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惊奇因素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015-08-15 00:53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东陈小学王志琴
学苑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词语题目教材

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东陈小学 王志琴

作为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有趣,能够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如果能够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哎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呢”的慨叹,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惊奇的激发下,学生能体会到思维的乐趣。

“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通过惊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很多老师都知道的。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采用这样的几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教材的兴趣:

一、媒体叠加激发惊奇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教材的兴趣,一些老师往往通过直接刺激学生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滥用多媒体演示代替文本的理解是其突出代表。在课堂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图片、音乐、视频、幻灯片满天飞,在媒体的叠加中,学生感觉器官受到较强刺激,好奇心的胃口被吊起,表现亢奋。

从表面来看好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投入到了对文本本身的理解中来了,冷静观之,我们所看到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媒体所激发的感官刺激上了。学生的兴趣在感官上,并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到教材本身。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批评过这样的做法:“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分析使用媒体的目的:“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性上去。”

二、信息拓展激发惊讶

从对教学内容的信息拥有来看,教师和学生二者在信息拥有方面不对称。教师的知识阅历丰富并且拥有较多的资料资源,而学生往往不能够拥有教师那样的优势。有的教师看到了这一点,他们就利用这一不对称来激发学生的惊奇。

一位老师在教学《水》一文,因为是事前不公开的教学,教师先是提供一个截取过的教材让学生学习,然后让学生通过对照原文来学习体会文章的妙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惊奇。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权威实施了一次不对等的信息传递。

类似这样的利用教材信息的不对称对于学生进行信息刺激的做法还是非常多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是不是能够触及学生的思维内核的惊奇?

我们很容易就能够看出,这些不是使得学生的思维发生惊奇的力量,也不是教师教学的力量,只不过是信息自身的力量。我们不难看到的是,这些都是教师和学生在信息不对等条件下信息自身的力量,它只能激起学生的惊讶而已。

三、情境虚拟激发惊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于所学习内容的理解,用学生表演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于学习内容的虚拟再现来激发学生的惊奇。

于是,我们看到了较多的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进行表演,表演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关于表演的方面,对于表演的来源很少能够注意到。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所获得的是一个从文字变为形象的过程。但是这样的过程只不过是学生在脑海中对所阅读文字的一次复述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的思维含量不高。由此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是被动激发。

四、利用教材激发惊奇

我们在不自觉中陷入了杜威所说的“如果教材本身没有引人入胜的力量,那么(按照他的气质和训练、按照学校的惯例期待)教师就会给教材罩上一件不相干的吸引力外衣,通过‘使课堂饶有趣味’去获得或贿买学生的注意……”的现象中去了。使得课堂饶有趣味,能够触发学生的惊奇感,不应该通过外在于教材的力量,而应该从教材的自身寻找能够促发学生惊奇的因素。之所以这样说是基于这样现实的考虑:

假如老师和学生站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也就是说假如将我们平时的课堂当作一个平常阅读环境,我们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是不是能够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现在我和学生一样了,我该怎么样让学生对教材发生兴趣?也就是说如何让学生从文本本身找到学习的兴趣?唯有这样才能使得“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得到体现。

这对教师而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从教材的本身来寻找能够使得学生惊奇的地方,从这样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候老师和学生站到一个起跑线上,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在一种信息对等的条件下对于文本解读的思维竞赛过程。在这个时候,“在普通的、一点也不显眼的事物中,隐含着重要的、有世界观意义的真理,应当用这一点来引起学生的惊奇感。对少年来说,感兴趣的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外加的东西,而是教材的实质本身。”这应该是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惊奇的是教材本身,作为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就要尽量能够找到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惊奇的地方。杜威曾经这样提醒我们“……如果教材本身充满内在的兴趣,就会有直接的、自发的注意,一旦他发生作用,那就是最好的……”由此更是道出了我们在教材中寻找能够让学生惊奇地方的重要性。

“对少年来说,感兴趣的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外加的东西,而是教材的实质本身。”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通过反映教材实质本身的内容去让学生惊奇,从而产生阅读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让学生为教材而感到惊奇:

