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

2015-08-15 00:45:54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医教结合医教残疾

肖 非 傅 王 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与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综合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本身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得学科的发展已不再满足于现有系统内部的单一生长,其广度也不断扩展。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现代学科不断涌现,是一个学科层次上的高度分化(专门化)和跨学科层次上的高度综合的辨证统一过程[1]。越来越多的学科打破原有的界限,不再以学科划分来研究,而是由对象出发,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从而不断催生学科新的增长点。对真实世界来说,它本身不受学科概念的约束,某一现象的发生、发展都受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借助多学科的力量进行分析与探讨。在研究某一学科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涉及到其他学科的规律。

特殊教育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要回应特殊儿童发展的问题,必须借鉴和汲取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以突破过去单一学科的狭隘视野,使自身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更贴近特殊教育的真实情况。如在用残疾观理解残疾时,需要从残疾作为人的属性,残疾的生理、心理及其社会性等角度来全面认识残疾人,这就结合了哲学、医学、心理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多学科合作正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它使得特殊教育学科缓慢地趋向于多元化。目前特殊教育的多学科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不同的国家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路径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变化的结果却非常相似。

二、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

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或子学科,即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教育学无疑是特殊教育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因为特殊教育的需要站在教育学的立场解决教育问题,并有赖于教育理论指导下有效的教育策略。另外特殊教育可能是教育学科中最具交叉性特点的,哲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奠定了特殊教育学科的最核心理论基础。当然特殊教育发展成如今这个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演变出来的,不同学科都在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特殊教育与哲学

站在哲学的视域看,缺陷来自人的有限性的必然存在,残疾人的缺陷是人的缺陷绝对存在的一种相对形式或风格[3]。因此,残疾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状态,它是自我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也是人的生命活动中面临的“存在问题”,而“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关系到生命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依据[4]。特殊教育正是这种价值的体现,它不仅有教给残疾人个人谋生、个人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的功能,更是对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生命存在、发展价值的确认和探寻,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发展,展示人的精神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哲学对于教育学科的研究“不仅具有提供前提性认识基础的意义,而且具有价值导向的意义,还具有思想方法的指导意义”[5]。哲学首先回答了残疾儿童的可教性问题。哲学人类学认为人类具有自然性和文化性,人的社会实体化和身体实体化是其存在于世界的先决条件。社会实体化要求个体掌握社会经验,参加社会活动,达到自身社会性的发展。而每个个体都具备掌握一定社会和个人范围内的生活技能,促使自身独立的能力。所以残疾儿童同样能够学习,享有教育的权利。其次哲学解释了特殊教育的意义。哲学认为人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人的价值既有其客观的存在形式,又有其主观的反映形式。残疾人本身具有人类价值,并对人类的形态、心理及生活质量的认识有积极的价值,同时,还具备残疾人作为个体对自己的积极作用,即个人的自我价值。特殊教育是一种育人活动,它提升和发展残疾人的价值,对人类整体和个体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确立特殊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发展前景与优先地位。由此可见哲学回答了特殊教育实质性问题——特殊教育的出发点及其追求,因此它是特殊教育根本性的理论基础。特殊教育的很多理论与现实问题都需要从哲学层面来思索,如“特殊教育的意义”、“特殊教育的价值”、“特殊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特殊教育研究的范式”、“特殊教育理论基础”等。

(二)特殊教育与医学

特殊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尤其与自然学科中医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在科学还未发展,由蒙昧和迷信统治的早期社会,人们对残疾一无所知,对其神秘化、妖魔化,甚至把肉体的毁灭作为处置残疾人的主要做法。14 世纪以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带来的科技革命与理性时代,进而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孕育了早期的医学模式的残疾观。在医学模式中,残疾被视为个体内在的一种身体状况,是身体正常发展变异的结果,因此需要对残疾人进行医学的诊断、训练与缺陷补偿,并在隔离性质的特殊教育学校或机构对他们进行教育[6]。以医学为主的特殊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占统治地位,重点关注残疾人的显性、病理性问题,对其进行分类,希望通过医学手段治愈、消灭残疾。

