不再是我国的唯一文化存在形态。精英文化的发展是知识分子对于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优秀的精英们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的各个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市场经济不仅催生出多元化的文化市场,还加速了那些意志不坚定人的思想价值观的转变。现在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出国留学深造,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有些意志力不坚定的留学生还潜移默化地受着西方某些价值观的影响,有的甚至是“腐蚀”,这些所谓精英人士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早已不适应中国的发展前途,他们主张在中国大力推行西方文化崇拜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这些从西方吹来的风动摇了传统主流文化推崇的集体主义、团体精神、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有些人越是在国外受到的教育越高,越是自以为是“人上人”,越是经不住诱惑,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一旦带到国内势必会影响到传统主流文化的稳定,威胁到我国的文化安全。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旨在运用生态学的方法来对文化学领域进行研究,它是专门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在文化生态学概念视阈下对中国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研究总体要求就是,既要坚定地坚持主流文化的主线地位不动摇,又要大力引导精英文化的发展,最终达到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平衡。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逐渐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随着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又衍生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重要的思想,这些宝贵的思想结晶共同构成我国主流文化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这些思想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的主流文化更是与我国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在战争时期,它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损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行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又指引着全国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学习文化技术,促进我国一步步走向辉煌。
我国主流文化的主线地位不能动摇,它就像是一根中轴线,指引着国家各项事业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使国家的建设发展有稳定的主心骨,才能延续优良的民族精神。另外,我国的主流文化具有群众基础广泛的特点,也奠定了主流文化的主线地位,证明了无论在历史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将主流文化居于总揽全局的核心重要位置。
回溯中国历史轨迹,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再到毛泽东等开国元勋,再到邓小平等领袖式人物,他们无一不是智慧、胆识都优于普通人的精英。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们能够带领人民打击侵略者;在国家腾飞之时,他们又高瞻远瞩,从大局出发指导国家各项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我国加入WTO后,面对经济、政治等新形势,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中共中央于2002年首次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于2003年12月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这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旨在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总体归划,都显示出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精英人才对于我国建设发展来说的至关重要性。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中国智库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库能够为国家的进步更多的献智献策。所以精英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精英文化结构作为辅助,中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成就都离不开强大的精英文化支持。
尽管主流文化一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态,但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主流文化渐渐与时代脱节,多元化文化市场环境的影响使主流文化的主线地位受到冲击。当代的主流文化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文化建设的特点之一就是合理的文化建构。“合理”的最大表现就是现代性,这是符合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即文化发展要实现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一元和多元的统一[3]。在这种情况下,主流文化要进行调整与创新必须要得到精英文化的滋养与交流。
精英文化的主体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具有先进性的特点。运用精英文化的形式来传播主导文化,可以扫除主流文化传播中的障碍,能够使广大受众更加深入浅出地明白主流文化的内涵。尽管近些年精英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但是由于局限性,精英文化的发展尚未成熟,精英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都没有意识形态性,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却负担着启迪民智,深化知识结构的重任。精英文化的良莠不齐是发展精英文化的现实情况,有少数知识分子自恃文化高于普通人而作出违背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的错事,有的甚至受到西方思想的腐蚀而将不良的社会风气渗透于主流文化。所以精英文化是否能为我国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需要主流文化的正确引导。
主流文化需要吸取精英文化创造的先进的、有益的成果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精英文化也需要主流文化的正确引导使其更加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当前,中国的社会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我们既不能一味坚持主流文化的传统地位而否定精英文化的存在意义,也不能因为某些精英文化传播与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观念而阻断其传播通道,更不能因它对主流文化的冲击而遏制其发展。我们要在文化生态平衡的格局下,既要坚定的坚持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也要大力引导精英文化的发展,主流文化只有得到精英文化的滋养才能汲取科学的文化营养,成为文明传承的中坚力量;精英文化只有得到主流文化的正确引导才能更好地与群众和民族相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要有相同的方向达到平衡发展,只有营造出合理的多元化文化市场环境,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才能不断完善,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不断提升,我国才能早日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徐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宋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建构[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