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建筑设计中的民族关怀研究——基于后工业景观设计视角

2015-08-15 00:47:10李建伟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关怀景观设计景观

李建伟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洛阳市艺术设计研究中心,河南·洛阳 471000)

引言

在建筑目的、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下,不同建筑物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建筑的物态表象是建筑内涵无声的演绎,循迹探索,便可探知建筑者最初的设计理念。景观是现代园林发展的一种形式,虽然建筑和景观在理论上分属不同的范畴,但从设计角度看两者都属于艺术设计范畴,两者都是设计的产物。即使表现形式及概念不同,两者设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可比性和比较价值。后工业景观原是指在以前作为工业生产用途的设施在废弃之后所进行的景观重建。民族建筑常常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宗教、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关系紧密,它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体现。虽然后工业景观和民族建筑所归属的范畴有所不同,两者在文化属性和形式等方面也多有差异,但究其根本,后工业景观和民族建筑都是以服务民众生产生活需要为目标,设计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两者在设计思想方面殊途同归,必然存在一定的共性可以借鉴。基于以上思路,本文在后工业景观设计视角下,对照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标准,对众多民族建筑现象中所蕴含的建筑理念进行归纳分析,根据民族建筑在建筑文化、生态设计、人文关怀和美学创新等方面与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契合论证了民族建筑设计思想中的民族关怀,这也是民族建筑文化在现实环境下传承保护的艺术价值所在。

一、生活关怀:民族建筑关注民族生活

虽然民族建筑各有不同,傣族的吊脚楼、蒙古族的蒙古包、藏族的碉楼、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等建筑千姿百态,但是众多民族建筑在生活关怀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少数民族村寨选址主要看其土地、水源、资源、地势是否适合,选址必须方便居住者的生活,有利于其从事劳作生产。水源充足是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南方山区,少数民族的“竹筒分泉”将清洁的泉水引入村寨,极大地方便了山区人民的生活及灌溉用水。维吾尔族院落内结合居室的外廊设有炕台或葡萄棚,是维吾尔族人民弹唱、休息、餐饮的地点。楼房庭院中用富于装饰性的小型楼梯、栏杆和檐口将错落有致的房屋连接起来,配以拱廊、石膏花饰、天棚和庭院绿化,整座建筑极富民族风味,也带上了浓浓的人文气息。纳西族“三坊一照壁”式的住宅,正房为一坊,两侧各有一个厢房,三坊与正房对面的照壁组成一个院落,院内对花木果树的种植和盆景的置放等都十分重视,各种花鸟木雕的门窗点缀掩映,使整个民居显得清幽怡人,整个建筑呈现出人在画中且以人为主的人性民居。侗族民居前廊宽敞、开阔,以满足通风、采光、绣花、纺织等家务劳动的需求,是人们休息的半室内空间,侗族建筑满足了侗族人民的多种需求。从各式各样的民族建筑中,可以看到民族建筑在结构、布局、装饰、环境等方面对民族民众需求的满足。民族建筑与后工业景观在人文关怀方面的一致性,其原因正说明建筑和景观为民众服务目标的一致性。前者是在新的文化阶段对目标的呼应,后者则是在原有阶段对目标的呼应,民族建筑的人文关怀同样也说明了民族建筑思想的前瞻意义。由此可知,从前的民族建筑注重人文关怀,注重民族民众的需求,而在未来的民族建筑设计上,人文关怀仍是其不变的起点,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保护意义也正在于此。

建筑和景观都是为民众服务的,民众的需求应该是建筑和景观设计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建筑和景观中必须以人为本,从而使建筑或景观在其凝固的形态中为民众进行人文关怀,这是建筑和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在建筑和景观中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生活需求,并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在建筑或景观中做出调整或更改。工业时代的节奏把民众从自身所处的熟悉环境中分离出来,个体拥有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形成了民众的冷淡、孤独和冷漠,因此工业之后的环境需要重铸民众公共交流的空间,消除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端。以人为本,注重民众需求就成为后工业景观设计的基本思维。从本质来看,后工业景观实质上是意图通过对景观的改变来使民众的心态从工业环境调整到以往的心境,可谓是螺旋式上升之后的线性回归。如果说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是刻意的强调,那么对民族建筑而言,这只是其常态的自然表达而已。