此后,医学一直形影不离地伴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它致力于研究残疾的生物学基础,采用合适的药物、手术及其他医学手段,尽可能减少残疾的发生、恶化,提高残疾人的生理功能。医学的发展进步对残疾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是残疾病理学的研究降低了一些残疾的发生率,生物病因的明确能有效减少残疾。如对于苯丙酮尿症的研究,发现其病因是苯丙氨酸(PA)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智力低下等问题。因此,只需给他们低苯丙氨酸食物即可避免其危害。另外,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主导,客观地、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和转归,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重建或代偿其功能,对特殊儿童的功能改善有重要意义。此外,医学对新类型的残疾非常敏感,能较快地发现新的残疾类型并发展该方面的研究。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孤独症等类型的残疾均由医生开始报道,并逐渐规范其症状及诊断标准,使得特殊教育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因此,医学是特殊教育的重要学科基础,它在早期全面指导特殊教育实践的开展,而后也不断支持和影响特殊教育。但随着其他学科在特殊教育中分量越来越重,特殊教育中的医学色彩有所褪色。

(三)特殊教育与心理学

早在19 世纪,赫尔巴特就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的各类心理现象的本质,阐明其特点和规律。在教育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展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并在不同阶段上其心理不断发展、变化,学生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而以特殊儿童为对象的特殊教育,其心理更为复杂,因此在特殊教育中非常重视心理学对自身学科的影响。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它不仅关注普遍的心理规律,对特殊人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细致。心理学认为,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基本上与普通儿童一致,但某一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速度存在差异,并且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在认知的偏好、需求各有不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智力障碍儿童理解并记忆事物之间的间接关系更为困难,并不易凭联想再现事件[7]。在研究方法上,为了更科学的研究,特殊教育引入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准实验设计、单一被试实验设计等来研究特殊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能够以更数量化的方法来说明问题,并把对学生的心理研究结果有机地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8]。在特殊教育教学实践中,首先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然后依据其认知、心理、个性等发展水平与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使用最适宜、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其潜能的发展,提高教学实践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可以说心理学是特殊教育的重要支撑。

(四)特殊教育与社会学

教育不仅具有个体发展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其中人自身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位价值。教育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追求真理、探求意义、捍卫正义并创造可能生活。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它是实现“自由、平等、独立”等社会公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残疾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残疾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关注残疾人的教育、就业及生活等方面,可以说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能集中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水平。残疾人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其生存与发展必然受到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他们所处的残疾状态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个体功能限制的体现,并呈现出对个体显著不利的状况[9]。所以说它是社会生态系统内部出现的一种不协调状态,对其干预不能只局限在个人,更要改变环境,注重对环境的重新设计和调整。社会即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大环境,而社会学正是研究社会的学科,它发展及完善了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和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当前社会-政治模式的残疾观,鼓励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极大地改变了残疾人社会福利中的康复与服务模式,促进了残疾人政策在制度上的重大转变。由此可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去分析特殊教育中的问题,从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更系统深入地讨论特殊教育,并借助其提出社会政策、组织形式的调整,是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的重要方式。

除此之外,语言学、管理学、工程学、现代科技等学科都与特殊教育的研究密切相关。这些学科为特殊教育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支持,交叉合作,在方法上相互借鉴、移植和改造。多学科的协同效应使得新知识突变,知识集合的方式由单一线性加和走向多维非线性融合,形成立体网络的学科发展格局[10]。因此,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用不同的话语来分析特殊教育现象背后的价值问题,来讲述对特殊教育问题的不同理解,特殊教育学的发展由此正在呈现出某种多元化的特点。

