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阵线 救国良方——浅论抗战时期毛泽东的多党合作思想

2015-08-15 00:50陈兴国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党派共产党

陈兴国

(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重庆市綦江区社会主义学院,重庆401420)

毛泽东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写下了“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的豪迈诗句,艰辛探索多党合作的中国实践,尖锐地驳斥了蒋介石“党外无党”的政治哲学,以博大的胸怀拥抱各种政治力量,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党合作的同心之路。

一、弘扬与传承马列经典:毛泽东多党合作的思想根基

我们党屡经曲折、饱历沧桑,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从经典作家那里获得理论的支撑和心智的启悟。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 (1848年)、 《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共产主义原理》(1914年)等著作,初步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思想和“党外合作”的原则,他们主张:“共产党人到处都争取全世界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1]列宁撰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1905年)、《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1917年)、《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1920年)等文献,就多党合作道路和国家政治制度提出了大胆的设计。他认为,“苏维埃有多个政党参加,这是一个优点,而不是一个缺点。”[2]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光辉思想的照耀下,以唯物史观为视角,认真考量了中国革命的力量问题。他在抗战时期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等不朽篇章,辩证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系统论证了大资产阶级参加抗日的可能性,并明确了党在多党合作中的地位、策略、原则和方针,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理论。以西安事变为契机,把各种党派紧紧耦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下,实现了国共第二次握手,书写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共渡难关的华美诗篇。

二、批判与抵制关门主义:毛泽东多党合作的政治背景

游离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党派,对蒋介石“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独裁不满,当然也对共产党的“关门主义”不敢苟同,在政治角逐中处于劣势。而特殊的抗战时期,他们成了国共两党政治博弈天平上的重要砝码。抗战前和抗战初,共产党认为“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3]不但没有把抗日反蒋的中间党派当作痴心朋友,反而有意无意地“当作最危险的敌人”[4]。的确,这些中间党派具有一定的两面性,但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各种政治力量能够抛弃前嫌,兄弟携手,共御外辱。毛泽东敏锐地观察到了党内“关门主义”倾向,遵循历史轨迹,洞悉民心向背,在《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就指出,一切进步党派已经醒悟,纷纷转入了革命阵营,要么“采取同情中立”的立场,要么对革命“有参加的可能”。面对这种政治背景,毛泽东认为,过分地不适当地强调阶级斗争,那就要犯“左”的关门主义错误,不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合抗日、一致对外。当然,抹煞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界限,对中间党派失去警觉,那也会混淆视听,犯右的错误,对抗战同样会产生令人忧虑的后果。因此,毛泽东说,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必须互助互让,伸出友谊的双手,和所有愿意抗战的阶级、阶层、政党、政团以及个人并肩作战,恪守统一战线,实行长期合作。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害怕共产党发展壮大,推行“攮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此时,反对关门主义不仅要团结中间党派向日本军国主义作殊死搏斗,还要联合他们向国民党顽固派作坚决斗争。毛泽东正是以民族大义的利益觉醒、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宽广的政治情怀,把握了多党合作的正确方向,消除了党内关门主义的思想禁锢,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政治阴谋,与中间党派和其他中间势力协商共事,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夯实了政治保障。

三、思量与权衡政治体制:毛泽东多党合作的国家依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但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并非雷同。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曾试图联合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组建联合政府,但两党因布列斯特和约分歧而分道扬镳,最终形成布尔什维克一党执政的独有格局。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也要走这条道路,因为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并不代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普遍特征。”[5]当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也十分迥异,是“一个以全国绝对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6]所谓绝大多数的人民,既包括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天然同盟军——农民阶级,还包括联合与团结的对象——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在政权问题上,“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即是统一战线政权。”[7]不少人怀疑共产党会学俄国,一旦得势就会抛弃中间党派,搞一个阶级和一个政党的专政。毛泽东掷地有声地回答道,不可能!他主张成立一个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和无党无派分子的代表人物组成的联合政府,因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不应该由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这种国家制度,领导权必须牢牢攥在共产党手中,这点不可质疑,但又不排斥一般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派别的参与。不管是对人民内涵的政治诠释,还是对未来政治制度的美好建构,既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国体,也衔接了将来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本质属性,折射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迫切要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强烈愿望,蕴含了毛泽东深邃的哲理思维和政治愿景,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结成的多党合作成果,既有理论上的存续,又有国家制度的依托,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洗礼与沉淀,越发闪烁耀眼的光芒。

四、联合斗争的相互博弈:毛泽东多党合作的工作艺术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的政策,由军事打击为主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把主要力量用于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断制造摩擦和冲突,一部分中间党派也随声附和、貌合神离,玩起了两面三刀的伎俩。毛泽东以卓越政治家的敏锐,预示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裂痕的可能,一方面坚持“有理、有据、有节”的方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尖锐的批判,但同时又高瞻远瞩,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式,避免了多党合作机制的分崩离析。毛泽东提出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他说:“我们一定不要破裂统一战线,但又决不可自己束缚自己的手脚。”[8]为了发展进步阶级,争取中间党派,孤立顽固势力,有效避免统一战线的瓦解,共产党出台了一系列策略,比如劳资两利、公私兼顾,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推行“三三制”原则等等。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中指出:“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9]在《论政策》中也指出:“不论政府机关和民意机关,均要吸引那些不积极反共的的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必须容许不反共的国民党员参加。”[10]有了“三三制”原则,各中间党派和进步人士消除了顾虑,心悦诚服、遇事商量,志同道合、勤勉工作,成为民主中国的楷模。许德珩曾表态说:“共产党抗日是真心的,我跟着共产党是光荣的。”[11]毛泽东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法,在实践中形成一种荣辱与共的政治范式,改变了当时中国政党的结构和政治力量的走势,为共产党凝聚抗战力量开辟了通道。

五、推陈出新的重要法宝:毛泽东多党合作的价值意境

恩格斯指出,在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结成统一战线。”[12]毛泽东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的营养,以苏为鉴,又不照抄照搬,创造性地提出了抗战时期的多党合作思想,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形式,处理好国共两党关系,和其他政党、非党派民主人士精诚合作,“彰显了我国政党关系、政党体制和政党活动的显著特征”[13],在全国人民心中筑起了合法的执政丰碑,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党际关系的光辉典范,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模版,不仅对我们领导人民建立、巩固和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也为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了巨大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建构的是一种有序的、协商性的政党秩序,“像一个标杆,既证明了辉煌的过去,又指引了当下与未来的道路。”[14]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载入宪法,彻底克服了关门主义、迁就主义或敷衍主义,坚持了毛泽东多党合作的理论基点。我们党必须继续恪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积极力量”[15],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推进协商民主,各党派之间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携手并肩,风雨同舟,从而坚定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筑中国梦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5页.

[2]列宁全集 (第十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3]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页.

[4]中国共产党历史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4页.

[5]任世红.多党合作嵌入国家制度的理论基点[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第4期,第26页.

[6]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6页.

[7][8][9][10]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0页;540页;742页;732页.

[11]薛启亮 李瑗.中国民主党派史丛书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十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130页.

[13]徐英.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多党合作理论及其历史意义 [J].福建党史月刊,2014年第2期,第39页.

[14]罗振建周巧生.毛泽东统一战线政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8页.

[15]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为实现中共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奋斗 [N].重庆日报,2012年12月26日,第1页.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党派共产党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共产党是好琴手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党派我来的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三大特别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