二、文化关怀:民族建筑渗透民族文化

一个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家庭风貌等,往往能通过其民族建筑集中展现,这是一种以物质形态承载文化内涵的形式。每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也必然通过其装饰艺术、家庭形态、建筑风格、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来体现。梁思成说“建筑是最复杂、最庞大的一种人类所创造的造型,它所承载的民族艺术及思想也更强烈、更显著、更重要。”民族文化场景下的民族建筑也具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从建筑格局到装饰,从结构到形式,从民居到公共建筑,从单户到村寨,所有的民族建筑都是在民族文化思想的支配下来进行,同时也因为文化的融合而在建筑上体现出不同文化的反映。民族建筑中也渗透着少数民族的祖先崇拜,如图腾柱、村寨神坛与神树、装饰纹样等都能体现这一崇拜思想,满族古代民居庭前立神杆一根,四时祭祀,满人入关后,此种习俗仍有保留。[1]反映在民族建筑中的文化多种多样,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都是民族建筑所要体现的文化,在文化导向下,民族文化才形成了现有的文化形态。从民间建筑的文化现象来看,文化关怀同样是民族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随着民族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民族建筑也在不断更新,民族文化赋予民族建筑长久的生命力,在文化和建筑的同步变化中,建筑成为文化的标志,而文化也在建筑中得到传承和更新。民族建筑的文化思维和标识与现代后工业景观的文化为轴同出一辙,充分说明了民族建筑所拥有的现代生命力。

任何景观设计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因此时代环境中的科技文明、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带有时代特色的东西都会在景观中得到体现。从后工业景观的文化包含来看,其中的文化包括多个方面:首先,原有的工业设施是当时阶段的工业文明的反映,积存在工业设施中的记忆和文化便成为后工业景观设计最初的文化底蕴;其次,在工业设施废弃的时段,也意味着原有的设施又面对着新的文化环境,现实的文化环境必然会影响到景观的再设计;最后,设计者本身的文化思维,每个景观的背后都脱离不了设计者的主观色彩,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背景不同,必然对景观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设计者无意有意中,景观成为设计者文化素养的一种体现。根据后工业景观的设计要求,后工业景观要在保留原有文化记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文化景观。而新的文化景观又在设计者的文化理解中展开,因此最终的景观必然是多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景观设计的过程始终是围绕文化展开的过程。[2]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文化性要求在朴素的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三、生态关怀:民族建筑与民族环境和谐共建

我国民族地区自然地貌多样,山区、高原、丘陵为多,因此在民族建筑中往往可以看到民族建筑就势造房的例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少数民族建筑的基本出发点。草原游牧民族、森林狩猎民族、山地农业民族以及渔业民族等,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自己的家园。藏族牧民居住的毡房是用牦牛毛编织的毛毡覆盖,此种毡房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易于拆迁。藏族民居以“碉楼”为代表,为土、石、木混合结构的楼房,浑厚朴实,适宜于高寒地区。大理白族地区以风大著称,由于横断山脉为南北走向,大理地区盖房多选择傍山东麓的缓坡地带。大理多西风,因此正房多朝东,这是民居建筑顺应自然条件的选择。南方少数民族的“干栏”式民居,竹木结构,底层架空,以避潮湿。另外由于多数民族地区经济较为滞后,多以农业或畜牧业、渔业为主,对自然的依赖较大,敬畏自然是众多民族的突出特征,反映在民族建筑中便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3]如部分民族对于建筑用木的控制,以及就势建房而不是改变地貌特征等现象都是民族建筑在生态方面的体现。民族民众在建筑上与自然环境的因势就势、因地制宜,使得民族建筑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较好地融为一体,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对后工业景观设计而言,原有工业设施已经构成了设计的景观基础,注重生态、保留特色是后工业景观的基本要求,是设计意识的自觉,虽然民族建筑的生态意识是因当地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所决定,但从人类发展来看,自然生态环境平衡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此民族建筑不自觉的生态意识不能抹杀其在设计思想方面的前瞻性,这也是未来民族建筑仍然需要坚持的方向。[4]