三、医教结合发展政策的局限性

医教结合是特殊教育的热点话题。“医教结合”第一次正式提出是在2009 年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 -2011)》中,它明确以实施“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11]为目标。之后,2010 年,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通知》[12]。到2014 年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中的总目标中指出,要经过三年努力,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医教结合”从地方性的实验到作为全国特殊教育政策推广,其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很显然,从教育行政的层面,医教结合是我国当前乃至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政策。因此医教结合在国内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对特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医教结合政策虽然回应了现阶段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但从长远看,会造成特殊教育理论的偏离、实践的混乱,并且背弃特殊教育多学科的趋势,而走回早期医学模式的框架。

(一)医教结合造成特殊教育理论的偏离

医教结合的首要问题是概念不清。有人认为医教结合就是医加教,也有人认为“医教结合”的医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医学康复,它所涵盖的范围已经有所变化,包含的内容大而广,包括医疗、心理、教育、社会、职业等多方面的综合康复[13]。因此在对医教结合进行解读的时候,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楚医教结合的“医”到底指什么。如果医教结合是后者所说的包罗万象的综合康复,那又为什么要叫“医教结合”,而不用国际通用的“相关服务体系”之称。“医教结合”这个说法本身带有严重的误导性,使一些特殊教育的理论过度倾斜于医学及医学的衍生学科,偏离特殊教育的本质。

此外,医教结合也使得特殊教育中医与教的地位发展混乱。特殊教育中医与教的定位应是,采用医学的知识与手段,促进儿童身体损伤的康复或功能的提升,以便于其更好地接受特殊教育,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医学的支持与服务是为使残疾儿童从教育中受益服务的,是辅助性的。而医教结合的提法使得人们自然而然的把医放在教之前,把消灭或减轻残疾寄希望于医。医学对于残疾儿童身体的损伤所起的康复作用是无可置疑的,特殊教育的近代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4]。但是医学的作用是有限的,特殊教育才能为特殊儿童提供无限发展的机会。教育的功能是育人,医学的功能则主要是治疗人的疾病。两者的功能不同,视角不同,责任主体不同,方式方法不同。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获得自我完善和充分发展。毫无疑问,教育才是特殊教育的主体部分,其他前面所提到的多科学都是为了教育服务,单纯的把医学或者心理学之类的某一学科的放在教育之前,或者过度强调都会使特殊教育理论出现偏离。

(二)医教结合使得特殊教育实践混乱

循证实践旨在增加特殊教学学科及其实践的科学性,并致力于减少或弥补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隔阂,因此特殊教育非常强调循证实践。所以在医教结合推广之前,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在实践层面,实施了“千百十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培训更新特殊学校校长的教育理念,培养一批掌握康复技术,精于业务的骨干教师,建立医教结合的实验基地,为特殊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15]。但马珍珍等人[16]在对上海医教结合的工作情况调查研究中显示,上海实验区之间对牵头参与此项工作的部门都为未达成统一意见,出台文件的规格参差不齐,反映出各区县特教医教结合具体内涵及运作方式的理解差异较大。可见医教结合使得特殊教育的实践出现混乱。混乱产生的原因是医教结合的操作存在诸多不清晰之处。

在实践中,医与教怎么结合并不明确,各个学校对医教结合只闻其声,不知其形。因此,有些学校试图把所有内容都放到“医教结合”的帽子下,如韦正强等人对“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实践与反思中,提出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强调“医”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校的整体实践均围绕“医”开展的[17],严重忽视了其他学科对特殊教育的影响,没有考虑特殊儿童其他方面的需要。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只从医学学科领域进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如医学人才引进、器材配置等,使得特殊教育的经费流向单一,使得这些特殊教育资源在共享、迁移、延伸方面出现障碍。另外在学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均强调医教结合,追求课堂或成果展示中有明显的医教结合成分,造成特殊教育的实践简单的为医教结合而结合,而非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让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设计并实施“医教结合”会导致产生更多形式主义上的、而实际上对学生毫无裨益反而浪费师生时间与精力的“医教结合”教学方式[18]。最后,教育政策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肯定会反映到师资培养上。医教结合对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存在以“医”为导向和以“教”为导向的两种课程实施方式。但有人提出期望培养出“双师型”的教师[19],让特殊教育教育工作者既从事医疗干预,又能进行教学服务。这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性外延过于宽泛,很难有个体能完全做到。

