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珍珍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
范读引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吴珍珍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前言”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在“实施建议”中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学生在朗读中能丰富语言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说明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而范读,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仪表、眼神、手势、姿态等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通过朗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范读,披文入境,以其声、其情感染学生,促其动情,加速其进入学习的角色。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课伊始,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和慈祥的树爷爷打招呼、说说话,提问题后,趁热打铁:“是呀,老树爷爷经历了那么多的岁月,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每天都有小朋友围着老树爷爷问这问那。(情景音乐)你瞧,丁丁和老树爷爷那么高兴,他们在说什么呢?”接着老师富有激情的范读,伴随着音乐,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站在老树爷爷面前,随后,学生饶有兴致地自读起来。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领悟的一种能力。教师对作品的优秀范读,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如,北师大版第一册《太阳》一课,学生初读完课文后,紧接着教师进行范读,配上手势动作,再配上多媒体画面:太阳在大海上、草原上、山村里以及森林里升起的情景。伴随着一幅幅奇妙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教师的手势语映入学生眼帘,老师的范读声响彻学生耳畔,萦绕于学生脑海,把学生引入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面中,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可爱。学生听出:“跳、冒、叫、唱”四个动词教师读得特别响亮,他们就会思考:“为什么要读重音呢?”“为什么太阳在不同的地方升起的情景会不一样呢?”由此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生动,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培养了语感。
收录到语文教材中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都很适合朗读。教师都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最终达到背诵的程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还积累了语言文字。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引领学生进入作品意境,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如,《语言的魅力》一文,要让四年级学生从“春天来了,可是——”这几个字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的分量是个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创设情境,伴随着音乐,边欣赏春天美丽的画面,边倾听老师那欢快的范读——“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突然,画面一片漆黑,音乐戛然而止,只有教师那低沉的声音——“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双目失明的不幸者的同情,从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其个性张扬,促进其发散思维的发展。如,《乌鸦喝水》一文,课文所配三幅彩图把文章的线索勾画得非常清晰,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教师利用这三幅画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故事,来进行范读。学生看着图,听着故事,很快就进入了故事情节中。当讲到“怎么办呢?”故事突然停下来,让学生想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班级顿时鲜活起来。有的说把瓶子推倒喝水,有的说插个吸管喝水,有的说请小猴子、小白兔等小伙伴帮忙……教师借助讲故事范读,让学生陶醉其中,进入角色,又充分利用补白,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教师的范读应突出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朗读的基调是与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教师在进行范读的时候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将自己与作品融合在一起,通过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变化,深深打动学生,让学生在享受作品的同时掌握朗读技巧。如范读疑问句,表示愤怒、紧张的句子时,学生学会了朗读时要前低后高、语气要上扬的方式;范读感叹句表达自信、赞扬、悲伤的感情的句子时,学生学会了朗读时调子要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的方式;范读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等句子时,学生学会了朗读时始终要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的方式等。
实践证明,教师范读是受学生欢迎的,让我们用范读引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莫艳辉.走出范读的误区[J].语文建设,2008(02).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