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霞
(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南232001)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及其带来的网络广泛覆盖与网上活动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它是相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存在的一种新型思想教育形式。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与内涵有2种理解:一是建立在网络技术使用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网络环境之下,不仅包括技术的使用,更加强调整体环境氛围以及网上网下的相互渗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网络化体现[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全新的生存方式、生活世界、精神价值生态中一种全新的价值教育形式[2]。笔者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理解成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而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或者手段工具。它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基础层是信息技术网络,主要是技术的使用、信息的发布;中间层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网络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网络社区;最高层是网络信息所传递的价值和文化,即网络文化。分析这3个网络架构的特点,阐释三层架构之间的联系,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以下简称教育者)利用网络三层架构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举措,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网络技术、网络社区、网络文化作为认识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维度,是一个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基础到更高层次。
1、网络技术。网络技术是网络社区、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它是产生社区与环境的前提条件,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社区、文化的深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一切技术都具有点金术的性质,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3](P363)。互联网物理架构由计算机、网线、网关、路由器等设备及其互联协议组成,其作为社会结构和行为的深层次技术基础,对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实践创新等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网络社区。网络社区是连接技术与文化的纽带,它既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是文化产生的源泉。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P56)互联网创建者提出:“互联网是一个技术的集合体,更是一个社团的集合体。”[5](P363)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不仅仅停留在满足人们传递消息、获取信息、共享资源等方面的需要,更深入到人的高层次需求即满足了人们的群体生活和情感归属等方面的需要,虚拟社群、网络空间交流互动成了学生的精神家园。
3、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网络发展的最高层次,是网络技术和网络社区使用实践产生的一种文化氛围,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成果经过积累、凝聚和沉淀,影响着青年的主体意识、个性人格、思维方式、精神境界发展,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成长和能力素质的提升。人们要培育的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一股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能量。
1、网络信息大容量性拓宽学生接受信息的平台。“大数据”时代下,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使用便捷的特点,学生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专业学习,从网上浏览、查阅、下载课件、参考资料,第一时间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名师公开课、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等优质教学资源在网上比比皆是。学生还能通过校园网络获得学校动态、后勤服务、勤工俭学、就业辅导等各类信息。
2、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丰富学生自主选择机会。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多元,且具有共享性,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喜好和需要,获取大量的教育资源,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自主自立的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
3、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度、深刻性和创造性。互联网精神体现的是“开放、平等、分享”,网络信息具有的传播速度快、信息储备量大、使用资料方便等优点,推动了学生知识与观念的更新,转变了学生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活跃的世界观、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胸怀,激发了学生观察力、判断力和想象力的潜能。
4、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社区的交互性影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网络学堂、网络课堂、在线学习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及时,网络生存方式具有交互式、互动性等特征,使教育对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富有主动性,实现了其主体地位。教育对象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递者和创造者;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平等自由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教育者失去了掌控信息资源的垄断权和优先权,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动关系。
5、网络社区的广泛覆盖改变学生的生活、消费、娱乐等方式。“互联网+”、B2C、B2M等新模式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产生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理念。在虚拟社区和虚拟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突破了年龄、性别、背景、地位等限制,变得异常直接、简单、快捷,学生更倾向于通过BBS、微信、QQ、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来倾吐心声、表达思想,使学生交往方式走向多样化。
6、网络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影响学生价值和道德观念的选择与判断。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人人化、传播信息的海量化、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以及传播方式的自我化,给学生带来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目标功利化、价值判断自我化等诸多负面影响,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网络信息的杂陈性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导致个体道德水平的下滑,使社会道德约束力不断弱化。学生热衷于在网络世界里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发泄苦闷、寻找知音,使其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淡漠、疏远。
7、网络语言特征造就了青年亚文化色彩的话语体系。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他们在网络化生存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网络话语,其作为网友们相互之间信息共享和倾诉交流的载体与网络社区中身份区分和关系维系的桥梁,成为网上交流的必要工具,是当前学生亚文化的一种集中表现,在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8、网络的全球化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深化。随着学生不断深入的参加网络社会的生活实践,使学生更关注对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探索,更注重对自我存在、自我意义、自我实现的深度思考,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像政府电子政务、单位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社会的政治生活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平等、民主、参与意识,大大推动民主法治发展;学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以及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发表意见与建议,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丰富了民主参与形式。
在上述基于网络技术、网络社区和网络文化3层架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点及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网络三层架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被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为一定的经济、政治服务,方向性原则是其题中应有之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理所当然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规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原则。方向性原则反映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体现了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这里指培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素养能力与媒介素养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是指能够识别、查找、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通过网络这个新兴媒体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媒介素养是人们依据所掌握的传媒知识,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对传媒信息进行批判性的选择、理解、评价、利用的能力,包括媒介知识、媒介意识、媒介方法和媒介能力等。
