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工艺品的文化意象诠释

2015-08-15 00:47:10李化来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工艺品意象民族

李化来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一、 引言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1]民族传统工艺品是由民族工艺匠人在当地特色材料运用的基础上,利用一定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形状各异、色彩图案不同的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民族工艺品。民族意识、审美观念、功能需求等方面的多重诉求满足使得民族传统工艺品拥有了丰富的文化意境。虽然一般鉴赏者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到工艺品的能指层面,即色彩及其装饰、线条、图案,但是在大部分人内心深处,民族传统工艺品实质上代表了某种不可言喻的文化意象,虽然大部分人对这种意象并不能明确地表述,而正是这种难以名状的认知成全了民族传统工艺品深邃的文化意象意味。整体而言,民族传统工艺品的文化意象主要是由工艺品的材质、制作工艺、形状、色彩、图案等要素促成。如手工制作是民族传统工艺品文化意象的一种表征,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工艺品文化意象的消费认知,大理古城的工艺品商店中,绝大部分经营者都要向游客反复强调是当地民族的手工艺品。[2]

二、 民族传统工艺品文化意象的客观物象要素

材料、制作工艺、图案色彩等要素对民族传统工艺品文化意象的形成缺一不可,众多要素共同促成了民族传统工艺品的文化意象。

(一)材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民族传统工艺品的制作离不开工艺材料,工艺材料是指不同工艺所对应的泥石、木材、金银铜铁、塑料、布料、草等,也包括附属的颜料色彩。民族地区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地区民族的传统工艺品材质也各有不同,由此使得工艺品在材质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气质。材料是民族工艺的基础,不同地区、民族的工艺不同的本质原因就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生存环境中所依赖材料的差异。扎染布艺材料的工艺技艺主要体现在扎、染两个具体工艺以及潜含在扎、染背后的图案设计上,但事实上,布的质地和天然染料决定了扎染布艺的地方性和民族性文化价值。采用天然板蓝根染料在今天已经是大理白族扎染的一种标志,具有了文化符号的特征。[2]

(二)制作工艺

制作工艺是工匠艺人在创作具体艺术作品中通过自己的想象、设计和艺术劳动隐含在作品中的创意、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实质上,民族传统工艺是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自己民族认识和利用自然物,创造自己民族的生活意义的技能、技巧及技艺的经验和知识。[2]由于经济技术条件限制,手工制作几乎成了民族传统工艺品的工艺代名词,现在仍然有许多民族传统工艺品仍然采用原始的手工制作方式,如藏经所使用的经纸等。实质上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技术发展和改进,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品并不一定完全是手工制作,也可能是手工和机器合作,这也是传统工艺品产业推广发展的必然路径。对材料特性熟悉和运用的技巧是民族传统工艺品丰富艺术表现力和形成多种艺术风格的关键。

(三)形状、色彩、图案

相对于材料、制作工艺的硬性要求,形状、色彩、图案等要素是民族传统工艺品客观物象要素中的显性创意要素。不同工艺品有不同的形状、色彩和图案,象征着不同的寓意和文化。苗族人擅长刺绣,苗族姑娘的衣衫、头帕、鞋面、围腰腰带以及小伙子的披肩、烟荷包、新娘子的嫁妆,无一不刺绣着美丽的图案。曾经有人赞叹“苗族妇女服饰耀眼夺目,好像人间生活都集中反映在苗族刺绣挑花的美丽画境中去了”。苗族绣品往往采取多种绣法,具有浮雕感、花色纷繁、鲜艳夺目,对比中有调和,素雅中见多彩,华而不俗,素而不简。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古朴粗犷,别具一格,题材主要是苗族人生产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红色象征着火焰般的奋斗精神,绿色表示一种希望,花草图案则寄托了苗族人民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3]而在彝族人的工艺品装饰中,黑色表示庄重、尊贵的颜色,红色象征勇敢、热情,黄色则代表美丽、光明。藏族人把龙凤看成吉祥幸福的象征,寓意风调雨顺、万物茂盛、夫妻契合、人畜平安,因此藏族人的金鞍往往装饰有龙凤图案。[3]形状、色彩、图案等方面的文化寓意赋予民族传统工艺品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 民族传统工艺品的文化意象诠释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显性镌刻

