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翻译教学中的三对关系

2015-08-15 00:47李金树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课外理论能力

林 红 李金树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导言

翻译教学是一个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它涉及一系列中心议题,如,指导思想、教学原理、教学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师生主客体、课堂内外互动、评价测试,等等。这些议题相互联系,互相促进,既有“形而上”的宏观指导,又有“形而下”的微观操控,“道”“器”交互,共生发展,构成了翻译教学的全景图。毫无疑问,在这幅全景图的构建中,任课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其对翻译教学理念的理解,教学内容的构思,课堂运作的设计等,直接影响翻译教学效果和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本文旨在梳理翻译教学中几对核心议题,厘清其概念,帮助翻译教师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概念,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翻译教学,培养出更优秀的翻译人才。

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并重

翻译理论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有用,有何用?翻译实践到底需不需要翻译理论?如果需要,需要何种理论?这些都是困扰众多翻译研究者和翻译教学人员多年的难题。对此,评论纷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客观上讲,在教学层面上,“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技能课”[1],但并不等于说,翻译理论的教学无足轻重。廖七一教授认为,“翻译理论能使翻译实践成为有理论指导的理性行为”,“理论素养是译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素养是高等教育专业化学位的必然要求”[2]。因此,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为翻译实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使译者对翻译实践工作中蕴涵的问题有全面的了解”[3]。翻译理论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并形成健全的理论意识,使“翻译实践系统化”,为译者提供“解决特定问题的必要的技巧”,“为自己的翻译选择提出合理的解释”[4]178。因此,任何一种严谨的翻译教学都应该以中肯而切要的理论为指导。

翻译教师要避免两种偏见:翻译理论无用论和翻译理论作用无限论。这两种偏见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翻译教学要秉承两条腿走路的原则,理论与实践并重,不偏不倚,方为正道。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犹如“渔”“鱼”之关系,我们既要“授人以鱼”,也要“授人以渔”。翻译理论纷繁复杂,有语言学派、艺术学派、阐释学派、文化学派、哲学学派等,翻译教师要“择其善者而从之”。纯理论派点到为止,实践派要通过具体的译例深入浅出,“重点在于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策略和方法的介绍”[5]10,化为翻译行为的自觉。我们遵循理论和实践循环往复这样一种教学规律: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归纳→翻译实践,这样既凸显理论的指导作用,又显现实践的检验效果。如此反复,既不奉理论为金科玉律,停留在一家之言,只输灌空洞无用的概念,又能启发学生思维,使其插上理论的翅膀,达到活学活用,切实提高汉外互译水平。

翻译教学,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贯彻实践先行,理论总结随后”[1],我们既不能夸大翻译理论对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作用,也不能低估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宏观指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授课内容、选材特点,各有侧重,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理论服务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翻译教师不仅要摒弃“理论无用”的偏见,更要主动学习、钻研翻译理论,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合理选择恰当的翻译理论作为指针,更好地服务翻译实践教学。

二、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发挥

长期以来,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翻译的终端结果——学生的译文,偏重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教师视为知识的贮存库,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参与讨论极少,互动单向且仅限于师生对话。”[7]52这种弊病主要归咎于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学方法的简单和教师学生角色定位的缺失。翻译教学作为媒介,联接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互为主客体,参与教学互动。其实,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中早有要求:“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5]10

教师和学生如何定位自己并扮演好相关角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垂范作用。该理论丰富、复杂,学者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其核心理念似可归纳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与合作交流,以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或灌输者[8]。

翻译是交际活动,翻译课堂教学更是需要师生积极互动的交际活动。教师角色多元化,既是导演,主导整个课堂设计;又是观察员,体察学生讨论的方方面面;既是裁判员,评判学生译文得失;更是分享者,为学生提供翻译资源和技艺。同样,学生不再是“沉默”的受众,而是翻译教学的主体,是主要演员,是“翻译作坊”的坊主,积极参与师生、生生多维互动,激发双语互译的头脑风暴,相互学习和启迪,进而提高翻译能力。

三、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目前,汉英翻译教学课堂内外存在的主要弊病是:课堂内外互动不够,课外实践无力促进课内教学。大多数情况是:翻译教师恪尽职守,课堂教学井井有条,但对课外实践既无充分理念思考,更无具体的实际操作。课外虽布置有翻译作业,但因班级人数众多,往往只是匆匆改就,最后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乏针对性的专业训练。因此,课外实践成了汉英翻译教学的弱区或盲区。

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精彩的舞台表演需要长期的刻苦用功作为支撑。这个比喻在翻译教学中同样适用。多数高校本科外语专业的汉外或外汉翻译课程为一周2—4节,安排在一学期或两学期。要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将涉及汉外互译的理念、原则、技巧和应用等一骨脑地晓之学生,几乎不可能。这就要求翻译教师应做到,正确认识课堂内外之功能,合理安排课堂内外之时间,理性架构课堂内外之知识,达到“学在课堂,功在课外”之效果。

翻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活动,它不仅涉及语言转换,更重在文化传真,是真正的“杂学”(吕叔湘语)。仅就译者的翻译能力而言,翻译就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方法运用能力(Methodological competence);学科能力(Disciplinary competence);技术运用能力(Technical competence)[9]23。若想提高上述能力,“非下苦功夫不可”。

大纲指出: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翻译教学要与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外学习与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5]。有经验的翻译教师会这样安排课堂内外的翻译活动:以课堂为轴心,通过“任务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以点带面,围绕中心主题,展开材料研读,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翻译的全过程。课外实践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的积累,任课教师应该开列相关阅读书单,涉及翻译概论、语言学与翻译、英汉对比研究、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文体风格研究等,以期学生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专题笔译实践,教师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布置适量的笔译作业,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以期弥补课堂实践之不足,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所学技能,达到触类旁通和循序渐进提高翻译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进行翻译教学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唯其课堂内外良性互动,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翻译教学才算真正成功完成。

四、结语

翻译课是外语四年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必修课,而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及其对应语言知识、技能和运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身为翻译教学的组织者,翻译教师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清晰定位翻译教学中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形成有体系的翻译意识,保持和提升翻译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翻译教师应该从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三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建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内外良性互动,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翻译教学功能最大化。

[1]王晓农.汉英翻译课大班教学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06(1).

[2]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J].中国翻译,2011(3).

[3]贺显斌.“欧盟笔译硕士”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9(1).

[4]Bartrina,Fraricesca.Theory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In Martha Tennent(ed.).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5]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6]阮红波.翻译教学中提高学生汉英翻译能力的途径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4).

[7]Colina,Sonia.Translation Teaching From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A Handbook for Teacher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王志丽,夏彩霞.基于建构主义的“作坊式”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9]Ulrych,Margherita.Training translators:Programmes,curricula,practices[M]//In Martha Tennent ed.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猜你喜欢
课外理论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小满课外班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