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利用网络开展信息传递、氛围营造、文化培育的实践活动,教育者要熟练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网上教育阵地群。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巩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已经是教育者“去主体化”和教育对象“主体化”的平等关系,2者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沟通、开展教育,双向互动,教学相长。教育者不是单纯的要求与灌输,而是提供“引导”和“选择”[6]。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反馈调整的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改变了人际交往交流的模式,使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更深刻的领域,网络中所有的多媒体载体是一种电子“交互式”的网络传播形式。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求,结合教育对象自身特点,从接受视角出发,选择合适的思想政治信息,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观念和技能等远程地传送给教育对象,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实时地进行双向话语交流活动,达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2个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
渗透性原则是指遵循人的思想“综合影响”和“渐近发展”的规律,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渗透到组织规范制定和管理过程之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蔽性,“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疏,即疏通,广开言路,鼓励学生把各自的思想观点表达出来;导,即引导、开导,将不同观点引向正确、健康的轨道。网络精神就是民主、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的,“个个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为疏导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和文化氛围,也为传播主流思想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思想教育话语体系语境严肃、话语规范、语词固定、叙事宏大,与流行于学生之间的网络话语体系的多样性、不规范、随意性、娱乐性相比,缺少对学生的吸引力。融入性原则要求教育者要站着学生的思维、文化角度,从实际出发,贴近实际,服务现实,服务生活,从学生的感受、想法出发,融入到学生的话语体系与文化氛围中,在价值理念、文化认同上与学生共吸收,同发展。
1、提高自身信息能力和媒介素养。教育者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良好的信息道德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教育者善于通过检索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善于将网络上的新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有机结合,不断给教育对象以新的知识信息思维和视野,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自觉抵制各种负面信息,传递健康的信息知识。教育者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了解网络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理解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加以运用,创作并传播适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强化“把关人”意识,控制或屏蔽不良信息,营造良好传播环境和氛围。
2、搭建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教育者要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技术,学习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了解、熟知并运用各类新媒体,运用网络技术,搭建丰富的教育平台。一是促进学生门户网站建设,建成以“红色网站”为标榜,以学生门户网站为主体,集学术、新闻、服务等特色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教育阵地,使专业化与多样性相统一,教育性与服务性相渗透,生活性与娱乐性同引导,吸引学生广泛关注与参与。二是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建立起学校博客、微博、公众微信号平台、QQ空间、班级和各种社团的QQ群之类的网络群组,发挥公共媒体服务学生、改善管理的功能。三是利用自媒体技术,如在以“人人网”“朋友网”“开心网”等为代表的 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交网”上,注册自己的实名账号,建成个人发布资料、学习授课、表达思想的平台,聚合包括博客、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互联网应用以及社交游戏、微博等互动类应用,与学生分享教育资源、交流教学心得。四是发挥手机微信、飞信、短信、尚邮、熊猫看书、手机杂志、微店、微商等功能优势,利用4G技术推动工作。
1、建立教育双方新型平等主体互动交往关系。教育者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以说教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方法,转变传授型的对话关系为互动型的对话关系,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和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尊重教育对象的思想和感情,加强与教育对象的实时交流、平等会话,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教育氛围,在“柔性化”的教育模式中使教育对象接受、理解、认同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并内化为价值认识、外化为行为习惯。
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渗透功能。英国的道德教育理念是,“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教育者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价值渗透到大学生虚拟课堂教学中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渗透到大学生上网浏览信息等非课堂网络学习中去,渗透到网络音乐、视频等网络娱乐中去,渗透到网络游戏、网络问卷、网络投票等主体参与型网络实践中去,渗透到网络社区的互动交流、舆论引导中去。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的延伸,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应该在现实空间与网络领域进行合理分布[7](P236-238),经常性的网下的实践活动能进一步巩固网上的教育效果。教育者要重视学生的合理政治表达,积极面对,及时介入和回应学生的各类诉求,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水乳交融”,2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覆盖广、虚实互补的方法体系。
1、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教育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善于运用马列思想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深入研究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原则和方法等,进一步深化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身政治甄别能力和敏锐性,利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武器帮助学生对抗西方文化入侵。
2、构建以学生生活维度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体系。教育者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掌握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讲学生熟悉的话,讲通俗话、大众话,一是善于转化语言,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愿意接受的语言形式,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相融合。二是善于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吸纳和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从大学生活的点滴出发,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价值起点,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建构,话语中富有生活气息,含有幽默元素,深受学生喜爱。三是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技巧,善于从网络世界中汲取新话语,充实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
3、加强预警机制和网络舆论引导。一是进行“议程设置”,大众媒体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各种“议题”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通过各种传媒的报道和信息传达,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8](P214-215,209)。教育者要在网络上积极营造热点信息,主动引领信息评论的发展方向,对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内容发挥主导作用,吸引学生的眼球。二是教育者要重点培养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和“舆论先锋”,虚拟环境中的意见领袖是“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8],对他们加以引导,让他们发出主流的具有建设性的声音,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构筑起网络舆论的“防火墙”和“泄洪渠”。三是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疏通校园舆论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学生的情感宣泄渠道,锻炼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和话语水平,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
综上,网络技术、网络社区、网络文化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3个层次,底层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与形式,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整个环境的变更,其建构了社会结构和行为的深层次基础,教育者要在实践中驾驭好网络技术,使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作为中间层的人际关系网络层,发展和丰富着人类社会关系的形态,教育者要从交往的维度上把握动态发展,推进与教育对象在虚拟空间的深度融合。最上层的信息内容层则呈现多样化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领域,教育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校园网络作为主阵地,构建和谐互融的网络话语体系,引导网络舆论发展,规范和促进网络文化向网络文明转化,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网上精神家园。
[1]陈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0-65.
[3]埃里克,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赵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