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是特定民族文化系统中实物文化的一个具体类别。它总是以具体的实物形式体现出来。但是从其制作技术和适用方式、范围看,它又和具体的行为方式、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其具体的功能、形式背后既蕴藏着宗教的、伦理的、生存的、审美的观念,也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趋利性。因此民族传统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工艺品后面都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在其中,民间传统艺术是民间文化的主体,是乡土文化孕育产生的,具有大众文化特性的艺术形式。它和乡土、民间生活结合在一起,与社区的宗教、祭祀、集会、丧葬、婚礼、节庆以及日常生活完美结合,和特定社区人民的饮食、建筑、服饰、礼仪融为一体。民间艺术积淀了特定地区在传统民族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神秘特色的民族文化赋予了民族传统工艺品长久的生命力。彝族的刳木餐具是彝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漆艺保持着战国、汉代描饰技法,造型、纹样、色彩都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显示了彝族古老的文化源流,还有别具风采的鹰爪木酒杯,它由木胎或皮胎漆绘的杯身和鹰爪组合而成,彝族人视鹰为神的化身,用此酒杯,认为可以驱邪避魔。过去,彝族上层人士把鹰爪酒杯、牛角杯和野猪蹄酒杯等一起放于室内,以显示其身份的高贵和势力的强大。[3]民族传统工艺品的文化意蕴深远,包括宗教文化、民族历史、伦理思想、生产文化等,彝族毕摩文化、白族南诏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藏族雪域文化、蒙古族的草原游牧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诸多因素都给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涂抹上浓厚的乡土地域文化特色。以藏族工艺品为例,高原游牧文化使得腰刀、奶钩等工艺品成为藏族人的传统工艺品,喜腰刀,佩鞍銮,是藏族男子的特点。造型优美的金鞍和马具都是藏族传统工艺品。金鞍一般选用铜质或白银,经巧匠精雕而成,鞍垫本身装饰有龙凤图案,除有高贵华丽的含义外,还含有天马行空沸腾的意思。藏族喜宴上的民歌唱道:“矫健的骏马备上金鞍,英武的青年骑在上面,锋利的长刀别在腰里,这三宝象征吉祥平安…”[4]纳西族版画虽然材质一般,做工也未见得太精致,但是由于工艺品对民族文化的显性镌刻,因此版画便具有了文化意象的神韵,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2]

(二)民族文化岁月痕迹的凝固

民族传统工艺品是少数民族在漫长历史时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传统工艺品都会吸纳当时阶段的技术元素和需求心理,进行调整和改观,因此民族传统工艺品实质上反映了民族在某个阶段的社会文化特征,具有民族文化历史的象征意义。换句话说,岁月镌刻在民族传统工艺品上的痕迹成就了民族传统工艺品的历史文化意象,观者看到某种工艺品时,总能联想起某个阶段的民族历史文化。以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间印染为例,从印花的工艺来看,时下的印染工艺可以探寻到最早的手绘印花方法,也可以见到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印花工艺——蜡缬、夹缬和扎缬,而且也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蓝印花布印花工艺,印染工艺中可以探寻到许多历史文化的痕迹。云南丽江古镇上老皮匠制作皮具的手工技艺也能让人清晰地追寻到之前川藏马队带着皮酒囊穿着结实牛皮靴穿越雪山草地进行商贸活动的民族商业文化的踪影。苗族加工的银饰工艺品也有了几百年的历史,精美的银饰加工改进过程也正是民族服饰文化的进化过程。正是由于民族传统工艺品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潜藏,使大多数民族传统工艺品都雕琢了民族文化的岁月痕迹,古朴雅拙的民族传统工艺品中仿佛能见到民族文化在岁月中的沧桑,观者的怀旧情绪和对传统工艺的怀念在民族传统工艺品中得到了释放。

