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对左思咏史诗的接受

2015-08-15 00:53
关键词:咏史诗左思王世贞

赵 红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左思咏史诗接受史从西晋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在明以前无论是西晋、南北朝、隋唐或者两宋时期,有关左思咏史诗接受史的相关文献记载非常丰富,这些文献全面展示了从南北朝到两宋这段历史时期的接受情况。如《诗品》中钟嵘着重说明了左思诗歌创作的源流,就是“其源出于公干(刘桢),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称咏史诗是“质木无文”,对左思有“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的评价,把左思和三曹、刘桢相提并论。三曹和刘桢是建安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钟嵘将左思咏史诗与这几人联系在一起,充分说明钟嵘对左思咏史诗的高度评价。除了《诗品》,南北朝时期左思咏史诗接受史上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当数《文选》,虽然《文选》当中并没有对左思咏史诗做阐述、解释、评价,但在《文选》中详细收录了左思的几篇名赋和几首招隐诗,并全篇收入了左思的八首咏史诗,这可以说是左思接受史上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为后代研究学习左思咏史诗的创作风格、创作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北朝时期结束以后,诗歌的创作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隋唐时期,左思咏史诗接受史也进入了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全面总结左思的创作成果,并且对左思的诗歌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左思的咏史诗对当时的文人雅士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有关左思咏史创作记载的主要史料有《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关于左思诗文集原作有五卷这一点在《隋书》和《旧唐书》中均有记载。《隋书·经籍志四》中:“晋齐王府记室《左思集》二卷”,但在后面又加以补录说“梁有五卷,录一卷”,在《旧唐书·经籍志下》中也记载左思诗文集有五卷。由于隋唐时期距离西晋时期的时间并不久远,加之《隋书》和《旧唐书》皆为正史,所记载的史实是较为可靠的,所以左思诗文集原作应该是有五卷。只是东晋到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在战乱中文人典籍的遗失不足为怪,所以在《隋书》中左思诗文集只剩下二卷,其余三卷可能因战乱已经遗失。虽然有很多诗文遗失,但是左思的二卷诗文在梁代和隋唐时期还是有所流传的,并且梁代和隋唐时期所流传的左思诗文集是一种没有任何注释的小册子,只是流传诗文本身而已。随着战乱的结束,一些文人开始收集左思散佚的诗歌,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终于使左思诗文集勉强又成了“五卷本”。但是实际上左思的诗歌创作要多得多,《隋志》曰:“《五都赋》六卷。”“并录,张衡及左思撰。”这个意思就是除了目录之外,《五都赋》剩下的五卷是张衡和左思所著,其中张衡是二卷,左思是三卷,并且记载《齐都赋》是二卷,也是左思所著,这样算起来就已经有五卷之多,何况还有他的《咏史》等诗歌。

到了宋代,左思咏史诗接受史进入了一个全面总结的阶段,宋代文人对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左思咏史诗的接受情况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宋人严羽《沧浪诗话》:“晋人舍陶渊明、阮嗣宗外,惟左太冲高出一时,陆士衡独在诸公之下。”即认为以咏史诗为代表的左思诗歌,地位在两晋时期仅次于阮籍、陶渊明,高于陆机。宋人葛立方所著《韵语阳秋》卷一当中记载:“杜甫《观安西过兵诗》云:‘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故东坡亦云:‘似闻指挥筑上郡,已觉谈笑无西戎。’盖用左太冲《咏史》诗‘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也。王维云:‘虏骑千重只似无’,句则拙矣。”并且葛立方还将左思的创作风格与陶渊明的创作风格做了比较详细的比较,揭示了二者在咏史诗创作上的差异。“左太冲、陶渊明皆有荆轲之咏,太冲则曰:‘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渊明则曰:‘惜哉剑术疎,奇功遂不成’,是皆以成败论人者也”。在南宋曾季狸著《艇斋诗话》卷一中:“老杜‘食薇不愿余’‘不愿余’三字出《选》诗,左太冲《咏史》云:‘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老杜‘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出左太冲《咏史》诗‘言论准宣尼,词赋拟相如’。”说明了左思《咏史》诗对杜甫的影响。

明清两代虽然是我国诗歌的衰落时期但是咏史诗却异军突起,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末尾重新焕发出光芒。文人们多以辑集历代诗歌优秀作品进行总括、注释、说明、评论。此期对于左思咏史诗的接受,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文献,内容比明朝以前显然丰富得多。

