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平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在习近平主政地方与经略国家的长期而复杂的政治实践中,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擅长援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分析现实问题。总体上看,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引用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实践中遇到的社会民生问题、改革开放问题、反腐倡廉问题、干部修养问题、选人用人问题、德治与法治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外部关系问题等课题。例如,在社会民生问题上,引“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说明发展必须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在反腐倡廉问题上,引“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说明腐败的危害性。在干部修养问题上,习近平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激励干部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引“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激发干部树立战略思维。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引“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强调用人先要知人。在德治与法治关系上,引“为政以德,璧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说明德治的重要性;引“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强调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引“治大国者如烹小鲜”,说明简政放权、经济自由的重要性。在外部关系问题上,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原则。
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治国思想资源的援用是大量的经常性作为、自觉的理性作为和充满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的作为。其古为今用治国方式具有四个明显特征。一是数量规模性。从公开的文献和讲话看,比较重要的引文和用典就有130多种。其引用数量之大已渐成一种气象、已达一种规模。二是来源广泛性。这些引文和用典,有的出自古人和今人的诗词歌赋,有的出自古代的文论和典籍,有的出自史书史料,基本涉及中国传统经邦治国的经典著述和思想精华。三是运用常态化。习近平的引用贯穿其地方治理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大多数岁月,遍及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大多数问题,其引用频率和技术已然达到信手拈来、驾轻就熟。四是目的多元化。其引据旨在破解民生课题、发展困境与治理难题,去除腐败顽疾、倡导官吏清廉,启迪官员智慧、提高执政能力。上述特点使其引用渐入佳境、效果鲜明。一是使其观点更加生动传神、丰富多彩,使其说理更加透彻深刻,使其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显著增强了党员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和领导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与人民的安居乐业。二是“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也向国内国际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1]三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现代价值,坚定了文化自信、激发了文化自觉,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治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显著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生长点和增长极。可以说习近平“弘古扬今”——运用传统治国思想应对、解决现代国家治理的关系、难题与矛盾,是应用国家优势思想资源治国理政的最优选择和最佳组合,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最有效路径。
由于文化本身属性的不同,文化软实力具体表现为科学文化软实力、经济文化软实力、政治文化软实力、公民文化软实力、伦理文化软实力和教育文化软实力等不同形态。不同形态的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同的场域、向度和张力,它们共同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结构。“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结构中,……,但政治文化却居于核心地位。”[2]政治文化包括公民文化和制度文化两大基本内涵,其中公民文化是政治文化乃至整个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基石和目标价值指向,制度文化是政治文化乃至整个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社会政治平台和规训力量。
发展政治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开发与运用历史上形成的一切有用的政治文明资源,为解决现代社会管理与国家治理做出新的贡献,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治国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优势,习近平弘扬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经邦济世、富民强国、反腐倡廉的实践,不仅是取其精华、用其优势的明谋善断的具体表现,也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软实力最优路径选择的鲜明体现。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的最高代表和人格化象征。国家元首的学科背景、人文倾向、政治素养、治国理念等个性化元素也是一种文化,“是政治文化软实力结构中的整合性力量,虽然他只是一个人,但却汇聚国家的整个政治文化力量于一体,并可以因其具有的特殊位置和所拥有的特殊权力,而事实地敞开其全部政治文化力量,引导或制约着整个国家的发展,也引导或制约着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3]
在任何国家中,再没有哪一个人或组织能够获得国家元首那样的国家权力与显耀地位,再没有谁可以凭其手中的权力而启动部分或全部国家机器,再没有哪一个人的作为可以系着他所属的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作为国家元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熟稔造诣与广泛运用,标志着中国已经形成一种着力弘扬中国传统思想的国家元首文化。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元首文化必将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在技术生存的当代,在以文化软实力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当代存在世界里,真正能够且最终决定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状况的,就是官吏集团和知识分子群体。严格说来,官吏和知识分子,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综合开发的发动机:官吏是其政治发动机,而知识分子是文化思想精神发动机。”[4]此外,传媒是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工具。传媒文化是国家的第四种公共权力,构成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媒体的传播功能和制造功能,最终都聚合在政治上,它是政治传播的普遍工具和政治制造的基本形式,是一种事实上的社会政治技术,或者说是一种政治智慧或政治智术的市场投入。提升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官吏、知识分子和现代传媒三者的合力。而这三者都受政治领导人的支配、控制或影响:官吏直接受政治领导人指挥,知识分子易受政治领导人引导,传媒易受政治领导人控制。政治领导人要推行一种文化,就极易调动官吏、知识分子和现代传媒三者的力量,形成强大的领导力量、创新力量和传播力量,三力合一、同向共进,效果必然明显。
文化软实力建设,实质上是本土文化建设。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只能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导,只能以中华民族的历代思想家的文化思想、智慧、方法为源泉,以中国当代的本土哲学思想为导向。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遵循本土文化原则。本土文化原则,是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奠基原则。
遵循本土文化原则,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如何引导国家、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开发本土传统文化,对全民进行本土文化补习教育,使每个中国人通过这种本土传统文化开发、补习教育,明白并明确自己是中国人,自觉地了解、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国文化风尚、习俗、礼仪、伦理、道德,能够使每个受过基础教育以上的人,都具有自如地向任何外国人自豪地尊严地介绍本国的历史、风俗、文化、精神的能力。文化软实力建设资源战略实施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中华文化资源的开发。通过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使本土文化资源得到全面运用和不断创新,构成国家以及世界发展的新型文化资源。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运用与开发,就是本土文化原则的体现与要求。基本原则的正确必然提升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效用。
作为总书记,习近平自觉主动地着力弘扬中国传统治国思想,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显著乘数作用,必然强化和放大“古为今用”路径的一般效应机制和促进作用
应用是最好的宣传和推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更高级形式。习近平运用传统治国理念思考、解决现实问题是激活传统文化的最有效手段,是文化自信自觉的强大显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最好渠道。首先,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应用不同于一般人的应用,在管理学上属于强强联合,即政治上的优势资源与文化上的优势资源的两强结合,因此,其效用必然优于一般人的应用,而非简单的1+1>2。其次,中国传统治国思想大多是历史上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治国箴言,本身就具有强大说服力和感染力,再加由习近平引用必将产生双重名人效应。再次,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处于社会的顶层和最高端,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引发轰动效应和广告效应,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是文化传播的最佳方式。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欣赏并率先使用、应用传统文化思想,犹如文化传播中的顶层设计和洪钟大吕,必然传导到社会的中层和底层,发挥乘数作用和扩散效应,事半而功倍。
习近平弘扬中国传统治国思想所具有的效应强化机制,会进一步放大“古为今用”路径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般促进作用,从而使之具有更加显著的示范作用、案例价值、实用证明、引领作用和展示作用。其示范作用表现在,大量广泛引用中国传统治国的经典名言,使习近平的讲话既生动、精炼、简洁,又高度概括、别有情趣,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它让广大民众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体会到东方古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其案例价值表现在,传统文化只有解决现实问题才能成为真正的实力,才能成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传统文化不能只躺在历史中,必须活在当下,必须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保持交互相通的关系。其实用证明表现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政治生命力。它让人们重新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其引领作用表现在,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著述的阅读激情和探索兴趣,引领政府熟练运用本民族的传统智慧应对处理各类事务的执政风尚。其展示作用表现在,它向国内外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和时代新意,大大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向往。
[1]叶自成.原点之思:历史典籍中的执政思想源泉——传统文化精华与习近平治国理念 [J].人民论坛,2014(01):51.
[2][3][4]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204,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