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珂
许珂/浙江外国语学院学工部研究实习员,硕士(浙江杭州310012)。
随着“教育公平”理念在全社会的宣传与普及,长期以来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不公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关注,如何确保适龄青少年都能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是政府积极探索的课题。2014年,李克强总理公开表示要提升贫困生入学比例,需增长10%以上。教育部配合出台了一系列倾向性强的政策,保证农村学生能够顺利升入高校,如扩大实施针对农村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等,各高校也积极响应、认真部署。据初步估计,2015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超31万,切实圆了许多贫困生的“大学梦”。
但不容忽视的是,“入学”只是一个门槛,贫困生入学后面对的沉重学费、生活费负担是制约他们发展的客观因素。2014年,全国多地高校学费普遍上涨,且涨幅平均达50%。东南地区以浙江为例,本科类工科、医学类专业涨幅在32%-46%,农林类涨幅在30%-44%,其他专业涨幅在14.6%-38.9%。中西部地区,如宁夏,文史类、医学类等专业涨幅超过50%,而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却远未达到此标准。除了高昂的学费,贫困生会面对各种机会诱惑、复杂的人际交往等,尤其是重点高校多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成本也随之不可避免地提高。
结合上述新政策、新情况,我们发现,贫困生已成为高校中为数众多的一类群体,他们的成长及身心发展对大学自身的稳定及持续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贫困生往往存在着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地会影响生理健康,给高校稳定埋下隐患。受个人家庭因素、成长环境等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通常比普通生脆弱,容易出现自尊心强却又不自信,多疑敏感,与人交往时羞怯等现象,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是制约其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着力通过各类资助政策从经济上予以帮扶,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尚不够。因此,开展对贫困生心理“扶贫”及干预机制方面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1.自尊心强却不自信。自卑是对自我的否定及不认可。贫困生由于家庭收入微薄,在吃穿用度各方面均受到限制,在普通生面前,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是“抬不起头”,油然而生一种自卑情绪。随之而来的还有性格内向、沉默,缺乏动力及积极向上的热情,较少加入集体或参加各类活动。然而,贫困生又有强于普通生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甚至因此不愿意申请各类奖助学金,以免被同学、老师发现自己家境贫寒、不如别人。出于自我保护,当被人发现自己是贫困生时还容易产生抵触、否认等情绪和行为,有的还会以“装阔”的行为来维持自尊和所谓的“面子”,不愿被人同情或怜悯。
2.敏感多疑。由于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贫困生往往心理脆弱、敏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当听到有人在议论金钱或家境等问题时总觉得是在说自己;当被他人拒绝时总觉得是由于自己是贫困生,没钱,不会去想其他方面的原因;同学间随意的玩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或是讥讽等。敏感多疑普遍伴随思虑过多、心情烦躁、思想包袱重,经常性的思考、怀疑,严重地还会产生焦虑、抑郁甚至神经衰弱。
3.焦虑急躁。贫困生的焦虑和急躁可以分为激进型和退缩型。部分贫困生往往比普通生更加勤奋、努力、刻苦,因为他们非常希望改变自己贫穷的现状,所以格外上进。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被看到、被认可,由此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希望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今后能得到好工作,改变经济拮据的状况;还希望用优异的成绩和美好的未来慰藉父母,感谢他们无私的奉献。然而,过分追求成绩和渴望改变,容易使他们陷入极端的情绪,无形中给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害怕自己不够优秀,他们变得紧张、焦虑、急躁。一次考试的失利、一次面试的失败都有可能成为他们产生此类情绪的导火索。
另一类贫困生则恰恰相反,他们在大学里看到各种各样比自己优秀,条件比自己好的同学,对比之下开始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对高昂的学费感到不知所措,这种忧虑心理长此累计也会造成焦虑,严重地会导致生理疾病。
4.人际交往问题。贫困生在与普通生交往时出现的问题,一是成长环境与普通生有明显差异,在日常沟通中容易出现价值观不同、金钱观不同而带来的意见不一致或没有共同语言等情况;二是上文提到的,容易多疑,怀疑身边的同学在背后议论或嘲笑自己,因此不愿意与身边的同学多接触,从内心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变得孤僻且不合群;三是生活费拮据,一些普通生组织的聚餐、唱KTV等集体活动他们无力支付,渐渐地就变得生活单一、自我封闭了。
心理问题复杂多样,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更是如此。心理干预机制的长效化、常态化是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障,需要高校的长期坚持及政策支持。
1.注重心理咨询,健全心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摸底排查,掌握贫困生心理素质现状并整理保存数据库。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心理讲座,开设针对贫困生特有心理特征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管理情绪、调控情绪。高校应加大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心理教师队伍,设立专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岗位,保证随时随地能采取切实有效的应急措施。
2.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作用。朋辈心理辅导指的是同龄人互相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由于专业教师辅导存在着人员、时间、空间上的诸多限制,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同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渗透心理知识,通过日常的安慰、帮助、沟通,起到心理辅导及心理干预的作用。同时,同伴间存在着相似的观点及看法,平等的关系也更易沟通交流。高校应完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选拔并培养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针对贫困生心理问题还可专门寻找优秀贫困生做心理辅导员,帮助他们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及心路历程与处在迷茫困境中的同伴分享。
3.完善资助体系,扶持“发展型”资助。目前的资助体系多为保障型,从经济上资助却忽略了贫困生的个人身心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帮扶只能解一时之困,不是长久之计。促进贫困生个人能力及素质的发展才是帮助其今后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途径。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应致力于打造“育人型”的发展型资助,拓宽发展型资助的活动面,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成果展示、校外培训考证、大学生科研活动等专门针对贫困生的资助项目,在他们实践的过程中给予物质支持及学术指导。如此,便解决了贫困生受经济因素而缺乏实践机会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还能使他们转变内向的性格,在逐渐与人接触沟通中变得活泼、善谈。
4.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在于自身,只有自身认识正确了,心理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贫困生肯定自我,不妄自菲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激励他们乐观、向上。正视已然存在的困难,并将现在的困难看成是对自身的磨炼,“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些名言都是鼓励贫困生积极生活的良方。高校也可通过一些典型人物的事迹宣传,为贫困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提升健康的生活学习动力,坚定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信心。
[1]陈晓林.朋辈心理辅导在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09(03):182-183.
[2]姜萃.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的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01):30.
[3.]于建坤.全国2014年高考录取农村贫困生人数大幅增加—贫困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达到史上最高水平[N].中国教育报,2014-08-27(12).
[4]赵婀娜,朱磊,吕晓岚,赵梦姝.6省份高校学费上涨:最高涨幅超50%[EB/OL].http://www.kuaiji.com/news/1731850,2014-08-21.
[5]朱湘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0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