景观都市规划主义认为,自然系统和城市基础设施一起构成了城市构架,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要在原有自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建设运动,给予自然系统充足的发展空间,保证城市系统的生态平衡。自然与城市、现代与过去在城市建设中交汇,并形成和谐共建的格局的前提是景观环境的生态设计。对后工业景观而言,其本身要在原有废弃工业基础上进行景观重建,要保留原有景观的特色,并形成新的景观,前后景观的和谐是第一要素,因此注重生态和谐是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这种生态和谐是指后工业景观与地域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的一致,而注重生态和谐与平衡正是民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四、审美关怀:民族建筑延伸民族审美意识

后工业景观设计实际是在废弃工业设施基础上的重建,并要把原有的工业景观和改建后的景观融合为一个完好的整体,是美的创造,相对于普通景观设计,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限定性更强,因此其美感创造更不容易,这是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难点,也是景观设计美感的来源。后工业景观而言需要设计者在相关环境因素的制约下,进行更多的美学创新,美学创新也是后工业景观设计效果呈现的关键。

后工业景观设计的美学创新实质就是原有美感的发掘和延伸,许多民族建筑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维。以西南山区的民族建筑为例,由于该地区地势崎岖不平,可供建房的平地有限,为了拓展建筑空间,居住在山区的苗族民居,依山就势,在充分利用和开拓山区的建筑空间方面,有许多新的创意,善于利用山区的零碎地形成前移、或筑台、或吊脚以调整平面,建造出极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苗族吊脚楼以歇山顶为主,以“三间二磨角五丈八八歇山式”为最佳选择,最终使半边楼形成了轻盈玄虚的造型,具有飘逸清新的格调。苗族建筑的结构和格局本身是因为地形地貌制约不得已而为之,在其不经意的建构创新中却使得建筑形成了新的美感。傣族的竹楼、壮族的麻栏、侗族的宽敞型干栏等,在平面布局及建筑造型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最终形成了多元化的各有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形态。对于美的呈现是所有建筑和景观应该具有的状态。艺术和建筑领域普遍认为,过分的理智会限制情感的表达,因此在一段时期内,为了表现对理智的突破,部分建筑呈现出了随意和怪诞的形态,形成对建筑美的逆反,后工业景观设计是为了形成新的符合大众审美的景观,因此在景观设计上的美学创新自然也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民族建筑始终都是源自民族民众的审美而建,因此其在审美方面的延伸必然也不会背离民族民众的审美意识。[5]虽然后工业景观设计和民族建筑在美学方面的起点并不一致,但是由于目标一致,两者最终在美学创新上达到默契,民族建筑在展示其审美前瞻性的同时,也由此展示了其在现代潮流中的旺盛生命力。

结束语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经过各族民众智慧的创造和文化的沉淀,最终形成了现有的民族建筑形态,虽然其在形制方面并没有大起大落,但是在岁月的洗练下,民族建筑已经和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因其内在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而使得民族建筑历久弥新。后工业景观设计视野下,民族建筑在多个方面的前瞻性是由于民族建筑满足了民族民众根最原始、最纯粹的建筑需求,而后工业景观设计也正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人类对建筑的需求本质回归,民族建筑所蕴含的建筑理念在未来仍将熠熠生辉。

[1]王绍周.中国民族建筑(第一卷)[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刘抚英.后工业景观设计[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3]徐仁瑶.中国少数民族建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4]蔡 毅.生态美学与环保使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5]赵曼丽.贵州侗族建筑的审美特征试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9,(3).

猜你喜欢
关怀景观设计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文化纵横(2022年3期)2022-09-07 11:43:18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33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06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春天景观
中国摄影家(2014年6期)2014-04-29 14: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