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雪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贵州·贵阳 550081)
近年来,贵州职业教育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以来培养输送了60万名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建设了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旅游学校等一批国家级示范(骨干)职业院校,为贵州和全国培养输送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
贵州职业教育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特色不明显、办学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014年新出台的《贵州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提出了培养一支民族民间文化职业教育传承队伍、建立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计划、创建贵州多民族文化教育保护与产业应用相结合的“三大工作目标”,促进职业教育有关学科专业建设与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原生态文化资源向产品转化,提升产业发展文化内涵,推进文化传承、文化创意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因此,如何将贵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到全省职业教育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安定团结稳定的局面,民族大团结是支撑贵州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贵州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与省内长期以来民族团结和谐融洽的良好局面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广大的民族地区依靠自身的努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与其他地区齐头并进,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另一方面,广大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始终没有给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全省各行各业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来。近年来,贵州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把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可以让广大职业院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进一步理解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促进贵州和谐发展。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为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会议精神,国家各有关部委相继出台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指导意见,对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收到了巨大的促进效果。
当前,贵州正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贵州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强大的助推作用,以及文化建设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贵州高举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旗帜,正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必将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促进作用。贵州作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决定了将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是其特色化发展和社会需求新变化的根本需要。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贵州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各项经济指标连续十几年保持高位增长。2014年,全省共计接待游客3.21亿人次,同比增长20.08%,旅游接待总收入2895.98亿元,同比增长22.16%,实现旅游增加值780亿元。随着“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不断延伸,旅游及文化产业对各类民族民间人才需求将会增加。据预测,我省每年各类旅游直接从业人才需求量达1万多人,大量的人才需求除了有限的旅游及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给外,许多专业人才将来自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贵州作为文化旅游大省,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了解,甚至比较熟悉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会成为为贵州旅游大发展输送人才的基础力量,从而为贵州早日实现旅游强省建设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畲族、仫佬族、羌族、满族共17个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采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成为贵州的一块绚丽的瑰宝。
1.民族节日丰富多彩
“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这是贵州民族节日繁多的真实写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400多个,集会地点1000多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查白歌节”;侗族的“侗年”、“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的“赶年”;瑶族的“盘王节”;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等。
2.民族歌舞绚丽多姿
贵州是一个歌的海洋、舞的世界。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苗族飞歌”,气势磅礴、曲调庄严、音域宽阔的“侗族大歌”,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等。戏剧品目繁多,有苗族高台戏、侗戏、布依戏、傩戏等。地剧和傩剧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而芦笙舞、苗族反排木鼓舞、铜鼓舞等民族舞蹈也深受赞誉。少数民族独具风格的歌舞,是中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3.民风民俗引人入胜
贵州少数民族在服饰、饮食、生产、婚姻、丧葬、娱乐、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形成了许多奇特的民族风俗。如苗族的服饰就多达100多种,让人叹为观止;侗族的腌肉、腌鱼,苗族的酸汤食品系列使人垂涎欲滴;奇特的婚俗更是引人入胜,如苗族的“游方”、布依族的“浪哨”、瑶族的“凿壁谈婚”、侗族的“行歌坐月”、水族的“草标传情”、彝族的“龙门盘歌”、土家族的“哭嫁”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4.民族建筑特色鲜明
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间建筑,式样繁多,风格迥异各具千秋。较突出的有黔东南和黔西南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干栏”式住房;瑶族的禾榔、禾晾,白族的寺院建筑等。尤其是侗族鼓楼、风雨桥,布依族石头房,苗族吊脚楼最具特色,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5.民间工艺精湛繁多
在贵州,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产品有银饰、蜡染、刺绣、挑花、漆器、陶器、箫笛等。安顺布依族蜡染有“东方第一染”的美誉;台江施洞银匠村的苗族手工银饰早已走出海外,蜚声世界;仅仅一个苗族刺绣就有平绣、结绣、辫绣、叠绣、破线绣、织花和抽纱等不同的工艺,真可谓技艺精湛、名目繁多。
6.民族体育传承悠久
贵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竞技为主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高脚竞速、打陀螺、抢花炮、赛龙舟等;另一类是以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为内容的表演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狮、舞龙、顶杠、上刀梯、跳竹杆等。
将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不能简单地把某一民族的文化硬加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在实际操作中,既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突出区域特色、民族特色,还需要考虑不同地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学校实际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把差异化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目标与民族民间文化内容进行无缝衔接。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界定的规格、层次及其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从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出发,可考虑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分为五类课程进行设置。
