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琨
(广西宾阳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浅探县域教育教师队伍人才建设策略
韦琨
(广西宾阳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人才建设是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人才队伍的推动。结合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现就县域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高尖人才存量不大
由于县域经济社会欠发达,人才吸引力不强,高尖人才存有量相对缺乏。
(二)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1.城乡教师结构不合理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学生向城镇学校流动,城镇学校教师紧缺,教师超负荷工作,而农村学校也存在教师不够的问题。
2.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学前教育多为社会力量办学,幼师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小学英语、图音、体育等薄弱学科专业教师紧缺,多为语数教师等不是专业的教师兼上;初中、高中缺乏特长教师,对特长生培养形不成特色;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紧缺,专业技能教学水平不高。
3.初、中、高级职称比例不合理
在教育人才队伍中,普遍存在初、中级职称比例偏大,高级职称过少,结构比例失衡。
4.人才知识结构欠佳
当前教育人才队伍中第一学历偏低,难以形成人才群体,难以跟上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
(三)吸引人才优势不明显
近年来,县域教师人才流失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地区间教师收入、福利待遇差别较大,造成部分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四)人才队伍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整体提升教育人才队伍素质的机制不健全,针对性、有效性不强;规范管理不严,存在干与不干一样,能者、庸者一样的现象;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仍存在“铁饭碗”思想;出口机制不畅;人才培养和教师培训经费短缺,影响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感缺失。
(一)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盘活教师编制存量,通过“双选会”等方式,放宽学校选人自主权,逐步补充中小学教师;突出重点引进急需人才。按照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无障碍人才引进机制,破除有碍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壁垒和体制障碍,着力引进各学科的骨干人才、紧缺型人才和学科学术带头人;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建立完善教师聘用制度,扩充人才存量;增强人才引进的吸引力。在全县上下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树立“知识有值,人才有价”的观念。
(二)健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完善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用人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用人办法,力争做到选拔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学校机构管理者,选拔出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有影响和有示范性、带动性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完善教师“凡进必考、择优录用、能进能出”制度,充分体现凭能力素质要求的人才录用标准,切实提高新进教师的质量,健全教师队伍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从事教师职业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氛围,并注重教师的心理疏导,塑造教师健康、积极的良好心态。
2.加强教师队伍培训
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以校长和农村教师尤其是图音体美、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为重点进行全员培训;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名师讲学、“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形成多渠道、开放式、符合县情、符合基层、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按照分类、分层、分岗、分科组织实施各类培训;探索培训新模式,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开展教师研修,建立教师教学资源分享,互相协作、沟通交流的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推进教师研修常态化,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1.抓好基本保障
针对教育行业特点,结合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制定完善人才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学校学科后备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和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励等办法,让业绩突出、贡献大的优秀人才受到公正的评价,得到应有的奖励,不断激活教育人才队伍的创优争先,爱岗敬业,拼搏有为精神。
2.落实优惠政策
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并在岗位设置和工资福利等方面对农村教师给予适当的倾斜,一方面可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城镇部分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既缓和因岗位设置工作产生的矛盾,又能解决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
3.健全教师表彰奖励制度
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加大表彰力度。定期开展县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等奖项的评选,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五)落实人才队伍建设经费
县级财政要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新增财政教育经费更多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培养培训等经费需求。同时,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曲铁华,朱永坤.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6).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