综上所述,医教结合全面影响了特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目前医教结合的推行,与原本应强调特殊教育中医学重要性的出发点越来越远。如果不把特殊教育中的“医学”匡在合理的范畴之内,随着医教结合的不断执行,只能是医学腐蚀特殊教育。

(三)医教结合背弃多学科发展趋势,回到医学模式

从前文提到的特殊教育发展史来看,特殊教育的残疾观从“医学-心理学”模式到“社会- 组织学”模式变迁。如果仅仅提医学与特殊教育的结合,强调医疗的评估、诊断与康复,而不考虑多学科的贡献,则只是停留在特殊教育早期——医学模式的发展上。而特殊教育模式的变迁历程已经使得为残疾儿童提供的服务与支持也从单一的医学治疗与干预逐步发展到医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20]。发达国家关于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的理论和实践,已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视野,延伸到跨学科、跨领域、综合性的以人为本的“人类服务”(human services)的更广阔范围[21]。特殊教育提供的是多学科、多领域的服务,它需要提供服务的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以提供专业性、指导性的服务。

同时,特殊教育需要鼓励多机构的合作,如学校、卫生、心理、社区等多领域的结合,能为残障儿童提供更为全面协调的相关服务。因此,立法或政策中应该规定的是特殊教育服务团队的专业性和合作性,而非武断的规定“医教结合”。如美国《残疾儿童教育法案》中对特殊教育的定义为特殊教育是指一种免费的,为满足有障碍学生的特殊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学及相关服务[22]。它的立法不仅保证特殊儿童接受合适的公立学校教育,而且享受卫生保健、康复训练、心理健康服务、运动娱乐、职能发展、就业培训等方面的综合服务[23]。其中包括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要求提供早期鉴定、咨询、家长培训以及学校中社会工作服务等。医疗服务,包括健康、护理与医疗服务;听力诊断与服务;言语病理学服务等。康复教育服务:康复咨询服务、职业治疗服务等。交通及其他生活设施服务,交通服务,辅助技术和服务等等,这是整个特殊教育相关服务体系,而非医教结合所能涵盖的。

四、构建多学科合作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一)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多学科的学科属性

对于特殊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24-25],但其一致性在于认为特殊教育的理论要借鉴哲学、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因此,多学科是特殊教育的基本学科属性。

特殊教育的起点是如何“看”特殊儿童,如何“看”决定了如何“做”。这个看就是观察、分析、解释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特定角度,任何一个视角都意味着一套特定的“话语系统”,即一套从基本的范畴、命题到方法原则构成的理论的话语[26]。而特殊教育的多学科性决定了要用多学科的视角来看特殊儿童,突破单一视角的局限,提供新的思路、想法以及研究范式。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成熟学科的学术规范刺激并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坚持学科群内部学科间的开放性,打破特殊教育学科壁垒,促进特殊教育学科开放与发展,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动对于提升特殊教育的科研水平、提高特殊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

(二)建立特殊教育中多学科的研究范式

研究范式与实践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由初级到高级、由单向到立体、由孤立到系统。特殊教育正是以多学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方法体系也不仅局限在教育学的领域,而是需要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来研究特殊教育的现象,向立体、系统方向发展。

多学科的研究范式不仅可以使特殊教育研究的理论性得以提高,也能对特殊教育的实践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无论从特殊教育系统与社会各个系统的外部关系上,或从特殊教育中各学科的内部关系上,都有必要从不同的学科观点、运用不同的学科的方法来认识特殊教育功能与价值。特殊教育的关键性问题是如此复杂,以至单独任何一种科学方法都无法解决。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站在特殊教育的立场上分析探讨特殊教育的问题尤其必要。如果只从特殊教育来研究特殊教育,不仅局限了特殊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会给特殊教育实践造成困扰。特殊教育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站在一个角度一成不变,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更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某一方法或其他科学方法的事实都可以为特殊教育的方法论潜在的扩展开拓道路,促进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化[27]。

