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诸子思想对唐代鲜卑族后裔元结的影响

2015-08-15 00:47:10彭小乐王素敏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墨家道家儒家

彭小乐 王素敏

(1.华中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2.防灾科技学院 人文社科系,北京 101601)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人,中唐时期诗人、散文家。关于元结的生平,《新唐书·元结传》载曰:“元结,后魏常山王(元)遵十五代孙。”[1](P169)据孔德考证,元结当为元遵十二世孙。元结祖上显赫,曾居要职,“曾祖仁基,字惟固,从太宗征辽东,以功赐宜君田二十顷,辽口并马牝牡各五十,拜宁塞令,袭常山公。祖亨,字利贞,美姿仪。尝曰:‘我承王公余烈,鹰犬声乐是习,吾当以儒学易之。’霍王元轨闻其名,辟参军事。”[1](P169)作为鲜卑拓跋氏后裔,元结对中唐两次重要的文学运动——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均作出重要贡献。《四库全书总目·毘陵集》云:“开元、天宝间,诗格大变,而文格尤袭其规,元结与及奋起湔除,萧颖士、李华左右之。”[2]清人蒋湘南《唐十二家文选序》认为:“唐之文凡三变:初则王杨卢骆沿六朝之格,而燕、许为大宗;继则元、梁、独孤牵东汉之绪,而萧、李为最雄;至昌黎先生出,约六经之旨,然后炳焉与三代同风。”[3]何诗海《晓鸡谁唱第一声——论元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地位》[4]称元结为新乐府运动先驱。元结对唐代的诗歌散文革新功不可没,其文学观受儒道思想影响深远。

元结为良吏。他曾任道州刺史、容州刺史。道州、容州两地分别为湖南、广西偏远之境,且常受敌入侵,动乱不安。元结屡次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任道州刺史时,正值“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州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1](P35)被洗劫后的“道州旧四万余户,经贼已来,不满四千”,[1](P34)元刺史率领百姓重建家园,为民营舍给田,请求朝廷免除徭役,两年内流亡归者万余,“贼亦怀畏不敢来犯。”[1](P168)容州常年为少数民族占领,元结只身入山洞与少数民族首领谈判,“身谕蛮豪,绥定八州。会母丧,人皆诣节度府请留,加左金吾卫将军。民乐其教,至立石颂德。”[5]此等良吏,杜甫赞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少安可待矣。”[1](P161)元结治州有功,他的吏治文学思想受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影响甚深。

(一)儒家思想

元结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十七岁时折节向学,受业于“才行第一”的兄长元德秀,元德秀为圣贤君子,受儒家思想浸润颇多。在世风日下的盛唐末期,元德秀、萧颖士等极力倡导以儒家文化来拯救社会。元结在元德秀的影响下,推崇儒家的忠孝仁义,他身体力行践行儒家思想,对天子尽忠,于父母尽孝,对待亲友讲究仁义,体恤下属,爱护百姓。

元结倡导儒家诗教观,主张文学反映现实,为政治服务。他作诗文批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唐代社会。天宝中期,由于社会承平已久,国家富强,边患无忧,玄宗开始怠于政事,沉溺于声色之中。“朕今老矣,朝事忖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6]唐玄宗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臣,不理朝政。元结作《喻友》讽刺李林甫的欺上瞒下行径。在《自箴》中批判“时士教元子显身之道”[1](P81)的谄媚之举,在《说楚篇》、 《丐论》 等深刻揭露天宝时期的社会弊病——欺诈虚伪、纵情声色、献媚阿谀。

元结主张以儒家思想教化时人,重建纲常有序、慈孝仁和的社会。他向往太古社会,作《思太古》以追忆。他希望能以古人遵守的儒家礼教观来化时、化世。 “因慕古人,清和蕴纯,周周仲仲,瘱然全真,上全忠孝,下尽仁信,内顺元化,外娭大和,足矣。”[1](P75)元结作《订古五篇》,订正“上古失之,中古乱之,至于近世,有穷极凶恶者”[1](P77)的儒家纲常伦理,希望回归“前世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道”[1](P77)他以古代君子的立身行事准则要求自己,强调忠孝、仁信等儒家伦理。他在《乞免官归养表》中陈言要以孝事亲,目睹随军战士父母、孤儿的贫困生活后,作《请将士父母粮状》 《请收养孤弱状》上书朝廷,请求给予随军将士父母粮贴,收养军中孤弱小儿。他欣赏有君子节操、不为贫贱相移的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等人,且其诗文编入《箧中集》,希望他们的人格砥砺后人。儒家思想对元结的影响甚大,元结的文学观受儒家诗教观影响,他的吏治思想也有深刻的儒家印记。