一、诗话

诗话最早在宋代开始兴起,是诗歌发展史上宝贵的资料,其中的很多理论见解都非常精辟,涌现了诸如李东阳的《怀麓堂诗话》、谢榛的《四溟诗话》、王世贞的《艺苑卮言》、王世懋的《艺圃撷余》、胡应麟的《诗薮》、王士祯的《带经堂诗话》、袁枚的《随园诗话》、赵翼的《瓯北诗话》、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等著名诗话作品。这些诗话全面总结了中国诗歌发展史,记录诗人的议论、事迹,其中不乏对左思咏史诗的介绍、评论和研究观点,较为著名的有胡应麟的《诗薮》、王世贞的《艺苑卮言》、袁枚的《随园诗话》等。

(一)《艺苑卮言》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鲜明地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认为文学和诗歌的创作要回归到秦汉与盛唐的本源当中,学习秦汉时期文章的创作风格、学习盛唐诗歌的创作特点。在这部诗话中,王世贞强调诗歌的创作要以格调为中心,强调创作当中应该充分考虑思想才情与格调之间的关系;主张学古,特别注意博采众长,最终要求“一师心匠”。与一味强调诗歌复古主义有所不同,王世贞更强调在风格和创作手法上的借鉴,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显示了王世贞的文学观点较前七子已有较大变化。在王世贞《艺苑卮言》当中,他对左思的咏史诗非常推崇,对左思咏史诗有多处阐述,代表了明代诗人对左思咏史诗的认可和接受。

(二)《诗薮》

《诗薮》是明代胡应麟(1551-1602)所著,分为内、外、杂、续等4 编,共20 卷。以诗体为纲,自古体杂言至近体绝句,外编6 卷,以朝代为序,自周、汉至元,杂编6 卷,是补遗与考证,续编2 卷。胡氏受王世贞推引登上文坛,因此,这本诗话的风格受到王世贞很大的影响。在诗话当中前后都十分鲜明地阐释、延续前七子、后七子的格调说,辨析不同诗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提倡取法于诸体方盛之时,以达到格高调正。胡应麟在诗话中所阐述的观点与前后七子之中何景明、王世贞论点颇为相似,主张诗歌不但要有格调,而且要不乏神韵,认为“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鬯;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胡应麟在《诗薮》之中,数次提到了左思及其咏史诗作,并且还涉及明代一些诗人对左思咏史诗接受的情况,并在这本诗话当中阐述了他对左思咏史的接受和态度。

(三)《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杭州人。在这部诗话当中,袁枚提出了诗歌“性灵说”的观点,他认为诗歌的创作与诗人的先天资质和后天的品德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主张诗歌的创作要贯穿于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当中,题材形式要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都应该精心琢磨与修饰;并要熟练运用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此外,袁枚认为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都应该贯彻“性灵说”,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也就是袁枚所说的“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在《随园诗话》当中,袁枚还对中国历朝各代的诗话和诗歌创作主张进行了评述,其中袁枚也多处涉及左思的咏史诗创作。

二、古诗选本与注评本

古诗选本与注评本在明代以前已经零散的出现,选本与注评本之间的区别是选本只选录诗歌史上一些优秀的作品,而注评本则是将选本与评论结合起来,阐述作者对于诗歌作者、诗歌内容等方面的观点。明代的古诗选本与注评本远远超过明以前的历朝各代,产生了诸如钟惺、谭元春、陆时雍、唐汝谔、王世贞、徐祯卿、杨慎、李攀龙、何景明、王士禛、沈德潜、陈祚明等在当时声名显赫的评点大家或名家。这些古诗选本与注评本虽然作者不同、观点有异,但是都选入了左思咏史诗八首,反映了明清两代学者对左思咏史诗的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这些选本与注评本不但收录了左思的咏史诗,而且通过对前人的主张、观点的分析在左思咏史诗的笺注上或有新见,并且通过注评,对左思咏史诗的地位、风格、篇章意旨等都有所议论。重要的如钟惺、谭元春的《古诗归》,陆时雍的《古诗镜》,唐汝谔的《古诗解》,沈德潜《古诗源》,王士禛选、闻人倓笺《古诗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等。

(一)钟惺、谭元春的《古诗归》

《古诗归》选诗、评诗皆以探求古人作诗之真正旨趣为核心。钟、谭在编辑此选本时强调不选古诗之“肤者、狭者、熟者”以及“滞者、木者、陋者”,旨在选取“灵迥朴润者”及“真有性灵之言者”。因此与明代其他选本和注评本相比,《古诗归》不以名家所作为限,而是以诗之好坏作为评判的标准,因此《古诗归》收录的诗歌远比其他注评本要多。另外,在注评当中钟惺、谭元春话语虽着墨不多,却钩沉发微,不乏精到之语。此书在明末清初广为流传,“承学之士,家置一编”,“一时纸贵”,影响颇大,但是在受到追捧的同时,此书也受到很大的争议。