1.为文章的题目而惊奇。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集中概括,或者是人物的关键语言行为的展示,或者是蕴藏着深刻的哲理,或者是极富有诗意,或者是能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文章的题目,通过对于题目的关注来激发学生的惊奇,从而产生阅读整篇文章的冲动,进而思考所阅读的材料。

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感到这样两个方面的惊奇:

(1)通过题目探究内容而惊奇。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我们可以这样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彭德怀是谁?大黑骡子是什么?中间用的是“和”字,这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和一头牲畜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题目作如此追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惊奇,从而产生阅读探究的冲动,进而主动学习教材的内容。

围绕着课文题目能够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文章内容的愿望。从而使得学生为文章的题目而惊奇。

(2)为题目的用词精当而惊奇。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意义,更主要的是要能够体会到表达形式,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把握住话语形式这一门槛”。在学习文章题目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题目的用词精当来体会话语形式的趣味。

再如,在教学《船长》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入手来激发学生对于题目的惊奇:

“我们通过初步阅读文章,知道了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称赞哈尔威是一个英雄,但是文章为什么要用‘船长’作为题目呢?”

利用题目和文章中的关键地方作为冲突点,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学习课文,学生在解决惊奇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

(3)为题目照应写作顺序而惊奇。

许多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暗示了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实施。

例如,当教学完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看看题目和文章自身的叙述顺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在黑板上写下“司马迁”三个字,让学生从书上找一找哪些地方写的是司马迁的生平。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到文章开头就是写的这些。让学生知道文章的题目有时候有这样的用处。

其次,让学生来理解“发愤”。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是写发愤的,通过这样的做法,让学生来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理解。

随后让学生从书中找一找文章中写《史记》的部分,通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学生能够这样说道:“我感到很惊奇的是,文章的题目竟然有这样的用处。”

2.让文本自身的冲突点使得学生惊奇。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利用“没有生命的词语折磨学生”,教师要善于从文本本身找出能够让学生惊奇的地方。

例如,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为了能够让课堂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新奇感,所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固然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暂时的对于文本内容得以再次呈现的一种快感,但是这对于学生思维素质的改变有多大,还是值得探讨的。

要能够在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地方看到其孕育着“真理”。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学生没有注意到的,但是又是作者的想要说的内容就好了。

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我们可以来解读课文。我们不妨提问:“小稻秧和杂草都是差不多的样子,除草剂怎么不会伤害小稻秧?”

我想通过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除草剂对于稻秧的保护,对于杂草的消灭的作用的。如此探究矛盾点,在惊奇中,学生也就乐于探究学习了。

3.为文章的表达形式而惊奇。

学生之所以学习文章,主要任务不是会文得意,“会文得文是主要目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这样说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够将重要精力投放在文章的内容,而是要在理解内容的时候去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课程标准曾经这样指出:“要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也指出了学习表达手法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激发学生对于表达手法的惊奇放到一个重要位置上。我们可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而惊奇。

在文章中有些关键的词句,往往是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突破的关键所在。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这些词句往往看上去是很平常的,但是就是要能够抓住这些点进行教学,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常所说的一些关键词或者是文章中的总起词语,或者是概括性的词语,或者是总结性的词语。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词语来激发学生的惊奇,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2)为文章中的一些固定的词语形式而惊奇。

此处所说的固定词语指的是一些词语的比较固定的使用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和积累这样的词语的一般意思,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这样的阅读期待,为以后能够比较熟练地理解文章而服务。

例如,在教学《第八次》《卧薪尝胆》这两篇文章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文章中所出现的“终于”这一词语。通过比较后学生会发现,当文章中用上了“终于”的时候,往往说明了所经历的时间非常长,同时从另外一个方面所说明的是,这个结果是经过了一番不容易的过程的。

如果我们在教学“果然”“但是”“因为”……之类的词语能够让学生到文章中去对比寻找,当学生下一次阅读的时候,他看到了这样的词语能够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的。

就这样,通过教材本身让学生感到惊奇,“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充满趣味,能够使得学生思维的触须摆动得更主动、幅度更大。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会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幸福,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猜你喜欢
词语题目教材
容易混淆的词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找词语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