(二)道家思想

虽元结自称“儒生”,[1](P24)但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天宝时期政治的变化,《孝经》 和《老子》 被列入文儒必修课。开元十年,玄宗训注《孝经》,颁示天下。天宝三年,明确规定‘自今以后,令天下家藏《孝经》 一本,精勤诵习,乡中之学,倍增教授’……天宝四载以后,以老子《道德经》列为诸经之首。”[7]唐玄宗在思想领域大力推广道家思想,致使大批唐代世人追求清静无为、崇尚隐逸之风。弃武从儒的元结祖父元亨,本希望儿子元延祖能沿袭家学习儒,不料元延祖淡泊名利,向往清净无为的恬淡生活,元结亦然。他受父亲隐逸淡泊性情的影响甚大,对名利官衔缺乏兴趣。他放弃朝廷的多次重用提拔机会,曾辞去代理的荆南节度使一职,两度辞去道州刺史,弃容州刺史及容管经略使等。

道家思想对元结影响深远。元结任道州刺史或隐居道州期间,他的诗文有浓厚的道家风韵,“无为”“静和”“忘情”“顺命”等高频词即是明证。他任道州刺史时,曾游无为观、无为洞,作《宿无为观》诗一首:“九疑山深几千里,峰谷崎岖人不到。山中旧有仙姥家,十里飞泉绕丹灶。如今道士三四人,茹芝炼玉学轻身。霓裳羽盖傍临壑,飘飘似欲来云鹤。”[1](P36)无为观是道观,该诗描绘的缥缈仙境、炼丹仙术给无为观蒙上浓厚的玄学色彩,表明元结对道家思想颇有感触。又,元结曾有《无为洞口作》:“无为洞口春水满,无为洞傍春云白。爱此踟蹰不能去,令人悔作衣冠客,洞傍山僧皆学禅,无求无欲亦忘年。”[1](P36)无为洞别名嘉鱼洞,地处九疑山永福寺后山崖下,洞中清泉涌流,元结游览此地后在岩壁题刻“无为洞天”,因此得名。元结见洞中道士“茹芝炼玉学轻身”后,心生羡慕之感,并希望自己也能获得解脱。其次,元结规劝世人顺应天命,随心随性。他认为人应像自然界的草木一样忘却世情,“借问多寿翁,何方自修育,惟云顺所然,忘情学草木。”[1](P21)即不要刻意强求,顺应自然造化。在《述命》中援引自己与清惠先生的对话:“元子尝问命于清惠先生,先生曰:‘子欲知命,不如平心,平心不如忘情。’喏曰:‘幸先生教之。’先生曰:‘夫平心能正是非,忘情能灭有无。’”[1](P75)元结将困惑告知于清惠先生,清惠先生认为惟有“忘情”才能“知命”。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忘情”,足见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那么,元结倡导的无为忘情究竟是他的淡泊所致,还是逃避现实的无奈之举?元结在《夜宴石鱼湖》 中曾云:“醉昏能诞语,劝醉能忘情。坐无拘忌人,勿限醉与醒。”[1](P45)元结在多篇诗文中不断强调“忘情”,他通过醉酒来达到忘情的目的,这可说明元结内心其实不平静,他用酒精来麻醉思维,以此忘情。从侧面也可看出道家思想是元结为达到外部世界与个人内在平衡而使用的武器,他倡导忘情应该是避世的需要。另,“主柔守静”为道家重要思想,元结数次提及“静和”二字。在《喻友》中他阐述个人的人生选择不外乎两种:“不方正中信以显荣,则介洁静和以终老”[1](P52)。“方正中信”与“介洁静和”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方正中信以显荣”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写照,“介洁静和以终老”为道家出世思想的体现,二者本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元结的言外之意是如果不能实现建功立业的雄伟抱负,便将归隐终老,这一点也符合多数唐代士人的人生选择。很多有抱负的唐人在不能实现抱负时,不得以才被动选择“静和终老”这种生存方式。而元结跟他们截然不同,他不会热衷名利,但在国家、百姓有需要的时候一定可以挺身而出,为国尽忠,为百姓谋福祉,即使身在官场也保留有道家的淡泊与静柔。如果没有这种需要,他便主动回归山林、享受躬耕归隐的田园生活。

(三)法家思想

元结的吏治思想受法家思想影响较大。他在《演谟》 中提到注重发挥贤能之士的辅政作用:“圣人须极道于常臣,贤人须滋德于庸君,使道德优优,不丰不纷,乃须杀而不淫,罚而不重,戒其虐惑,制其昏纵。”[1](P50)元结提倡治理国家应重用贤士,奖惩严明。他在《系谟》中倡导树立法治精神及任人唯贤,“其刑法在大小必当,理察平审……其任用在挍抡材能,察视邪正,不可授付非人,甘顺奸佞。”[1](P51)对于触犯刑法者,需根据事实量刑;其次,选拔人才要举贤任能,远离奸佞,这些思想与法家的主张一致。

