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条件下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2015-08-15 00:47:10周雪莲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凉山州彝族民族

周雪莲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

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和云南省交界处,占四川省陆地面积的12.45%,总面积为6.04万平方公里,辖区有17个县(市),人口497.24万人,其中包括彝、藏、蒙等13个少数民族,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占该地总人口的50.71%,也是四川省少数民族类别最多、最集中的地区。[1]全州主要分为汉族、彝族、藏族为主体的安宁河谷地区、大凉山彝区和木里藏区三大经济区。[2]

一、 四川凉山民族地区概况及资源优势

(一)矿产资源

凉山州位于矿产资源丰富的攀西地区,具有埋藏浅,容易开采,可利用价值高的特点。现有中型及以上矿床93处,已探明矿种84种,其中60种有相当的储量,居全省第一位的有富铁矿保有储量4985.8万吨,锌矿保有金属量267.04万吨,锡矿探明储量4万吨,轻稀土保有稀土氧化物总量103.06万吨。[3]此外,还有探明储量的金属、非金属、能源矿产地470多处。[4]这些资源为凉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生物资源

凉山州是我国第二大烟草产区、四川省三大牧区之一。具有“低纬度、高海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垂直变化显著,具有日照足、辐射强、日温差大等特点,年均日照2000小时以上,是成都市的3倍,[5]年平均温度在摄氏14~17度,为花卉、蔬菜、水果、药材等优质农作物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享誉省内外。这里的经济作物优势明显,甘蔗平均亩产5吨以上,平均含糖量13.5%。凉山州也是四川省的三大林区之一,16个县(不含木里县)均是四川省飞播造林的重点地区和木材主要生产基地,森林面积2000万亩,木材蓄积量1.59亿立方米,以及丰富的林副土特产品。[6]此外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该区域总共有661种野生动物,其中二级以上国家级保护兽类26种和鸟类47种,中草药类则多达2400种。

(三)再生能源

凉山州的水能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落差较大的雅砻江、金沙江和大渡河三大河流经该区域,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也有数百条之多,且具有一定的水能开发潜力。[7]水能可开发量,占四川省的57%,全国的15%,总量高达6387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的主要电源点。近年来我国在三江流域上规划修建的14座水电站,其中有12座就在凉山州境内。

(四)旅游资源

凉山州现有4A级景区4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7个,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160多个,包括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会理-西昌-冕宁”,我国唯一展出彝族奴隶时期文物的博物馆,佛教圣地灵山寺和木里大寺,以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昌和会理。还有民族民俗旅游资源,例如凉山州盐源县沪沽湖的摩梭人文化和西昌市“彝族火把节”,摩梭人文化是保留至今全世界都极珍稀的母系氏族的文化遗存;而“彝族火把节”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十大民俗节日。

二、 四川凉山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障碍

(一)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

凉山州民族地区地貌复杂多变,盆地、平原、丘陵、高原等地貌交错,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相差5653米,平均海拔超过2500米,70%以上区域在海拔1000米以上。这些地区海拔悬殊,[8]气候垂直变化大,降水量少,土地贫瘠,地广人稀,经济分散,经济总量小,[9]不适合大规模农业开垦。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差异大,直接影响了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除凉山州安宁河谷流域的五县一市经济较好外,其余少数民族为主的11个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究其原因,安宁河流域地处凉山州的交通干线-成昆铁路和108公路国道,其他县以公路为主,甚至个别乡村还存在公路未通的落后情况。落后的交通严重阻碍[10]了经济发展,该区域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都难以进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据统计,2009年国庆期间,凉山州有超过90%的旅行社因买不到团队返程票而停业,可见对经济的制约明显。

(二)经济开发粗放,环境污染破坏严重

凉山州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以种植业或畜牧业生产为主,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并且,由于少数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以及粗放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导致出现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剧而导致土地更加贫瘠的情况。此外,凉山州的矿山开采集约化程度差,矿产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开采技术落后,导致采选回收率低,采矿成本高以及综合利用率不高等情况;私挖滥采,采富弃贫,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11]许多矿产企业粗放地开采矿产资源,不妥善处理选矿尾渣、采矿废石和采空区,对矿山及周边森林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引起水土流失以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有些企业还不做处理直接把选矿水排入河道中,造成水体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12]即使第三产业旅游业发展也以观光为主,片面追求旅游业的观光人群数量等指标,这对于生态脆弱的多民族聚居区来说影响相当严重。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2012年,凉山州民族地区生产总值11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位列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第一位。[13]201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18.8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87.9亿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16.0亿元,同比增长11.3%。凉山州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9.5:52.4:28.1,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显著,根据西蒙·库兹涅茨三大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判断,凉山州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凉山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2014年较发达的安宁河流域六县一市生产总值占到凉山州的72.7%,而彝区和藏区11个县生产总值仅占全州的27.3%。在民族地区劳动力仍然高度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难以吸纳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凉州民族旅游发展又存在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民族文化“同化”现象,同时缺乏科学、系统的促销方案,省外的知名度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也就不能吸纳更多就业者。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

