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院校中文化课教师专业成长存在很多困惑,文化课地位岌岌可危,技能日渐消磨等等。面对如此劣势,文化课教师如何进行专业二次成长,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文化课教师,尤其从语文教师角度(笔者是一名语文教师),以中职生心理特点作为切入点,阐释文化课教师二次专业成长的几点看法。
职校生源较完全高中生源逊色许多,在学习方面,学生内心深处甚是自卑,他们希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甚至出现“争宠”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化课上更为常见。从公平角度来说,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偏向于个别学生。此时这类学生便觉得自己“失宠”了,失去了安全感,就会产生恐慌和抵抗情绪,比如私下传递不利于师生关系和谐的话语,甚至在文化课上通过公开破坏课堂秩序来寻找自我安全感。
面对这类学生,我们文化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学科优势,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给予一定的成功体验,鼓励这种成功。经过不断努力,笔者发现,这种鼓励可以多元化、多角度,可以细致入微。例如语文课上,教师通过细心观察,选取学生亮点,进行夸奖,如夸奖该同学书读得好,字迹比较工整,或者某个字写得漂亮,回答得好,声音响亮,发音标准,态度认真,长得帅或漂亮等等;有时可以进行夸张处理,他有一分好,夸大到十分好;甚至虚拟奖励,比如其他教师向某教师夸奖某同学,而事实上这件事是某教师杜撰的,但这种虚拟的夸奖能够将其在初中因受伤受挫的心扉打开,可以激发该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对知识的渴望,激励该学生重塑信心,在成功中获得自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更好地接受中职给予他的新生活和新知识。这一切都在考验文化课教师的细心、耐心、爱心。
专业课上教师要求比较严格,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不可回旋,不可纵容,坚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此时文化课教师就可以发挥自己学科“柔顺剂”的优势,三两句软语和软性要求,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调节枯燥乏味的中职生活。
专业课是严父,文化课便是慈母。孩子在严父那里受到批评,来到慈母跟前得到温柔的安慰,让失去自信的孩子又重新披上战甲,征战沙场。
学生没有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他们来到学校是抱着学知识,长见识的态度,能够学有一技之长,应对社会和生活挑战,而不是跟同学争夺教师的宠爱。高中生心理还没有明确独立的自我意识,还很依赖于他人给予的反馈,满足自我心理要求。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本身的意识,即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自己的个性特点、地位和作用。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知、情、意、行有重大影响,它在人格形成和人格结构中处于重要位置。中职生有太多受打击挫折的情感体验,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严峻的挑战,迷失自我。恰巧,这一时期正是他们建立自我意识的关键时期。
文化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科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但如何切入,从哪里入手,需要文化课教师不断自我琢磨。经过不断的琢磨反思,笔者尚可有得入门。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中小人物的故事激励学生。笔者在讲授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时,抛开重点讲述欧·亨利结局特点和荒诞的故事,可另辟蹊径,侧重讲述主人公流浪汉苏比境遇窘迫,朝不保夕,受人奚落,受尽歧视,但即便如此,苏比没有沦为小偷盗贼、地痞流氓,保持高度的自尊和纯洁的节操,是一位高尚的流浪汉。通过苏比的故事,与学生自身对比,激励学生在逆境中也要保持节操和保留自尊,拥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利用这个故事的延展性,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一个群体中,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定位的时候,把自己看得过高,摒弃自己的不足,从而失去人们对你的尊重;把自己看得过低,会使人觉得你过于虚伪,不愿接纳你。人应该正确而辩证地认识自己,从而接纳自己,做一位独立而自尊自爱自重的新青年。
当然这种独特的切入点,需要不断的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经受不断地敲打琢磨,方有今日之功。
中职生心理机制不够成熟,虚荣心、表现欲较强,希望在新的学习生活中,能够重塑形象,但成绩进步不明显,学习劲头不足,为了寻找平衡,他们经常会寻找机会表现自己。有的甚至故意发出怪声或做不雅动作,哗众取宠,吸引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在班级内寻找一个归属,从而弥补不足。
笔者任教的班级就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该同学想要积极向上,苦于基础过差,难有优秀表现,又不肯下苦工夫学习。但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在教师讲话时,他时常插嘴,故意将话题偏离中心,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破坏课堂秩序。
静下心来,笔者思考并实践过许多办法打压这种恶性表现欲,但仍未打破这种僵局。偶有一日,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妙招。既然这类学生有着超乎寻常的表现欲,与其打压无效,不如反向利用这种表现欲。利用该生口齿清晰这个亮点进行狂轰乱炸式欣赏,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朗读,甚至举行朗读比赛,班级全员参加,并当场评选出第一名,抛去票数累计的方法,让其他同学集体大声喊出第一名的名字。当同学齐声高喊他的名字时,他很是激动。在日后的教学中,笔者能够明显感受到他的进步,人也越来越自信积极,口语表达更加清晰利落。这招反向利用学生恶性表现欲,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然而这是经过半年的不断磨炼、不断思索的结果,一次次失败后,又一次次爬起,不折不挠地寻找突破口。经历这半年的历练,笔者能够清楚感受到自己教学教育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课堂掌控能力也有很大的进步。
职校生源相对高中生源逊色很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失衡,偏差大。因此适当降低理论难度与广度,多进行实践性操作,可以避免课堂枯燥乏味,消除学生的浮躁心理。培养实践能力,也符合当今社会就业需求的潮流。中职院校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
专业课实践性较强,如汽修专业,由于汽车部件结构很复杂,在课堂上边拆解边讲,依靠实物展示、拆解、组装等手段辅助教学,也可进入车间实训基地,亲自动手操作,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这个道理。专业课更可以进行动手操作,增强学习的挑战性。
而文化课可操作性较低,理论性较强。文化课上,教师空洞地说教,抽象地讲解,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面对如此劣势,如何转化,力挽狂澜,考验着每一位文化课教师,更是促进文化课教师专业二次成长的绝佳机会。这种劣势能激发文化课教师潜在的能量,思考较专业课教师更为优秀可行的教学模式。
文化课教师也可以降低理论的难度,多用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教学,利用表演、游戏形式等创造情境。如《雷雨》教学课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形式正式庄重,朗读表演时可加入自己的动作和情感,有利于表演参与者深入理解《雷雨》的精髓,没有参与表演的同学也能对《雷雨》产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再如,教授《诗经·静女》,由于《诗经》与现今相去甚远,其文字呈现形式、文字内涵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利用角色扮演,同时加入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小组比赛,其他学生担任评委,最终评定获胜者。这种形式,既考验表演者对《静女》的记忆和理解,又能检测学生观众对这首诗的掌握程度。在轻松愉悦中,学生便能够记忆、理解、掌握《静女》全诗的深度和广度。经过不断锤炼,不断反思,践行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虽然中职院校文化课教师没有升学和就业压力,但是,看似清闲的工作,却能考验一位文化课教师教育素养、教学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的真正水平。这种压力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岁月的长河中,笔者一定会不断修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不断达到更新的境界,成为站在云端的神。
曾俊香.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的忧思与对策[J]. 吉林教育,2009(28).