1.针对所有专业开设的民族民间文化通识课程
这一类课程主要以介绍贵州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提倡多元文化共存、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通过这类课程既让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教育,使学生感受到贵州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培植民族文化尊严。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
2.针对文科类专业开设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基础理论课程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丰硕,有物质类文化遗产,也有口述及非物质类遗产,通过开设这类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为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针对特定专业开设的民族民间文化专业课程
这一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指向性,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定专业课程。如针对高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贵州导游基础知识》,针对高职音乐专业开设的《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等课程。
4.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的各类专业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技艺课程
这类课程应充分结合区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学校实际情况开设,根据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优势资源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如在黔东南地区的高职、中职院校可开设以苗、侗民族民间文化为主的选修课,如侗族大歌、苗族舞蹈、苗族银饰工艺与制作等课程,而黔南地区的高职、中职院校则可开设布依族音乐赏析、水书书法等课程;安顺地区的高职、中职院校则可开设蜡染制作等课程。
5.在其他课程中加入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内容版块
除了单独开设相应的民族文化理论、技艺课程以外,还可结合把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内容加入到其他课程之中,通过课程设计,把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其中。如在音乐欣赏课程中加入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内容,形成独立的单元或项目,在贵州省情课程中加入贵州民族文化专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加入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
加大少数民族文化课程教材开发建设力度和统筹协调,通过以专业或区域为统领,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教材。相同文化类型区域的职业院校共同编写和使用统一的教材,中职学校的教材要比高职院校的教材更加通俗易懂。如贵阳地区的职业院校可共同开发针对贵阳市区域内院校的教材,黔东南州可由黔东南职业院校共同开发相应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教材,确保一定专业范围内或地域范围内教材的相对统一。通过统筹协调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确保教材的质量,更加有利于形成精品教材,便于推广与使用。
教师是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正常开展教学和取得实效的关键,培养一支适应时代需要,懂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师资队伍,必须着眼于长远打算。一是加大全省职业院校少数民族文化理论教师的培养,提升这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二是加大少数民族技艺专业技能师资的培养,提高专业师资的实践动手能力;可通过在省内高校如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设立相关的专业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专门人才,或设立民族民间文化教师培训基地,大力培养和培训高职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专任教师。
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等多形式、多渠道,建立一批为开展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实践课程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如苗族刺绣实训基地、蜡染实训基地、银饰制作实训基地、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展演室、贵州民族文化研究基地等,进一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加强教学条件保障,切实提高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可以通过与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少数民族民间艺人等合作,建立相应的“工作室”为少数民族文化实习实训提升便利条件,如“银饰制作传承大师工作室”、“刺绣制作传承大师工作室”等,可开展相应的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研究,又可作为实训场所,开展相应实践教学。
2014年,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文化厅联合下发《贵州省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全力助推贵州省职业院校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办法》从2015年起实施,每年拟安排500万元用于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特色重点专业建设、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创新团队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办法》的出台无疑为推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进入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联合民宗、文化、旅游、体育、住建、经信、农业等多部门,根据各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整合资金、政策等资源,加快推动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工作,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定期组织院校之间的观摩与学习,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制订科学的实施计划,按照教学要求在全省不同地区的职业院校,选择不同专业进行教学分类试点,在对教学成果进行有效评估、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职业院校进行全面推广。待教学成熟后,可在全省本科院校选择相关专业进行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学试点工作,以进一步扩大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贵州“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正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后发赶超”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将贵州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既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又可丰富素质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吸引力,从而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教育。
[1]徐 咏.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1,(6).
[2]魏 霞.关于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3).
[3]贵州省旅游局,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旅游[M].出版社,2010.
[4]贵州省旅游局.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 规 划 (2012-2020)[M].北 京:中 国 旅 游 出 版 社,2012.
[5]陈文举.贵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2007,(4).
[6]魏建军.基于差异化理论的桂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构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7]龙耀宏.关于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 (课堂)情况的调查报告[DB/OL].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8]徐美娥.谈多元文化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