凉山少数民族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彝族的贫困。2012年凉山州总人口497.2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69.28万人(彝族人口252.13万人),占总人口的54.15%(50.71%),全州彝族人口的一半多,130万彝族人口都居住在凉山州的12个贫困县。此外,由于彝族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跨入现代社会,大多数彝族又居住在山间和高寒山区,因此彝族聚居的农村都维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使凉山彝族地区农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一直未得到有效转移,大多数劳动力仍滞留于第一产业。民族地区劳动者普遍存在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总体素质教育水平偏低,难于直接转移到第二、三产业,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2.7%,而凉山州还不到20%,[14]特别是在母语“彝语”为主的彝族聚集地更为明显。因此,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增长,还需要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

三、 积极推动四川凉山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模式

(一)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扶持当地发展

1.扩大基础建设投资

凉山州民族贫困地区由于地域复杂、人口稀少,整体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要加大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等投入,解决民族地区电力、通讯、交通和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其中,旅游交通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方便、快捷、低廉的旅游交通直接影响旅游地的可进入性,从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凉山州地区位处我国西南内陆地区,游客进入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较高。因此,应该大力加强旅游交通建设,重点发展大众性航空、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对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

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凉山州民族地区的发展应该根据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以及破坏者赔偿的原则,建立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支持等举措,从国家、地区、产业三个角度,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合理补偿,这是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3.增加教育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资金来源由中央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实际上很多民族贫困地区中央财政投入所占比例低,而地方财政又比较困难,导致义务教育难以实施。应该增加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减轻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和农民的经济负担,改善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水平。

(二)民族地区应大力发展优势低碳产业

1.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工业

民族地区把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相结合,是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必然的选择,因此,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应该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特色工业,以其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等资源禀赋为依托,对区域内部各经济要素与生态环境间相互整合、协调发展。从少数民族自身利益出发,开发特色产品和产业,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一方面发展清洁能源,根据各民族地区自身特点,发展风能、水电、太阳能和地热能等,以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粗放型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应该向精深加工转型,走延伸矿产资源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因此应该加快成都-凉山工业园区、西昌钒钛产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布局的建设,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包括水电、有色金属、稀土等,建立相关产业集群,构筑现代工业发展体系,以工业振兴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2.发展生态特色品牌旅游

要保护凉山州当地民族原生态环境旅游开发,就应该尊重凉山州当地民族文化、生活方式和信仰,重点进行民俗文化结合生态深度旅游的方式开发,并进行多项资源整合和综合深度全方位开发,以单项旅游开发为主导,兼涉其他的综合项目开发,多层次的、多角度地充分发掘出吃、住、行、游、娱、购的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民俗风貌,在部分较为深入民族生态居住区域可以采用小众旅游的开发模式。例如探险、远足等旅游模式,开发规模、服务方式和营销策略都针对部分特殊的市场或消费者。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从而对凉山州民族地区民俗进行整体性开发。

3.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凉山州拥有极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根据凉山州不同县域发展特色农业,例如在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的安宁河、金沙江、雅砻江三条流域区内,种植优质稻谷、蔬菜、水果和烟草;在宁南、会理和会东地区可以种植蔗糖、蚕桑和石榴;西昌德昌片区培育花卉基地;昭觉、布拖和美姑等区域则开发野生蔬菜、野生菌类等珍贵林下资源。并且,不能停留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应该通过精加工初级农产品,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

[1]秦 容.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旅游发展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中国商贸,2010,(20):167-168.

[2]徐泰华.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凉山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调查[J].四川劳动保障,2011,(7).

[3]仰 协,刘 斌.凉山的特色[J].四川省情,2003,(3).

[4]刘 曦.关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24):72-73.

[5]刘 莎.凉山州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3,(11):75-79.

[6]王 治,杨 柳.浅析四川民族地区生物资源的利用及环境保护问题[J].四川环境,1995,(2):74-75.

[7]柯弼川,李 波.凉山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与应对措施[J].经济师,2007,(2):279-295.

[8]董应龙.凉山彝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12):1-4.

[9]郑长德.凉山彝族自治州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3):44-51.

[10]娄海灵.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商业经济,2012,(8):36-39.

[11]陈忠华,韩方建.凉山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探讨[J].四川有色金属,2011,(12):1-3.

[12]杨 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7):115-117.

[13]张乐颖.阳光拥抱的土地[J].党的 (建设城市版),2012,(4).

[14]马小丽.民族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农业经济,2012,(9):35-37.

猜你喜欢
凉山州彝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彝族海菜腔
心声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36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四川蚕业(2020年3期)2020-07-16 08:09:42
彝族荞粑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族学刊(2019年2期)2019-05-15 10:39:02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广西蚕业(2016年4期)2016-06-23 08: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