(三)在特殊教育实践中建立多学科合作团队

特殊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绝非某一个或几个行业专业人员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学科团队和专业服务资源的水平。所以特殊教育需要多学科的支持,形成多学科合作团队来共同达成目标。

在特殊儿童的评估和特殊教育课程设计中,各国都要求正式由一组人员来进行。该小组是一个多学科小组,因为它由来自不同专业人员,包括教师,心理学家,医生,言语病理学家和其他成员组成。采用团队方式提供了验证过程的有效性的并从不同的视角提供信息。多学科团队的评估内容通常涉及有关学生以及有关学校环境信息的医疗、心理、教育、社会特征的信息。验证过程中往往涉及到解释评估数据,解释主观信息,并运用专业判断来确定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满足学生需要。

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地追求进步,追求超越。它从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其不断深入,越来越丰富地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强调自身学科科学性和多元性的统一。而当今“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政策不仅没有遵循该发展趋势,甚至回到早期的医学模式中。如果特殊教育的政策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发展的需要,任何努力都必然因缺乏正确的指导而使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失之偏颇。毋庸置疑,特殊教育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其他学科的辅助,也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学科的个体事宜,构建多学科合作的特殊教育格局才是特殊教育的必由之路。

[1][10]白逸仙.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建构之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10(5):49 -51.

[2]邓猛,肖非.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6):25 -30.

[3]王培峰.缺陷、缺陷补偿与教育:一个哲学的审思[J].学术探究,2011(5):

[4]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7.

[5]叶澜.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1.

[6]Ballard K. Researching into disability and inclusive education:participation,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1997(3):243 -256.

[7][27]娜.米.纳扎洛娃.特殊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52.

[8]赞可夫. 教学与发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7 -28.

[9]Meyen E. L,Skrtic. Meyen E. L. Exceptional Children and Youth[M]. Denver:Love Publishing Company,1988:449 -477.

[11]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教委等八部门. 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 -2011 年)的通知[EB/OL]. http://www. shanghai. gov. 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404/node23357/node23359/userobject26ai19681.html,2009 -08 -31.

[1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10]61 号)[EB/OL]. http://www. shmec. gov. cn/html/xxgk/201008/402142010002.php,2010 -08 -26.

[13]张婷.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教学园地,2010(1):20 -21.

[14]Reiter S.Society and disability:A model of support in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J]. Focus on Exceptional Children,2000(8):1 -15.

[15]姜泓冰.18 所特殊教育学校建医教结合基地[N].人民日报,2011 -04 -18.

[16]马珍珍,陈东珍,蔡蓓瑛等. 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情况的现状调研[J]. 中国特殊教育,2012(4):21-26.

[17]韦正强,王磊,邓兰等. “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实践与反思[J]. 现代特殊教育,2013(1):13 -15.

[18]梁晓明. 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课程体系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8):16 -20.

[19]孙韡郡,卢红云.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之初探[J].学术探索,2012(5):121 -123.

[20]邓猛,卢茜.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2(1):4 -8.

[21][23]杨广学.特殊教育服务的领域需要拓展[J]. 中国特殊教育,2008(10):12 -15.

[22]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EB/OL].http://www. gpo. gov/fdsys/pkg/STATUTE - 89/pdf/STATUTE-89 -Pg773.pdf,1975 -11 -29.

[24]朴永馨. 特殊教育学[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45.

[25]陈云英. 建构特殊教育理论[J]. 中国特殊教育,2003(1):1 -6.

[26]冯向东. 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00 -108.

猜你喜欢
医教结合医教残疾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2:54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医教结合对学龄脑瘫儿童站立走跑跳能力的影响
医教结合背景下特殊职业教育治疗性音乐教学模式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32期)2017-03-15 08:49:25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与对策
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 11:55:09
“医教结合”助力脑瘫儿童康复
民生周刊(2016年1期)2016-09-28 11:12:20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21-三体综合征儿童医教结合康复干预个案研究
医教结合背景下脑瘫儿童康复管理策略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