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四
(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严家四
(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当代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是包括化学、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相互影响促进的结果。不同学科的研究手段、研究对象通过有机组合,在原有学科附近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在新观念、新技术、新手段的推动下不断取得新成果是当代生物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发展方向。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多学科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在生物教学中就必须加强学科间的综合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科综合教学的重要性,时刻关注与生物教学相关的学科联系,适时把握时机,充分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各学科知识,分析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要点,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使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得以培养锻炼。譬如,在“原始生命的产生”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运用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知识,系统分析原始地球、原始大气、原始海洋的诞生条件和原始状态,结合生物教材推测原始生命产生的可能途径。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组讨论、分析,再经教师指导,很快掌握教材知识。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就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与化学、物理学、数学等自然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时时得以体现。可以说,离开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学生就不可能系统地把握生物知识,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目的。生物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
譬如,在“酶是生物催化剂”的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学科知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提高或降低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而自身质量和化学特性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再联系生物学科知识:酶是由生物活细胞分泌产生的,能够改变生物体内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得出结论—— 一般来说,酶是由生物活细胞分泌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特殊蛋白质,是生物催化剂;作为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酶的催化效率容易受到环境温度、酸碱度、重金属含量、电磁辐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假使完全摒弃化学学科的催化剂、蛋白质知识,片面强调学习“酶”的知识,学生就不可能快速理解和接受此部分教学内容,整个新陈代谢环节的教学也会受到影响。
再如,在“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中,又面临物理学科知识: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进行渗透作用必须要有一层半透膜,而且这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要有浓度差。再联系生物学科知识:植物根部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可以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这层膜把液泡里的细胞液与土壤溶液隔离开;细胞液里含有许多溶解于水的物质,具有一定的浓度;由于原生质层(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细胞液可以通过原生质层与土壤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学生在充分理解渗透作用发生机理的基础上,可以很快掌握绿色植物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知识。
在讲授酶的催化效率随反应温度变化而变化、光合作用效率随光照强度变化而变化、种群密度与食物供给关系时都要用到数学学科的“坐标图线”知识,假使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不注重此数学知识并做到恰当运用,仅仅依靠片面的机械描述此类生命现象,根本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联系诸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使学生的生物学习不再是一项孤立、繁琐、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而是充满了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的立体有机组合。生物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充满了诱惑力,学生时常沐浴在多学科综合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喜悦氛围之下,学科教学目的得以充分实现。
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发现班级学生自然学科各单项学科内部知识的掌握比较理想,只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适时启发、引导学生,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多学科综合学习能力。那么,为什么有教师不愿意运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呢?原因在于:在联系非本学科知识开展生物教学时,教师倘若不事先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反复练习,就会因为知识匮乏、粗心大意导致学科知识的错误输出或者占用掉更多的教学资源,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就会受损。
生物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身多学科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在遇到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影响的教学环节时,切忌信口开河、想当然地胡乱应付,要多多开展学科知识钻研,请教所涉学科专长教师。只有在全面且熟练把握学科间互动教学内容后,再精心组织编排各教学环节,向学生精准地传输科学知识才成为可能。生物科学的需求往往不是单靠自身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综合诸多非生物学科知识,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多方面援助。这里的“其他学科”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非自然学科内容。
在开展多学科综合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联系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生命现象的意识提高了,综合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为他们将来所要从事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校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教育目的也最终得以实现。
肖华.生物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认知能力[J].吉林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