(三)独特民族文化风格的表征

与普通工艺品相比,民族传统工艺品在材质、色彩运用、工艺、效果、文化韵味等方面多有不同。如果用一个精辟的词汇来形容民族传统工艺品,那就是独特。在工业化社会发展时期,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来自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相同的磨具、相同的工艺、同样的材质造就了很多面貌相似的工业产品。从民众的审美视角来看,再好的产品如果随处可见,也会产生审美疲劳。从民族传统工艺品来看,工艺品的产生大多是源于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继而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精神需求,因此满足民族民众的实际需求是工艺品产生的首要前提,而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广泛,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材质材料各有不同,因此独特便成了民族传统工艺品的突出特征,来自不同民族地区的风格迥异的民族传统工艺品成为不同民族独特文化风格的表征。藏族腰刀具有生产、生活、自卫、装饰等效用,俗话说“靠山一把刀,临河一张网”,因此藏族人都以能拥有一把白玉藏刀而自豪。藏族地区盛产松耳石、白银等原材料,犀牛、羚羊是藏族地区的特有动物,因此藏腰刀在原料制作上与其他地区的刀具有所不同,刀把均用骨头、牛角、木料、黄铜、玉石、白银等镶成,有的甚至用羚羊角、犀牛角、金子等镶嵌,刀鞘用优质木料制成,以花纹多样的铁箍箍紧,有的用牛皮缝成,使人感到古朴威武,并点缀着各种宝石、珊瑚、松耳等珍宝奇石,腰刀的材质及工艺制作中无不透露出藏族文化的独特气息。不同材质、不同工艺、不同文化内涵使得众多民族传统工艺品形成了风格独特、个性十足、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象。

(四)地方性文化知识的阐释

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殊的,和当地居民的生产行为、生活方式、宗教礼仪、地域文化、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存在。这些充满地域、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工艺品在特定地区、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滇西北的大理石、扎染、银铜器、木雕、石雕、木牌画、土陶器等手工工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性特征是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本质特征。云南四大族系25个少数民族根据多样性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形成了由气候、环境、种族与文化心理混融而成的众多民族文化圈。适应不同地区民族的世俗生活、生产方式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承载其环境、气候、种族与文化心理的文化符号,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承载了各民族人民实用、行为观念的文化信息,体现了民族、群体与其生存的环境、空间、历史的关系。彝族历史上长期从事游牧业,经常迁徙,不便使用陶瓷器。因此彝族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就地取材,学会了制作各种木质器具。制作器具用的是传统刳木车,脚踏转轴、使刳刀旋转,便可制成木碗、酒具、烟斗、兵器、马具、毕摩用品等20多个品种。[3]彝族的刳木工艺品源于彝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红河哈尼族建水紫陶的成功则与其境内五彩山的泥质有重要关系,因为该山的陶泥含铁量高,因此造出了陶器才能硬度高、强度大,富有金属质感。不同的民族传统工艺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文化气息促成了民族传统工艺品中的地方文化意象。

(五)鲜活的民族文化符号

一个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尤其是传统民族民间工艺总会让研究者,尤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者把该工艺文本作为一种特定地区、民族的文化符号来看待,自觉不自觉地把该文化符号所指涉的特定地区民族的宗教、习俗、礼仪、祭祀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民族传统工艺品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层面构成了一个相对复杂的从形式到意义的体系,全方位地反映出了其民族的生存及价值观念。不同的民族传统工艺品代表了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腰刀是藏族文化的象征,刳木餐具是彝族文化的代表,壮锦意味着壮族文化,西兰卡普则是彝族文化的符号,剑川木雕是白族文化的写意,刺绣、蜡染是苗族文化的标示,等等,不同民族传统工艺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是鲜活的民族文化符号,在文化信息沟通便利、社会流动频繁、工业化生产普及的现代社会,民族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和生存场景发生了巨大改观,多重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出现,使得民族传统工艺品的实用性和欣赏性受到冲击,农牧区的传统陶器和皮酒具更多地成为家中的摆设和装饰,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化的塑料制品。失去赖以衍生的场景,许多民族传统工艺品没落或消失,民族传统工艺品在很多人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遗存下来活着的文化符号。

四、 结语

民族传统工艺品覆盖了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休闲装饰等各个领域,在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苗族人说“无绣不嫁女”,没有腰刀装饰的藏族汉子仿佛就失了气势,各民族对民族传统工艺品的观念与运用充分说明了工艺品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关系,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性特征赋予民族传统工艺品丰富的文化意象。

[1]高照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1).

[2]李 炎.再显与重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当下性[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9).

[3]王开友.巴蜀民族风情[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2).

[4]尕藏才旦.青藏高原游牧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9).

[5]谌爱华.秦 勇.论少数民族工艺品的保护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13,(4).

[6]薛 宝.少数民族妇女的知识和文化——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及服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4).

猜你喜欢
工艺品意象民族
艺术工艺品欣赏
大众文艺(2023年1期)2023-02-08 02:57:40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我们的民族
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20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53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