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施路径探讨

2015-08-15 00:47孔维强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孔维强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71)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党的信仰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结合中国的具体革命情况,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具体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一辈又一辈人的前赴后继。如果这些肩负重担的青年人没有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怎么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崛起,怎么能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理想信念说到底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而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同时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正确的意识形态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理论,所以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交织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深刻的社会转型使得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在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从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资金,学习到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此同时青年一代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冲击。社会转型期教育者怎么面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缺失,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研究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的困境,探索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施路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坚定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涵义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极度信服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执着,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激化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信仰应运而生。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论述,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拥有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那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这一矛盾是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任何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都会被淘汰,社会形态的更替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是社会学领域的崭新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俄国成功举行了十月革命;中国成功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并进行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国家走向胜利,能够引导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走向富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一种崭新信仰,它是立足于真理的科学信仰、立足于现实的崇高信仰、立足于实践的积极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二是指对共产主义的信奉[1]。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体系

追根溯源,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相信,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一直都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当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实践的发展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总会有些人以维护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名义横加指责,争执不休。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列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体系”,而不是马克思言论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狭义涵义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马克思创立的,但并非只属于他个人。如果说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早就终止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理所当然地包括这个理论的继承者的科学的发挥和创造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涵义: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提炼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它指引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的自我解放与发展提供了规律性的指导原则,构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提出了人类社会应然的发展态势和必然的发展归宿。马克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革命相结合诞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的具体建设相结合诞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这些理论学说也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内容。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能耐再大也不是好党员、好干部。理想信念是生活的导向,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生存很简单,无非是吃、穿、住、行,但是要想活的更精彩,那就要有精神,要有理想与追求。一个人不管你的生活如何卑微,也不论你的地位如何低下,只要你有着自己的追求,那便是真正的高贵。所以说理想与信念对于人来说很重要。1919年以来,中国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三大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而影响最大的、最持久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信仰面前,有的人选择信佛,有的人信上帝,有的人信天,等等。他们这些信仰之所以不能成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信仰,是因为他们不能够真正地指导我们具体地改造客观世界,具体地塑造自我、提升自我,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你所信奉的理论正确与否关键是看它能不能经的起具体实践的检验。而马克思主义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理论,是能够指导中华民族崛起的理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信奉它,它的目标是解放全人类,使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彻底地消灭剥削现象。这也是马克主义理论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那么人类社会必然向着更美好、更进步、更和谐的方向发展,所以说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内容。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转型造成多元思想

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水平。中国日益成为经济大国。但是在经济上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却没有相应地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已经陷入“经济发展成就突出,社会矛盾问题尖锐”的困境。这种困境,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横行,百姓对社会分配不公、分配不均的不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在政治方面则表现为权力的资本化使腐败滋生蔓延,腐败大行其道,个体的安全感下降;体现在文化方面,则表现为道德水平的整体滑坡,对原有信仰的质疑甚至信仰出现真空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不良情绪渗透到学校,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进行着侵蚀,同时,权、钱至上的极端思想开始影响青年学生,加之其个人信仰淡漠或者根本没有,他们往往更愿意本能地从个人发展和本位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因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实践性、崇高性理解存在严重不足。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话语权受到挑战

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个显著特点,国际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换代,以及国内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都迫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快速适应时代的发展,采用更灵活有效的方式,以迎合新时代青年的特征。但是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简单说教,空对空的言传,语言形式单一,内容过于空洞,不能彻底地反映新时代的要求,作用于现实不能很好地指导青年学生有所为。反复的说教,使得青年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一门公共课程,考试的时候提前背一背就考过关了。教育形式的单一,言语的陈旧使得马克思主义没有成为真正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以至将来工作的有效理论武器。大部分学生比较面对现实,逃脱不了“芸芸众生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的这一宿命,有用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对自己有用的。面对金钱和现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显得苍白无力[2]。学生变的不再相信大理论,大说教。社会的发展使得人的价值取向不明朗,面对种种社会现象,人们不再单一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教,这是摆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三)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的最大产物是互联网,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为青年学生提供互联网学习和搜集信息方便的同时,也传播了各种不真实的、不积极健康的、甚至是反动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如何筛选这些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成为摆在马克主义教育者面前的有一大课题。而在移动互联网长足发展的今天,作为新媒体的一种传播方式,微博、微信以其交流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不仅给青年学生带来新的话语空间,也逐渐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交流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但由于微博灵活简约、迅捷方便的特性,手机、网络都可接收,再加上其虚拟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信息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出了很大的挑战[3]。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施路径构建

(一)理论创新充实信仰内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都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挑战。要坚定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充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内容,使广大人民群众所体会到的与理论所讲解的相一致。人从呱呱坠地,呀呀学语,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学生时代到步入社会无不伴随着学习。共产党人要时刻学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掌握自然界运动的客观规律,把握人文社会理论知识,提升自我把控事物的能力。学习从自我做起,时时学,处处学,终身学。从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关系可知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是正比例关系,科学技术的增长能够使生产力成倍的增长,这就要求青年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努力学习前沿知识,掌握科学技术。一部中国近代史吸取的教训是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努力掌握科学技术,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时刻立于不败之地。在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中,提升自我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信仰教育的日常化和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接地气,和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接近,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注入当今时代的新鲜血液,是各高校和社会工作者今后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创新

共产党人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必然要创新,在信仰教育过程中勤加思索,善于创新。新的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就是革命;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出生,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就是演化。理论的创新就是:没有的有了,有的变得更好了。实践已经发展了理论必然要更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然要跟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我们要用创新的精神除却隐形的惰性,为了理想梦想奋斗,成败都值得我们尊重,没有梦就没有发展。现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所采用的的语言形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育的表述形势已经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比如语言形式单一,理论内容空洞,话语完全是由老师单方向的传述,等等。这既不能适应新时代精神发展需求,作用于现实的发展,也无法跟进并充分调动起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热爱的激情,青年学生对于自己厌烦的事情是不会积极去追求的,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和谐氛围。因此,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创新教育表述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起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坚定信仰。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可接受性、多样性和传播性。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原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不敢面对现实的理论不是真正的理论,不能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问题的理论不是好理论,唯有以实事求是的教育理念,教给学生要做实事求是的人,永远保持客观的去对待一切。二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的全面解放与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采用有利于个体接受的教育方式,在相互尊重和自由包容的语境中开展信仰教育[4]。

(三)重视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引导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这个国家生活方方面发生了巨变,网络给我们带来便捷快速的同时也使我们的传统教育形式发生了改变。青年学生不再一味地学习课本,更多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是网络。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捷与高速,网络信仰教育有着传统教育不能匹敌的巨大优势,它有诸多载体,如微博、微信、网络论坛、电子邮箱、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能够直接、高效、便捷地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交互性。因此,信仰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这种远程性、便捷性,要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内容,做到时时能学,处处能学。教育者要擅长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围绕这些进行信仰教育,要将社会现实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用辩证思维开展信仰教育。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平等的对话、合理的研讨和观点的交流,引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发展和走向,占据网络信仰教育的主动权和制高点,最终提升信仰教育整体的实效性。

[1]陈建民,阳鲁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J].求索,2004(6).

[2]叶小文.现代化进程中的信仰之惑[N].中国青年报,2012-04-02.

[3]高国伟,张光华.“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1).

[4]鲍先彪.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新机制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