(二)沈德潜《古诗源》

《古诗源》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由清人沈德潜选编。“诗至有唐为极盛,然诗之盛,非诗之源也……则唐诗者,宋、元之上流,而古诗又唐人之发源也”。基于这个理由,沈德潜编选此书。这部书是唐朝以前历代诗歌的选集,一共有14 卷,700 多首诗歌。沈德潜在这部书中收集了除《诗经》《楚辞》之外的大部分隋朝以前的诗歌,不仅如此,还收录了很多民歌谣谚,为现在我们研究隋朝以前的诗歌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在这部书中,沈德潜将左思的八首咏史诗全部收入。除此之外,陆时雍的《古诗镜》,唐汝谔的《古诗解》,王士禛选、闻人倓笺《古诗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等古诗选本和注评本对左思咏史诗也是多有论及。

三、《文选》笺注及研究

自《文选》诞生之后历朝各代的文人对它的诠释和研究就没有间断过,明清两代是对《文选》笺注及研究最重要的两个时期。明朝对《文选》的诠释着重从诗文的文学性出发,挖掘《文选》中所蕴含的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清代是《文选》笺注及研究最兴盛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考据类诠释著作,研究成果颇丰。主要有陈景云《文选理学权舆》、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补》、孙志祖《文选李注补正》、胡克家《文选考异》、余萧客《文选音义》、陈彬华补辑《文选集释》、张云璈《选学胶言》、梁章钜《文选旁证》、胡绍煐《文选笺证》、陈仅《读选意签》、徐攀凤《选注规李》等等。由于《文选》收录左思咏史诗八首,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不少反映了当时对左思咏史诗的接受情况。如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中的文选笔记,即论及左思咏史诗的历史地位、对李白的影响、篇章的考评等。其他如胡绍煐的《文选笺证》、徐攀凤的《选学纠何》、赵晋的《文选敂音》等,分别有关于左思咏史诗的影响、各首关系、句词考证等方面的议论。

(一)《义门读书记》

清人何焯的《义门读书记》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全面点评、校注的著作集。作者研究的视角从春秋《诗经》一直到元朝文学,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主要文体创作和诗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很多观点和校注对现在我们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学习价值。在《义门读书记》当中,作者有专门一部分是关于《文选》的笺注和研究,在此何焯对《文选》所收录的诗文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点评,着重阐述了《文选》中各个作者的创作特点,并简要分析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中文章的含义,文章中的一些“词”的含义做了比较精辟的点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本书中何焯十分推崇左思及其咏史诗,用比较的大的篇幅介绍了左思咏史诗的风格特点,以及对后来文人创作的巨大影响。

(二)《文选笺证》

《文选笺证》是清中期著名文人胡绍煐的作品。为了撰写《文选笺证》,胡绍煐“朝夕钻研,无间寒暑”,“校读李注,触类引申”,“缺者补之,略者详之,误者正之”,前后历经数十年。在作品中,胡绍煐主要对历代诗歌注解中的错误阐释进行了纠正并阐述自己的看法,他坚持“由音求义,即义准音”的方法,从文字的起源,古音古意当中求得诗歌中一些词语的最佳解释。这部作品虽然是胡绍煐个人所作,但是对历代诗歌注解中的一些争议比较大的文字解释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明确,对我们现在准确把握古代诗歌中一些文字的含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这部作品中,胡绍煐对历朝各代对左思咏史诗的一些解释进行校正,明确了左思咏史诗中一些词语的含义。除了上述两部《文选》笺注以外,清末的徐攀凤的《选学纠何》、赵晋的《文选敂音》也对左思咏史诗中的一些词语的含义进行了研究,两位作者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后人有关左思咏史诗接受史的相关文献记载非常丰富,这些文献全面展示了从南北朝到明清这段历史时期的接受情况,通过注解与阐释不断地探究左思的个人情怀与诗歌的艺术魅力。

[1](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明)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清)袁枚.随园诗话[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4](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咏史诗左思王世贞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挑拔平硬,方劲古拙—从王世贞管窥明代隶书的审美观念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洛阳纸贵
长沙窑瓷上的咏史诗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窥秘明代王世贞的书画鉴藏世界
左思与《三都赋》
恨屋不及乌
左思和《三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