又,《辨惑二篇》强调法令的重要性及制定准则。《辨惑二篇·上篇》曰:“先王作法令,盖欲禁贪邪,绝凶暴,使人不得苟免,是以恶蒙异世之诛,善及子孙之赏。若法令不行,则无以沮劝,苟失沮劝,则赏罚何为。”[1](P119)制定法律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公平,惩恶扬善。但在以人治为主、靠天子权威维系的封建社会,法律的制定标准不免带有君王主观色彩,对此,元结强调依法行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辨惑二篇·下篇》 中他进一步提出“赏善罚恶”并重的观点:“畏陷人于法。故先于禁制,有抵犯者,理而刑之,示其必常也。人始知惧,先王欲人自新,故为善者赏之,俾人劝而无惧。然后乃理,所以施赏罚于人民,令似衣冠,不可脱去,如此殷勤,乃能措刑杀,致太平耳。故曰: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赏罚不行与过差必止,若如此。”[1](P120)《县令箴》 《系谟》提及制定赏罚细则标准,“太宽则慢,岂能行令;太简则悚,难于为政”[1](P126),“其刑法在大小必当,理察平审,不可烦苛暴急,杀戮过甚。”[1](P51)制定宽严得当的赏罚细则,能促使法律发挥威慑与激励的并重作用,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四)墨家思想

墨家重视生产。元结深受墨家重农观念的影响,其隐居瀼溪期间与乡邻一同耕种,“自厌久荒浪,于时无所任,耕钓以为事”[1](P26),“昔贤恶如此,所以辞公卿。贫穷老乡里,自休还力耕。”[1](P25)他把酒话桑麻,闲时力耕种,享受劳动的快乐与自在的惬意。不懂耕作的元结曾向乡民虚心请教稼穑之事,“四邻皆渔父,近渚多闲田。且欲学耕钓,于斯求老焉。[1](P25)这种亲身体验让元结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出任道州刺史期间,身为一州父母官的元结目睹经山贼掠夺后的道州极度贫困,百姓民不聊生,他请求朝廷免除苛捐杂税,让百姓休养生息,鼓励耕种,大力发展生产,终使流亡在外的百姓重回故土,道州得以振兴。这些举措与墨家重视生产的主张一致。

其次,墨家尚俭。元结主张节用,反对朝廷奢靡无度、铺张浪费,提倡节俭适用。天宝年间,由于玄宗溺于享乐,宫廷腐败奢靡之风愈浓。元结在《系谟》中强调务必节用:“其衣服在御于四时,勿加败弊,不可积以绣绮,奢侈过制。其饮食在备于五味,示无便耽,不可煎熬珍怪,尚惑所甘。其器用在绝于文彩,敦尚素朴,不可骈钿珠贝,肆极侈削。其宫室在省费财力,以免隘陋,不可殚穷土木,丛罗联构。”[1](P50-51)他认为衣服要讲究实用,无需过于华丽;饮食只需五味俱全,不必繁杂;器具以朴素为主,力避奢靡;至于王宫室宇,尽量节省,不可大兴土木;至于祭祀,“其郊祀在敦本广敬,展诚重礼,不可淫慢祷祈,僻有所系。”[1](P51)元结从衣服、饮食、器用、祭祀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节俭主张,这与墨子“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煖;夏则絺绤之中,足以为轻且凊……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8]的节用思想相合。墨子认为节用是国家富足、社会安定的基础,元结在《系谟》中强调节俭的重要性,可见他深受墨家思想影响。从元结为政主张与具体行为,可知其与墨家倡导“其生财密,其用之节”、“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的生产与节用并重的理念一致。

元结的文学思想受儒家影响,他的文学创作旨在针砭时弊、救时劝俗。在为人、为政方面,他信奉儒家纲常礼教,坚守仁、义、礼、智、信及忠孝观念,有入世的积极追求,但并非为博取功名利禄,道家的静和与淡泊思想对其影响较大。元结借鉴法家的重贤立法、墨家的重农节用思想,进行吏治改革,从而成为一方良吏。李商隐曾称举“次山不师孔氏”。的确,在儒家思想之外,元结汲取诸子思想,以道家思想化解苦闷与愁绪,将法家、墨家思想融会至其为官理念中,构建了独特的精神世界。

[1](唐)元结撰,孙望校.元次山集[M].台湾:世界书局,1960.

[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集部三.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775.

[3]蒋湘南.七经楼文钞[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88.

[4]何诗海.晓鸡谁唱第一声——论元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地位[J].求索,2002,(4):154-156.

[5](宋)宋 祁,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52.

[6](宋)司马光撰、沈志华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3:810.

[7]葛晓音.盛唐“文儒”的形成与复古思潮的滥觞[J].文学遗产,1998,(6):40.

[8]陈 柱.墨学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4.

[9]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墨家道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先秦显学墨家为何从历史中消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墨学研究——朱传棨著《墨家思想研究》序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一方汉字 几点墨彩——访汉字彩墨家周泰宇
风采童装(2018年1期)2018-04-12 02:04:57
漫画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